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輕小說の>李寨百年> 第四章 回溯曆史 蕩寇除惡

第四章 回溯曆史 蕩寇除惡

  在數十年前,一個意氣風發、充滿理想的年輕人寫了幾篇小說,隨後陸續在一本雜誌上發表。這件事很快在十裏八村引起了不小的震動。那是一個大多數人目不識丁的年代,人們對知識分子的敬重和崇拜無以複加,因為獲得權力和財富的唯一途徑就是要首先獲得知識。除了受到村民尊敬,他也常常被村中教書先生叫去談論些關於教育方法和改變現有教育方法的問題。他們達成的共識就是保留和發揚中國人的謙遜、含蓄、務實、禮節、仁政的文化傳統,他們認為:國界是國家的牆,文化是民族的牆。但也要引入西方科學、質疑和反叛精神、劃分細致分門別類的現代學科來治療因長時間閉關鎖國而導致的精神惡疾,譬如高度的文化自滿、不論青紅皂白的排外、荒誕古怪的封建迷信思想等等。打破傳統是走向未來的第一步,多元化的思想是無限新思想和創造力的首要前提。


  村中的地主,擁有幾乎無人敢直呼其名的威信。所以大家都尊稱他為李老太爺。他是個沒有多少文化卻對數字極其敏感的人,也有著同所有精明人一樣的頭腦——自私、貪婪、狡猾。每當看到懶惰的閑人在村裏遊蕩,他就會在心裏暗罵:“隻有無聊的狗才會四處閑逛。”他不明白人為什麽需要散步,他認為散步是消耗體力、脫離了實際目的的毫無意義的活動。雖然他品性上有許多惡劣之處,做人卻規規矩矩從不敢越雷池半步,他推崇“和氣生財”的做人道理,遇到不順心、不如意之事、之人,最多在心裏犯嘀咕而已。


  鄉紳和教書先生討厭李老太爺所代表的一切——陳陳相因、故步自封、毫無建樹且夜郎自大;但又樂意跟他交朋友。隻有兩種東西才會讓人圍著轉圈——權力和財富。他也喜歡跟鄉紳和教書先生交朋友,期望那些文化人帶給自己精神上的富足並彌補他形象上的缺失,這是他願意附庸風雅的最根本原因。他喜歡那些稀奇古怪的舊玩意兒,也喜歡那些稀奇古怪的新理論。他在“知天命”的年齡得到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兒子後就明白自己的天命——將祖上家業安安全全從自己身上過渡並完完整整交到兒子手中。


  文化人最引以為榮的就是自己的思想能夠被帝王采納、被將軍聽從、被民眾推崇,還有就是獲取富人口袋裏的財富。於是教書先生就說村中祠堂需要裝修加固,學堂裏需要添置新書,增加桌椅。李老太爺相信自己死後的牌位能放在祠堂重要顯眼的位置,繼而名垂曆史。因此在他活著的時候,祠堂和學堂曾有過多次擴建和修繕的記錄,他很願意用上好黃花梨木將祖先陳舊的牌位都更換掉,追養繼孝,不忘祖先,以體現自己崇高的人格。但關於學堂的教學用品,他總是支支吾吾不肯爽快答應。於是先生就召集學生和學生父母一起去他家央求。先生說:“您是一尊佛,這毫無疑問,但如果有了慈愛和大德,那就是在鍍金,為您披上金身;成為真正的佛。”孩子們都跪在地上給他磕頭,父母們好聽話直說得他頭腦發飄耳根子發軟,最後,他總是說:“好啦好啦,去鎮子上木匠那裏去訂吧,先賒賬,錢讓他來找我要。你們在生意人身上占不到半點便宜,而生意人卻休想在我這裏占半點便宜。”等到人們都弓著腰離開,孩子們歡天喜地的跑開,他卻又要邊後悔邊嘟囔:“做人一毛不拔會被所有人都討厭,做一個闊氣大方的老爺又會被所有人拔毛。讀書人總有一套理,我討厭文化人……”李老太爺的吝嗇性格來源於他父親的忠告:“慎用慈善,善易招惡。”他習慣故作威嚴,因為他的祖父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告訴他:“人類崇拜強者,不要隨隨便便示弱,否則人們不但不會同情你,或許還會欺負你。不要讓別人誤認為你好欺負,否則會帶給你無盡的麻煩!”


