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
軍械方麵除了督促兵工廠日夜加工趕造子彈外,同時向法國買了一萬四千枝步槍。
為了籌餉,唐繼堯、蔡鍔、李烈鈞三位起義領袖曾經發出兩通電報給華僑,請求捐餉助義,兩電如下:
第一電:
“華僑公鑒:比年以來,國內盜賊滿地,萑符遍野,水旱災害,環起迭生,為之元首者,宜如何恐懼修省,奠定民生,而乃醉心帝位,汲汲不遑,揮霍金錢,濫施名器,牢籠要結,無所不為,而於國計民生曾未嚐畫一長策,展一良圖,此尚可謂有人心者耶?繼堯等因是義憤風雲,誌除國賊,但有進死,更無退生。
“現已簡料雲南常備各旅團,合黔省各團營,編製為護國第一、二兩軍,次第出發,由鍔、烈鈞分將之。擬長驅西北,會師武漢,直搗幽燕。繼堯坐鎮滇南,可澄、戡讚助一切,籌運餉需,以為後盾。惟是義師既起,需餉浩繁。滇、黔瘠區,庫儲無幾。
“民生困敝之秋,複不忍再加負擔,重累吾民。素仰我海外父老昆弟,眷懷祖國,高義薄雲,是以率同滇、黔全體士民,南麵頂禮,電乞援助。子文之毀家紓難,詎讓昔人。卜式之輸財助邊,定多來者。如蒙解囊相助,或隨時徑匯滇垣經收,或匯集滬、港,候派員領解。倘得源濟無缺,士飽馬騰,拯同胞於陷溺之中,複共和於危亡之際,則貴埠義聲,爍古今震中外矣。專此布懇,敬請矜鑒!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率雲南全省士民公叩。印。”
第二電:
“華僑同胞公鑒:前電計蒙鑒察。繼堯等既經宣布反抗帝製,擁護共和,袁氏頑強,空言無效,不能不以實力解決。現已編製護國第一、二兩軍,次第出發,分道湘、蜀,直搗幽燕,破釜沉舟,誓達目的。惟是餉需浩繁,羅掘無計。夙仰我海外諸父老昆弟,眷懷祖國,高義薄雲,謹率滇黔全體士民南望頂禮,啟賜援助。或解囊以充軍實,或選械以濟急需。如蒙惠許,即乞隨時徑匯滇政.府照收。或匯集港、滬知照,派員領取。異日共和重建,民國維新,則貴埠義聲,爍古今震中外矣。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同叩。印。”
民國五年一月二日蔡鍔派遣戴戡經由畢節到貴陽策動貴州響應獨立,另派王伯群往黔南興義一帶聯係當地黔軍。
戴戡和王伯群都是貴州人,而且在貴州有聲名和人望,他們也都是護國軍的重要核心人物。
王伯群(1885—1944),貴州興義人,中國同盟會先驅、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先驅、政治家和教育家。
一九零五年(清光緒三十一年),在興義筆山書院(今興義民族師範學院)畢業後,由興義縣(今興義市)以公費選派日本留學 ,先後在宏文學院政治經濟科、中央大學、中央研究院深造。適逢孫中山在日本倡導革命,加入中國同盟會。他積極參與發動護國運動,也因護國運動而聲名遠播。一九二零年,追隨孫中山回廣東恢複軍政.府,在廣州任大總統府參議兼軍政.府交通部長。
一九二四年,王伯群在上海創辦大夏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王伯群逐漸淡出政壇,轉向“教育救國”。
一九二八年,蔡元培因事繁任重辭交通大學校長職務,推薦王伯群兼任交通大學(即現今的西安、上海、北京、西南、新竹等五所交通大學的前身)校長職務,王伯群成為繼葉恭綽之後管轄交通部兼掌交通大學的校長。
這一年秋,王伯群倡導恢複吳淞商船學校,一九二九年九月一日,吳淞商船學校正式複校,定名為“交通部吳淞商船專科學校”,王伯群為學校題寫校訓,並兼任吳淞商船專科學校(今上海海事大學)首任校長。
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上海“八一三”事變後,日軍來犯,大夏大學內遷貴州,抗戰期間,王伯群帶領大夏大學三次遷校。 一九四四年冬,王伯群在領導遷校過程中積勞成疾。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二十日,病逝於重慶陸軍醫院,終年六十歲。著有《交通事業改革方案》《電政設施三年計劃》《航政建設綱要》《伯群文集》等著作。
雲、貴在地形上具有其密切的關係,如果貴州不響應護國討袁而落入袁係手中,雲南的獨立便受到嚴重的威脅。
當雲南起義時,蔡鍔和唐繼堯都曾電請貴州護軍使劉顯世參加護國行動。劉顯世對袁本是離心離德的,因為袁的新地方官製中,各省都設有將軍,就隻是在貴州和福建兩省設護軍使,在他們看來,這是對他們的排斥。
