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楚史亂國志> 第三百一十五章 農家到來,董決敬意

第三百一十五章 農家到來,董決敬意

  這名代任的丹陽太守項明並未聽說過,但心中大概也能猜到是劉宏派來監視自己的官員,心下對其有了一點防備。

  不過,此人在揚州也好,自己並不會在這段時間有什麼特別大的動作,如此一來反倒能夠迷惑朝堂。

  況且孫堅在丹陽兩年,留下的守軍大多也是他的麾下,能否為新來的太守作戰尚未可知,一旦亂世開始,此人便將任由自己宰割,也就隨他去了。

  而項明自己,又開始籌劃他的下一部典籍。

  只不過,還未等他決定要寫什麼方面的典籍,便迎來了農家眾人。

  那一日正值午後,項明處理完當日的政務,便把自己關在房中,思索接下來的典籍。

  就在這時,顧雍突然前來報告,刺史部外有一眾十人,自稱同刺史有約,想要和他見面。

  「見面?」

  項明一愣,隨即在腦海中思索起來,很快,他便回憶起未到揚州時做出的布置。

  「快帶某去!」

  他豁然站起,農家眾人的到來是他頗為期待的,因為這意味著那部《農典》即將進入最終的驗證階段。

  倘若《農典》和《商典》同時完成,對他的規劃有百利而無一害。

  他並不是不知道一國未來的發展是走向工業,但目前原始積累尚未成熟,貿然踏上工業這條道路恐怕有損發展。

  而農業與商業作為這個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無論在什麼時候起到的都是積極的作用,此時完善這兩項制度,至少能讓天下安平數十年,為未來的工業發展奠定基礎。

  經歷了許多之後,項明其實對於未來的規劃也逐漸模糊,這種模糊並不是說目標不夠明確,而是在有了一個整體框架的前提下,帶來的種種變化出乎了他的意料。

  發展是一門很複雜的學問,他能夠做到的,只是讓這個天下發展得更好更迅速,至於未來能夠發展到什麼階段,具體速度如何,就要看這個時代眾人的共同努力。

  農事的重要無需贅述,項明也是日夜期盼農家派出的人才能夠早些到來,此時聽到消息,不由得大喜過望。

  來到門口,他才看到門外站著十人,身披大氅頭戴蓑帽,看不到長相。

  今日天氣雖好,但畢竟已經入冬,天寒地凍,外面自然不是說話之地,他將農家眾人引至他自己的書房之中,並且在爐中又填了一摞乾柴。

  雖不算溫暖,卻也不至寒冷。

  眾人脫下大氅與蓑帽,在項明的招呼之下盡數落座,一同看向上首項明。

  「諸位想必就是農家派來協助於某的吧?」

  項明也在環視在場眾人,皆臉上黝黑,手上長滿老繭,一看便是常年務農之人。不消說,他們都是農家派來協助自己完成《農典》的人才。

  「吳侯明鑒,我一行十人,皆經農家挑選,自認對農事頗為了解,特此前來協助吳侯。」

  項明明顯可以看出,為首的是一名中等身高,但頗為瘦弱的老者,雖一身普普通通的老農打扮,但眉眼之間透露著智慧的神采。

  項明想來,此人必定是在整個農家都頗有學識的一位。

  但開口說話的並不是他,而是一名身材高大而健壯的中年男子。由他渾厚的聲音和聲音中夾帶的濃濃自信判斷,此人在農家之中的地位也不低。

  「敢問閣下是……」

  項明還是問詢道,此前有了初步的判斷,但還是需要對方介紹一下自己,這才出言。

  尹成起身向項明微微稽首,這倒不是他想要同董決爭搶主導地位,只是董決自忖不善交談,於是早就約定由尹成作為代表同吳侯交流。當然,涉及《農典》內容的東西,董決勢必會出言問詢。

  尹成隨即微笑著將在場十人簡單介紹一遍,尤其突出介紹了董決的經歷。

  聽完尹成提及的董決事迹,項明眼前一亮,隨即收回了目光,笑道:

  「諸位舟車勞頓,《農典》的編修也不差這一兩日時間,何不先行休息兩日,再行開始。諸位的生活起居,皆交給某來安排。」

  項明其實比誰都心急完成《農典》,但必要的禮節起碼要懂,對方十人千里迢迢趕來幫助自己,自己卻上來便讓他們工作,這未免有些不妥。

  但他的提議卻遭到了尹成的拒絕:

  「吳侯客氣了,我等十人皆為農家出身,卻也沒有那麼多講究,況且吳侯此書乃是奠定農家未來的一部著作,我等也不願等待。」

  尹成語氣極其堅決,恨不得立刻就讓項明拿出《農典》。

  現在的他也已經拋棄了家族之爭,心中想的便是完善《農典》內容,這才將那番話說得義正言辭。

  在座眾人皆隨聲附和,有人甚至提出要看原版《農典》。

  眾意難違,項明見這些人對《農典》極為渴求,於是也就不在推辭,轉身從桌案旁,取出一摞厚厚的紙張。

  見此,董決微微一愣,許邵兄弟抄寫的《農典》已經足夠完整,他在臨行前也死皮賴臉地從許重手中求得此書,條件便是一旦真正的《農典》完成,那麼許重將收到董決所能獲得的第一部《農典》。

  那一本《農典》,此刻還靜靜地躺在他的懷中。

  而項明取出的這摞紙張卻比懷中之書要厚了一半以上,很顯然,許邵兄弟並沒有來得及抄全。

  抱著複雜的心情,董決再度翻開了這本原版的《農典》,好在,項明此書是寫在一張一張紙上,並不會出現一群人看一本書的情況,相互皆能夠傳看,這樣便加快了閱讀速度。

  饒是如此,他們還是從下午讀到了黃昏時分。

  一邊讀著,董決對項明敬意更甚。

  如果說,此前他看到的是充滿可能的骨架,那麼此時他看到的《農典》就要完整得多,就彷彿被填充進了血肉。

  此時只差充分打磨以構成外表,再配以實踐以賦予靈魂,這部註定會傳揚千古的典籍便會完成。

  可以說,項明已經完成了八成工作。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