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蓋棺定論”
之前大師傅們都不服氣,認為自己做的麻婆豆腐的味道才是最好的,可是現實告訴了大家,這隻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
在嚐過了楚雲風做的味道之後,誰還敢說自己能做得比他還要好吃?
自己做出來的味道什麽樣,自己心裏都是有數的,但是這年輕得有些過分的小楚到底是怎麽做到的?
特別是第二種做法,那個髒兮兮的蓋子沒有用了,這一點兒讓大家很是不解。
更疑惑的是,他的烹飪手法跟大家的區別有些大,難道這才是最正宗的做法?
所有廚師的心中都在懷疑這個問題,難道當年自己師傅就是個水貨,根本就不會這道菜的真正的做法?
麵對李老的詢問,沒有一個大師傅開口,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是欲言又止,一時之間不知道該怎麽來說這件事兒。
真要開口說的話,能說什麽呢?
直接說自己被打臉了?
平時都還誇誇自稱是川菜的“中流砥柱”,可現實給大家上了一課,這該找誰說理去啊?
薛老三實在是忍受不了沉悶的場麵,咋咋呼呼地說道:“李老,我就說一句話,這小楚做的味道確實不錯,比我做得好,但是我想知道是為什麽?”
薛老三這個家夥真耿直,直接將所有人的心裏話都說了出來,其他人雖然不好意思嘴上承認楚雲風做得比大家的都要好。
但是心裏還是服氣的,畢竟那個味道擺在那裏,不服氣的話你再上去試試,看看你能不能做得出來呢?
薛老三當了出頭鳥,所有人心裏都暗自吐了一口氣,然後緊盯著李老,看看他老人家有什麽話說。
“很好,你能說出心裏話不容易,說明你還有進步的空間,要是真厚著臉不承認自己的缺陷,我看他的這個廚藝也是白學了。”
李老這話說得有些重,讓那些沒有發聲的大廚們臉上一陣青一陣白的,很是有些鬱悶。
誰說自己不承認的?
隻不過是薛老三這個家夥說話快一點兒罷了……
“好了,我先說說大家今天最好奇的事情吧,為什麽要組織這麽一個研討會,相信大家現在心裏都該知道了吧?
麻婆豆腐這道菜自從川菜走出國門之後,立刻就遍布海外,收獲了眾多的國外粉絲,在國外可是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這道發源於我們SC的菜肴,到目前為止,無論是它的起源以及它的做法,外麵可是流傳了幾十種說法。
這個不需要我多說了吧?
這起源的問題上,你們自己算算,剛才你們說了多少個版本了?
什麽麻婆滿臉的麻子,又是黑麻子多,或者白麻子多的,你們說說,連我們SC自己的頂級廚師都搞不清楚,這像話嗎?”
李老的話說到這裏,現場立刻爆發了一陣強烈的哄笑,特別是那些大師傅們,笑的聲音最大,而且笑得也很誇張。
“說你呢?剛才你說的陳麻婆滿臉的麻子?”
“放屁,說的是你才對,你剛才說陳麻婆臉上全是黑麻子,一點兒白的都沒有。”
……
現場一片混亂,看到大師傅們互相“掐架”,徒弟們恨不得打個地洞鑽下去,真的是有些為老不尊啊。
“咳~!”
李老清了清嗓子,會場又安靜了下來。
“看看你們,有點兒為人師表的樣子嗎?自己的徒弟可是都看著的,好意思嘛?
我接著說啊,麻婆豆腐這道菜其實你們做的不正宗,我一點兒都不怪你們,因為你們師傅那一輩都沒有將這道菜給搞明白。
無論是起源還是烹飪方法,都是有誤區的,所以我現在要告訴你們的是,這道菜其實是有兩種做法。”
李老的話再次引發了現場的轟動。
兩種做法?
如果李老說的是真的話,那麽這可是大事件啊,這相當於是給一道菜“蓋棺定論”,而且還是這樣一道有影響力的菜。
雖然它的製作方法很簡單,很親民,而且很容易學會。
但是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來自於發源地的這道菜,會得到它的一個應有的曆史認證,這可是很重要的。
要是國外哪個國家來驗證了這個史實的話,別說SC廚師的臉麵了,就是在國際上的影響都會是很大的。
這臉可是丟得太大了,大到絕對會讓人接受不了的……
“真的有兩種做法嗎?那小楚做的就是?”薛老三不確定地說道,雖然心裏已經相信了這個事實。
“好了,我們先有請文史檔案館的張館長給我們講解一下這道菜的曆史吧!”
是得讓大家好好學習一下了,要是連起源地的廚師都說不清楚這道菜的來曆,那讓別人怎麽來看待,都是些不學無術的人嗎?
“很高興,也很榮幸今天到這裏跟大家分享一下麻婆豆腐這道菜的曆史。
那麽我先說一個大家很關心地問題,那就是陳麻婆她到底姓什麽,她的臉上到底有沒有麻子。
根據文史館的檔案記載,陳麻婆其實姓溫,叫做溫巧巧,她的臉上不僅沒有麻子,而且還長得非常漂亮。
嗬嗬,都有些不相信是吧,那麽她陳麻婆的外號又是怎麽來的呢?
其實啊他的丈夫叫做陳春福,這個陳春福的臉上才是長滿了麻子,而過去女人出嫁之後,都要隨夫姓。
所以溫巧巧就被人叫做陳氏,而他的丈夫被人叫做陳麻子,久而久之,就有人順嘴叫上了陳麻婆,而且叫的人開始越來越多了起來。
她做的這道豆腐呢,也就被人漸漸地叫做了麻婆豆腐,這道菜和陳麻婆的名字也就是這麽來的了。
……
至於它的兩種做法呢,這就不在我的研究範圍內了,就要請我們的車老來跟我們講解一下了。”
張館長的話可是具有很大的權威性的,而且他手上還拿著檔案記錄,由不得大家不信。
這才讓大家了解到一直以來,這漂亮的溫巧巧原來背了這麽大的一個黑鍋啊,簡直是有些說不過去啊。
車老?
這不是那有名的記者,外加美食達人嗎?
車老的名頭在美食界還是有很多人知道的,車老的話更是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讓大家不敢小覷這兩種做法的定論。
“好啊,我也很高興跟大家分享一下這道菜的兩種做法,小楚的第一種做法是我當年親身體會的。”
車老的話再次讓大家動容,怪不得這麽多老人一開始聞到了味道之後就那麽激動,原來他們都是當年的親曆者啊!
“兩種做法的時間節點是1947年和1957年兩個時間,重點就在於萬福橋的興衰.……”
車老的講解這才讓大家明白了為什麽第一種做法不放豆瓣醬,而且還要用那個髒兮兮的蓋子,所以味道那麽的好。
而第二種做法也是因為後麵的改良較多,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所以形成了很多種做法,這才造成了大家的手法上區別很大。
兩位重要人物的講解,終於是讓大家徹底明白了這道菜的前世今生,對於這道世界級的名菜終於有了“蓋棺定論”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