可是,劉顯世是個持重而保守的人,他不敢立即參加討袁的行動。
貴州軍政各界有不少主張討袁護國的誌土,在袁世凱籌備當皇帝時,貴陽私立達德學校接到籌安會送來的啟事,便複電反對袁世凱當皇帝。列名的有校長聶正邦,教員黃齊生、淩雲等二十四人,實為貴州討袁的先聲。
這時,受雲南影響。貴州一般情緒已經趨向討袁了。
王伯群的兄弟王文華擔任黔軍的團長,他和另一位團長熊其勳都敦促劉顯世參加護國軍。貴州由於平素兵額很少,所以團長就是實力人物。
王文華(1888-1921),字電輪,號果嚴,為王伯群之胞弟。光緒十四年(1888年)生於興義市景家屯村,畢業於興義筆山書院。一九零六年與竇簡之等赴貴陽,考入貴州通省公立中學,後轉入貴陽優級師範選科,精研史地。
這是個對貴州護國起義做出特殊貢獻之人。
蔡鍔在雲南宣布獨立,舉起了討袁護國大旗後,王文華積極響應。麵對貴州當局的猶豫不決,王文華與兄王伯群多方奔走,陳述護國大義。
王文華利用手中掌握的模範營,將黔軍軍官召集到省,講清時局,說明討袁護國的重大意義,與會的軍官情緒高昂。
團長吳傳聲發出誓言:“這是我們報國的大好時機,寧死疆場,決不苟且偷生,讓國賊逍遙自在。”
通過一番發動,軍隊上下,人人激奮,個個準備殺賊立功。王文華又聯絡駐黔東、黔南的二、三團同心協力,一致反對帝製。
在貴州軍民迫切的要求討袁時,袁世凱所派的貴州巡按使龍建章為了緩和貴州軍民的情緒,民國五年一月七日,他電請袁世凱另行召集國民會議表決國體問題。
袁世凱不理解龍建章的苦衷,對其來電特別反感。一麵授意參政院回電予以駁斥,一麵於一月十四日下令叫他離職北上。
袁世凱此時為了拉攏劉顯世,提拔其兄弟劉顯潛署理貴州巡按使。
兩麵不討好的龍建章,於一月十六日化裝逃走。
王文華和劉顯世有親屬關係,也深得劉顯世的信任。
這一天,他苦口婆心的做劉顯世的工作。指出:袁賊妄想稱帝,推翻共和,這是國賊,決難相容,雲南業已出兵討袁,貴州亦不例外,如有反對出兵討袁者,便是國賊走狗。
王文華見舅父劉顯世還在猶豫,知道他擔心的是什麽,堅定地說:“您可急電袁世凱,派王文華率兵抵禦滇軍,待我率部向東路出發後,你又電袁說,王文華率兵叛變。將來事成,歸功於你,事敗,滅我王家一族。”
劉顯世當然不會這樣做,但他內心不能不為王文華的一片赤誠所震撼。
不過,王文華的話卻也提醒了他。貴州是個窮省,起事也需要銀錢,於是馬上電請袁世凱迅速接濟軍餉以穩定軍心。
一九一六年一月二十五日,劉顯世主持召開軍事會議,在參加會議的人中,雖然大多都反感於袁世凱稱帝,但對武力討袁,多數人還是持否定態度。會議形成了主戰與反戰的兩派,會議開始後,雙方展開激烈交鋒。
反戰派郭重光說道:“袁世凱練兵幾十年,兵多將廣,他把全國都統一了,我們區區貴州與之相抗,無異以卵擊石。決不能輕舉妄動,招來滅門之禍。事楚事齊,皆非良策,隻有自保才是上策。”
王文華聽罷,抑製不住心中的怒火憤然而起,拔出手槍往桌上一擊嗬斥道:“袁世凱毀棄約法,背叛民國,妄自稱帝,實屬國人皆曰可殺、人人得而誅之的亂臣賊子。今日所議者,惟有發兵討賊耳,敢有附逆者決先手刃之!”
此言一出,會議廳頓時沉寂,反戰派麵麵相覷,不敢再有異議。最後,會議決定,即日宣布出兵討袁。
一九一六年一月二十六日,袁世凱匯來軍餉三十萬元到帳,劉顯世等得就是這個。
貴州隨即在省議會舊址召開群眾大會,宣布袁世凱的叛國罪行。會議上群情憤激,一致要求宣布獨立,出兵北伐,生擒袁氏逆賊,為國除奸,為民除害。
一月二十七日,貴州宣布獨立,劉顯世為貴州都督,通電全國,出兵響應雲南護國運動。
劉顯世、唐繼堯、任可澄、蔡鍔等聯名發出檄文:“本都督不忍四方豪俊無數頭顱心血鑄造之邦,淪於奸人之手……袁氏縱二、三鷹犬,偽造民意,帝製自為,中外同羞,天人共憤……,順逆既分,勝負可決……,聯合各省義師,共誅獨夫,鞏固民國”。
貴州宣布獨立,貴陽沸騰,全城鋪戶和居民用紅紙大書“鞏固共和”四個大字貼在門上,遍懸五色國旗,人民歡聲雷動,顯示出民心的真正意向。
討袁護國時,貴州的兵力有六個團和一個警衛營。經劉顯世、王文華、熊其勳等商議,認為省內安靜,一個警衛營的兵力負責全省治安盡管有些單薄,但還可以對付。便把六個團的兵,全部用於討袁護國運動,聽從蔡鍔、李烈鈞地調遣。
當袁世凱看到貴州護國討袁電文,嚇得全身發抖,手拿電文如篩糠一樣,說不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