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等待東風
劉縯聽得頻頻點頭,雖然劉縯是具備大智慧、大勇氣、大誌向之人,但對曆史中成王敗寇的原因卻從未如此深入思考過,仍然抱著“成事在人、謀事在天”的想法,卻不知民心才是鑄就大勢的根本。
劉縯道“賢弟之言,精辟獨到,讓愚兄茅塞頓開。我今日始知楚漢爭霸,我高祖勝的不是武力,而是勝在民心,勝在順應時勢。但愚兄仍有一事不明,望賢弟賜教。”
傅青雲客氣的道“縯哥請講。”
劉縯問道“先前五弟說起,莽賊篡位之時,先有安眾侯劉崇,東郡太守翟義,後有徐鄉侯劉快,真定人劉都等宗室子弟打出為國討賊的旗號,舉兵起事,當是順應時勢,為何卻功敗垂成?”
傅青雲微微一笑道“恕小弟不敬,莽賊篡位之時,其政績、德行、吏治與漢成帝、哀帝相比如何?”
劉縯沉吟片刻,說道“勝之!”
劉秀接口道“成帝荒淫、寵幸歌伎趙飛燕,大權旁落,最後落得精盡人亡;漢哀帝有斷袖之癖,寵幸男侍董賢,不理政事,奢華無度,致使朝政,地方肆意搜刮盤剝。如青雲賢弟所言,此為民心向背,失勢也。莽賊篡位前,沽名釣譽,每逢升官加爵後更加謙恭有節,將自己的車馬轎分給門客,俸祿、采金全部用於結交名士,籠絡人心,得禮賢下士之名。莽賊篡位初期,采取了一係列惠民措施,將天下田地改為王田,山川河流收歸國有,劃分給百姓耕種;又改革幣製、官製,使民耕有田、物價平穩,百姓安居樂業、得以休養生息。王莽人心所向,此為得勢也。故安眾侯劉崇、真定人劉都等打出為國討賊的旗號,無人響應,此為逆勢而動,終功敗垂成。”
傅青雲道“秀哥所言極是,安眾侯劉崇等非是順應時勢,而是悖逆大勢而行,焉能不敗。”
林叔歎了一口氣,說道“原來當初翟太守逆勢而動,難怪舉旗時無人響應,不當時啊。”
劉縯似有所悟,點點頭,繼而又搖搖頭,繼續問道“那如今天下大亂,並州、五原、代郡等地人民紛紛起而抗莽,未有成功者,也是逆勢而動嗎?”
傅青雲道“既是順勢,又是逆勢。如今莽賊無道失勢,天下人心思漢,此時舉事正是順應民心,此為順勢而為也。但舉事義軍名為匡扶漢室,實為謀一己之私,結黨成群,占山為王,四處搶劫,荼毒鄉民,淪為悍匪巨寇,深為百姓痛恨。人們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終使民心向背。固其是順勢舉事,逆勢行事,焉有不敗之理。”
林叔和劉縯兄弟連連點頭。傅青雲旁征博引,分析玲瓏通透,見識獨到,眾人深表認同,不由得對眼前年輕人另眼相看。
劉秀歎道“青雲之言,簡直字字珠璣,發人深省。順勢、逆勢,皆在民心啊!”
傅青雲道“秀哥所言極是,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此乃千古不變之理。”
劉縯言辭懇切的說道“賢弟,愚兄歲月虛度,時至今日方明白成敗之關鍵所在,愚兄還有一事萬望賢弟不吝賜教。”
傅青雲道“縯哥太客氣了,請講。”
劉縯拱拱手,謙遜的道“如今天下大亂,各地紛紛揭竿而起,愚兄身為高祖子弟,自然不甘落後,然不知如何行事,方能順應時勢,請賢弟教我。”
劉縯如此誠懇求教,讓林叔和劉秀大感詫異,也讓傅青雲有些局促起來。傅青雲撓了撓頭,說道“縯哥見外了,賜教不敢當。小弟隻是多讀了幾本書,字上談兵而已,一己之拙見,願同兩位兄長、林叔共斟酌。”
“當今之勢,朝廷上下已腐朽糜爛,外有蠻匈環伺,內有變民蜂起,人心思漢,天下蒼生渴望英主,正是舉事伐莽之良機,然尚缺東風。”
劉氏兄弟同時問道“如何講?”
傅青雲道“縱觀古今,凡成大事者,無不是順天時、占地利、得人和;現在天時已至,而縯哥廣交豪傑,南陽郡內劉姓宗室子弟又唯縯哥馬首是瞻,是為人和;天時、地利、人和已得其二,唯缺地利爾。”
“地利怎講?”劉縯急切問道
傅青雲道“小弟略知地理,南陽城三麵群山環抱,北有洛陽所在的伊洛河衝積平原,西北方向是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平原,東為江淮平原,南為江漢平原,南陽恰好位於這幾大經濟、政治中心的交叉點上,固南陽城的位置就顯得特別的重要了,乃是曆代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南陽郡必是重兵把守,又城堅壁厚,易守難攻。劉姓宗室若在城外舉事,攻打城池怕是夢中說夢,大軍一至,恐隻能作鳥獸散而落為無根草寇;若在城內貿然舉事,恰被甕中捉鱉,恐將全軍覆沒,此為地不利也。”
劉縯又急問道“如何破?”
傅青雲道“需待東風,借勢造勢。”
傅青雲也不賣關子,頓了一下馬上接著說道“小弟跟隨林叔一路來到南陽城,見偏僻山野亂民已四處荼毒,但靠近城池的地方還比較安定。由此可見,荊州地界內亂民尚不成氣候,還沒有形成有實力的大股匪患,尚不能對南陽城官兵形成牽製。小弟說需待東風,就是要等到亂民結黨成悍匪巨寇,威脅到南陽城池之時,方可起事,此為借勢!”
劉縯高興道“賢弟高見,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讓愚兄豁然開朗。那如何造勢呢?”
傅青雲道“造勢,就是要創造出順應民心之時勢。舉事之後,當首先與亂民劃清界限,明確匡扶漢室之宗旨,傳檄昭告天下莽賊之罪狀,訂立以萬民福祉為根本的行動綱領,嚴明軍紀,對民秋毫不犯,在占領區廢除嚴苛刑罰,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使民耕有其田、居有其屋,與民休養生息,如此必將民心歸附,聲威遠播,仁人義士望風景從,何愁大事不成。”
劉縯站起身猛灌一口酒,大喜道“賢弟真乃張良,蕭何再世!得遇賢弟,真乃高祖顯靈,天降大賢匡扶我高祖子孫也。”
林叔、劉秀也是齊聲稱道。傅青雲暗暗抹了一把汗,心想自己所言,無非是將諸多曆史搬過來現炒現賣罷了。論及見識,自己一十五歲小子,哪有多深的見解。像劉縯、劉秀等人,本來俱是豪傑,隻是當時消息閉塞,缺少全局的把握,不能像傅青雲站在曆史的巨人肩上,以局外人的角度去審視全局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