  有次,教書先生為了感謝李老太爺,特意從教育廳拿回來一個地球儀送給他。雖然中國古代機械製造水平很高,但大多數技術產物是實用工具,其原理一般人能夠理解的,地球儀就不同了,在古人看來,隻有瘋子才會說地球是圓的。雖然《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已發表多年,很顯然,統治者認為民眾腦袋裏裝些亂七八糟的科學理論不是件好事,況且四書五經對人的教化已經足夠了。文化層次越高,思考的東西也就越多,人也就越不本分、越不忠誠。現代執政者將國民的智慧當成是一個國家最寶貴的財富,但在思想管控十分嚴重的古代,統治者最害怕見到的就是農民的腦袋裏裝滿了種地之外的知識。局勢一直很微妙緊張,任何放權的行為都有可能帶來致命的後果,優柔寡斷、軟弱心慈的君主會被政治的浪潮推向不利的不利地位,心狠手辣、獨斷專權、手腕強硬,走極端化的君王往往會創下宏圖大業,成為千古一帝。沒有什麽比現實更具有教育意義了,興亡瞬間,平均兩百年就會迎來一次周期性朝代覆滅的哀歌給予後代每一位統治者足夠大的警示。而一個王朝覆滅之後,前朝的皇子皇孫們會遭受到什麽樣的苦難,誰都明白。


  李老太爺對地球儀很是喜歡,整個村莊的人都去他的大宅院裏參觀地球儀。人們不敢相信自己竟然生活在一個球體上,他們圍著地球儀看了又看,轉了又轉,一想到腳下的土地是圓的,而且正在不斷地旋轉,腦袋就一陣眩暈。不過大家都是閑不下來的人,他們更關心自己田裏莊稼的成長情況,所以人群不一會就散去了。大家對世界是圓的這件事很驚訝,但並不感興趣,所有人都是經驗主義者,總去思考“為什麽”和總問“為什麽”的人在這裏不受歡迎,華而不實的新鮮玩意被稱為奇技淫巧,遭人討厭,據說會招致人們消沉墮落。


  第二天,對於全村人而言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他們要祭奠曾經為保衛李寨村民安全而獻出生命的亡魂。在祭奠儀式上,李老太爺把新弄到手的地球儀放在許多貢品中間,他想讓那群在天英靈看一看世界的本來模樣。


  事情是這樣的。


  二十年前,中國政府名存實亡。各地軍閥割據混戰、土匪橫行,更有外敵入侵,國難當頭。夏末時節,就有土匪下山的消息傳來。緊接著,就有幾個村寨被土匪洗劫一空,遭殃最大的就是地主。李老太爺看著正咿呀學語的兒子,他害怕極了,於是他購買槍支、加固寨牆,號召全村抵禦外匪。村民雖然痛恨土匪,但全都畏畏縮縮不願參戰。這時,教書先生就起了大作用。他迅速起草了一篇檄文:

  古往今來,大丈夫為國為家捐軀者不計其數,各自留有震蕩乾坤之英名,我們謂之曰英雄。保國如斯,保家應更甚焉。此地此水此基業,由祖先父輩多年艱辛創業之心血凝成,此間種種可歌可泣之奮鬥往事,宗族族譜列舉眾多不一而足。我輩雖身單力薄地位卑賤,但凡有赤誠報祖之決心,定能取得非凡卓越之結果。今匪患猖獗,人人自危,覆巢之下無完卵,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畏首畏尾隻能自取其辱、自食其果、自斷性命、自送家業。臨近村寨有識之士皆諳此理,故上下同心,同仇敵愾。而我等怎能坐以待斃任憑欺辱?如今李老爺不惜重金購得良駒數匹,槍支數十把,刀槍棍棒不計其數,並大開糧倉以供後勤。現物資充分,武器俱備,與土匪相比並無劣勢,也並無任何後顧之憂。土匪惡行大家早有耳聞,窮凶極惡,久惡成魔,蛇蠍心腸,豺狼成性,虐子霸妻,殺人越貨,毀田奪糧,此等行徑人神共憤,天理不容。望大家從今往後提起精神、審勢度時、奮勇應敵,此乃我輩之幸事,祖先之幸事,妻子父母之幸事也。若有貪生怕死之鼠輩辱我祖訓,丟人現眼,如有發現,上及父母,下至子孫,立即驅趕,以儆效尤。


  張貼在村中祠堂門口的文章被廣泛傳閱,更有老太太添油加醋去大肆渲染道聽途說來的故事:“那些土匪,遇到人就掏心挖肺……女的被抓到山裏麵,一晚上要伺候幾十人……”


