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 未來謀划,局勢判斷
「軍師么……」
聞聽項明的許諾,劉基淡然一笑。
他這一笑並不是有所不滿,而是沒有想到項明竟然對他傾注了這麼大的信任。
昔年,魏國攻趙都邯鄲,齊王拜田忌為將,孫臏為師,是為軍師的起源出處。
沒錯,就是那場「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事實上,齊軍是由孫臏全權調配,相比之下,田忌在此戰的表現更像是一名開路先鋒。
如此高的起點,便定義了軍師的地位。
軍師一職雖然在漢制之中並不算什麼高官,但卻是軍制之中最為特殊的存在。
因為,軍師存在的作用,便是協助主將調配全軍,換而言之,除了主將授命的情況之外,唯一有資格調動全軍的,只有主將與軍師兩人。
這是何等親信之人方能當選!
項明故意沒有說文官的承諾,而是許諾軍師,這是在暗示劉基,一旦事情辦成,他將成為自己麾下的首席幕僚!
雖然在劉基的意想之中,這個地位遲早會屬於他,卻沒想到會來得如此之快。
但他隨即從震驚之中反應過來,苦笑道:
「那基便提前謝過吳侯,不過,基這第二策,可能便派不上用場。」
項明輕輕點頭,他大概能夠猜到,劉基的策略也是層層遞進,待得整頓了揚州勢力之後,下一步便是如何起事。
在擁有了足夠力量之後,如何起事也是一門學問,這關乎到提前謀略的問題,若抓準時機,則可以搶佔先機,迅速崛起;而若是沒有抓住起事時機,多半不會成事。
當初的張角就是一個反面例子,由於唐周以及自己身體的種種原由倉促起兵,最後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功虧一簣,這也是其中的一條重要原因。
劉基想要獻上的,無非是起事時機與起事方法。
不過,再好的起事時機,也比不過天子駕崩,有了這個前提,此前謀划的方法更是要全盤否決,重新算計。
「那基就獻上第三策,敢問吳侯,若揚州整合完成,起事之時,下一步準備向何方發展?」
劉基收斂起苦笑,又恢復了那種一切盡在掌握的狀態,看著項明,沉聲問道。
「某的打算么……是先荊后交。」
項明所言,是他早就考慮好的規劃。
自然,倘若天下真的動蕩之後,他必然會先率先觀察形勢再行決定下一步的打算,不過總歸要提前做好一些準備。
比如他早就想好,如果天下亂局還與原本歷史有所聯繫,那麼最開始的幾年還不會特別混亂,各方勢力都要加緊發展,同時吞併一些沒有資格爭霸的勢力。
這,便是他發展勢力的最佳時機,等到天下局勢稍一穩定,再想發展,便只能依靠不知多少次的戰爭來達成目的。
而先荊州后交州的策略也是他提前規劃好的,這兩州的第一個特點便是與揚州接壤,出兵方便。
第二個特點是都在大江以南,若吞併荊交二州,他將佔據整個南方,足以讓他成為勢力最大的一方諸侯。
到那時,以南方為基,緩緩北圖,則天下在望。
況且,荊州交州都是巨富未開之地,若是佔據下來,加上他的一系列規劃發展,有希望迅速為他積累爭霸天下的資本。
到那時,即便是只打消耗,都能耗贏天下諸侯。
這是他打好的算盤,並且自認這個謀划還算不錯。
「若只考慮地形因素,吳侯的謀划確實是最好的選擇。」
聽罷項明的解釋,劉基沉吟了片刻,緩緩道。
他都不知道荊揚二州竟有著這麼大的價值,對項明的眼光頗感佩服,不過,權衡之下,他還是覺得自己的規劃成效更大。
項明並沒有說話,他有自知之明,知曉自己論謀划確實比不上劉基,此前的規劃雖好,但在對方眼中,必定有所紕漏,才會說出這樣一句話來。
他同樣認真起來,準備聽聽劉基的見解。
劉基緩緩道:
「吞併荊交二州,隨後佔南方以一江而據北,確實霸氣,只從地形考慮也毫無問題,但吳侯漏算了一點,那便是準備瓜分天下的諸侯。」
「確實,交趾太守與荊州牧皆非守土之人,倘若吳侯大軍壓境,不出一年便可橫掃南方。不過,這便帶來了如何守住領土的問題。」
「坐擁長江天險不假,但長江橫貫東西數千里,同益州,豫州,徐州相連,同時西接百越,防線將無限拉長。」
「更何況,這四方勢力之能,除徐州外,皆在荊交之上,就算是吳侯,大概也沒有把握抵禦他們的聯手進攻吧?」
「先生就可以肯定,這些人會聯手對付某?」
項明詫異道,此時,徐州在陶謙的掌控之下,豫州被曹操所佔據,而劉焉為益州牧,且不談他與曹操的好友關係,因為這種關係在亂世等同於無。
不過,這三方也毫無關聯,更不要說加上西南百越勢力,這些人聯手對付自己,那應該只是最壞的打算,事實上不會出現那麼多巧合。
「吳侯還是低估了人心。」
見項明不信,劉基反倒是松下一口氣,他不介意項明不可捉摸,但一個十全十美的君主亦不是他所想要,此刻,他便看到了項明思維中的一些局限性。
這並不影響項明在他心中的地位,反倒讓他有了為項明出謀劃策的動力。
於是,劉基不待項明發問,隨即補充道:
「吳侯若佔據南方,如此顯而易見的優勢,其他勢力自然也能看出。倘若任由吳侯發展,不出五年,他們在中原勢力相互擠兌之時必定會出現不等的削弱,而吳侯身處南方則會發展得遠超他們想像。」
「此消彼長,此為失敗之道,基不信,他們看不到這一點,若吳侯得手,他們的聯合也將隨之而來。」
劉基信誓旦旦道,隨即又補充一句:
「基知道吳侯並不畏懼他們,但自古以來四方開戰乃是兵家大忌,大漢之所以如今衰頹,與兩年前那場四方交戰不無關係,吳侯也要以其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