  李老太爺仍不放心,在一天早晨,他煮了兩大鍋粥,以請村民吃早餐的名義把大家召集起來。“不要相信別人的花言巧語!我來給大家講講他們為什麽叫土匪而不叫菩薩!”李老太爺好容易爬到磨盤上,便扯開嗓子吆喝了起來:“土匪會打著劫富濟貧的口號迷惑大家,那是因為他們認為我們胸無點墨,覺得我們蠢,所以才會鼓動、慫恿、挑撥離間我們,劫富是他們常幹的事,但濟貧從來沒聽說過,也從來沒發生過。不信大家去問問讀書人,曆史上有劫富濟貧的事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終日麵朝黃土背朝天,這是我們的宿命,我們生而如此,沒有人會關心我們的利益,就連老天爺都想不到可憐我們的理由。史學家們所謂的盛世,隻是我們剛剛不餓死而已。隻要一有天災,首先餓死的就是農民,那時候,誰他媽的在乎過我們?所以我們永遠不要盼望別人能帶給我們財富,因為從來都是我們帶給別人財富。那些土匪都是亡命之徒,冒著被砍頭的風險去當土匪,為的是有肉吃、有酒喝、有女人,而不是去救濟窮人,他們花搶來的錢就像你花自己用汗水換來的錢一樣心安理得。不僅如此,他們還會搶走我們最後一粒口糧,包括來年的種子。我們都是農民,作為文明的最重要的基礎和國家穩定的命脈,農民一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我們從田地裏刨出來了中華帝國的五千年文明史,什麽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帶甲百萬啦,離開了農民養活,他們立刻玩完;所以說,除了土地,我們不要相信任何人。我們知道,所有人都自認為高我們一等,他們從沒正眼瞧過我們,他們隻看中了我們身上無窮無盡的力氣和簡單的容易被控製和欺騙的大腦,我們的腦袋裏一旦灌進恭維話,一旦被吹捧,立刻忘乎所以,立刻昏了頭。大家記住,讚美是最廉價的語言,廉價到讓人惡心。假如某一天有人突然假仁假義地奉承我們,那一定是想要拿走我們什麽,因為隻要我們還活著,還喘著氣,就總有人想從我們身上榨出點什麽;你們沒讀過書,但一定知道生物界的法則是什麽樣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誰是蝦米呢?是農民啊!……現在我們有了槍,哪怕是遇到了世界上最凶惡、最強壯、最蠻橫的人,別看他氣焰囂張,隻要拿槍一指著他,他立馬就雙腿發軟,跪地求饒,隻要一扣扳機,他就會立刻魂歸西天。”


  自此之後,村裏麵夜夜有人荷槍實彈輪番站崗巡邏,營造出一片大敵當前的緊張氣氛。


  沒過幾天,一個名叫李龍的青年人就贏得了所有人的認可。他三十多歲,是個孔武有力、頭腦靈活、膽大細心的人,經常單槍匹馬在離村最遠的田地中巡邏,並且製定了更加合理細致的作戰任務以及禦敵計劃,分析在戰鬥中可能遇到的阻礙和危險。他好像一個天生的將軍,平時貌不出眾,語不驚人,但在戰場上卻是龍膽虎威、英勇無畏。


  在寨樓上,李龍曾當著所有村民的麵發表過這樣一番言論。


  “雖然我們人多勢眾,但不能貿然輕敵。我們有自信,敵人也有自信;我們有頑強,敵人也有頑強;我們有勇士,敵人也有勇士;我們沒有輕敵之心,不知道敵人有沒有,但是,他們多一分輕敵之心,我們就多一分勝利的希望。我們的糧食和財產值得我們用命去保護,殺了那些十惡不赦的土匪,不耽誤我們上天堂,為民除害,菩薩還會保佑我們,而且,我們也不會做噩夢。一旦進入戰場,不要有絲毫的等待和猶豫,無情的大刀隻落到懦夫的頭上,而且,我們的懦弱就是鄉親父老的災難。個人爭先,注意協調,但無須同步。大家在最熟悉的土地上作戰,保衛的又是我們最熱愛的土地,請將頭腦和武器一起使用!”


  戰鬥在秋後的深夜裏發生了。


  一天晚上,寨門突然起火,值班站崗村民斷定是土匪縱火,於是點燃鞭炮敲打鑼鼓,聲響震天。寨裏所有人都被驚醒,男人們穿好衣服拿上刀叉出去應戰,女人們抱緊被嚇得嚶嚶哭泣的孩子不敢入睡。


  李龍命令一部分人取水滅火,另一部分人分散到寨牆各處嚴加防守,他登上寨牆,朝曠野放了幾槍。槍聲過後,隻聽見曠野莊稼地裏響起雜亂的腳步聲,聲音漸漸變弱,土匪逃跑了。盡管如此,當晚李龍和十幾個村民徹夜未眠,謹慎地巡視著,哪怕聽到一絲風水草動,也會十分緊張。


  天一亮,李龍去了李老太爺家,談了自己的想法:“今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最近我們剛剛秋收完,各家各戶糧倉豐足。土匪清楚這一切,因此定然不會善罷甘休。李寨寨牆很多部分由土坯砌成,既不堅固也不高大,搭個梯子就能輕而易舉翻過來。土匪正麵受阻,必定會想辦法從別處找缺口,他們一旦進來,後果不堪設想,必定會挾持人質,濫殺無辜。因此,我認為等他們再次來襲時我們應主動出門應戰,迎頭痛擊,將他們打退、打怕,使之心生忌憚,不敢再犯。”


  李老太爺和教書先生聽完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一周後,淩晨時分,值班站崗的村民發現田野上有火光閃爍,於是立刻弄出動靜,把沉睡中的村民驚醒。李龍第一個趕到,他立刻製定了作戰計劃——由二十個人組成一個隊伍拿槍出去驅趕,剩下的人留在村中,手持長矛、刀劍分布在寨牆內任何一個角落嚴防死守。土匪的狡猾出乎所有人意料,那二十人出村不久就深陷包圍,槍聲、人聲和馬的嘶鳴聲混在一起壯烈悲慘。而寨門前又來了一波土匪,用槍朝寨子射擊。


  任何人都清楚,如果不出去救人,那麽槍支馬匹甚至是所有出寨的人都會慘遭不測;如果出去救人,寨中老少的安全又無法保障。現在這個簡單的二選一問題的不簡單之處,就是無論怎麽選都會麵臨無法預知的對等的風險。所有人都在等一個決定,一個無論怎麽選擇都會讓所有人都理解並且認可的決定。這樣左右為難的境遇令所有人都心生悲憤,並且令所有人氣概豪邁,剛直壯烈。大家都很亢奮,人的個性消失了。人們相互間仿佛從來沒有產生過矛盾一樣,此時此刻所展現出來的凝聚力前所未有。


  在寨門瞭望台上,李老太爺和教書先生盯著李龍看,他倆心中都有想法,但他們都明白,這個時候做出決定的人不應該是自己。


  李龍的五官因為憤怒而變得扭曲,他大口大口喘著粗氣,渾身劇烈地顫抖著。在他長出一口氣後,對著台下的村民大聲喊道:“兩個人去鄰村請求援救,五十個人,五十個人隨我走!”與此同時,他快速跑下寨牆,一邊命令打開寨門,一邊對著跟下來的教書先生說:“五十個,就五十個人,您數好,一個都不能多!”


  村民聽到命令後紛紛湧到寨門旁,準備出寨應戰。他們熄滅火把,在他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土地上迎著子彈摸黑前行。


  戰鬥持續到天蒙蒙亮,以土匪潰敗逃跑結束。土匪死亡二十七人,活著的十多個俘虜被當場砍頭,血祭英烈。出城八十位村民有十三人當場死亡,二十二人重傷,其餘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傷。


  李龍的死為死亡人數又增加了一個。他被抬回來時身中數刀,全身多處骨肉分離,每道傷口都深可見骨。他口吐鮮血,意識不清,嘴裏發出嗚嗚嚕嚕的聲音,在太陽剛剛探出腦袋時的秋天的早晨,他在親人的懷抱和痛哭聲中死去。


  過了幾日,又有十四個村民因傷口感染而死。


  李龍被全村人奉為英雄的原因是,他在危難時刻擋住了敵人的致命一擊,並且對敵人造成致命一擊。死亡的所有人都被合葬在村頭寺廟旁,李老太爺請工匠為李龍塑造與真人同樣大小的石頭雕像,同鐫刻著每一位逝者姓名的墓碑一同立於墳墓旁邊。


  下葬當天,道士作法,僧人超度,悲樂哀鳴。死者父母、妻兒端坐在墳前。全村人披麻戴孝,朝死者和死者家屬三拜九叩,人們哭聲震天、悲痛欲絕,此情此景令所有人聞之愴然。


  鄰近郭姓村寨,當夜聽到消息後有五十多人趕來救援,俠義之舉,李寨人人感恩戴德。而郭寨人又以李寨為楷模榜樣,把殉難村民樹立為教育子女的典範。從此李寨與郭寨興起聯姻,兩個寨落慢慢向一起合攏,等到八十年代初期,已經融為一個大村落。


  這個故事極有教育意義,它出現的頻率與“狼婆婆”這個故事相比起來不遑多讓。在李寨,家人們和教書先生喋喋不休地講述讓李雄小小年齡就已對這個故事耳熟能詳,雖然細節部分略有不同,但大致經過出入不大。李雄看到村民們講述這件事情時麵帶自豪的表情,仿佛是自己參與並打贏了這場戰鬥一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