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三國之謀伐> 第十二章 一口雞湯

第十二章 一口雞湯

  “四弟。”


  再次啟程之後,劉備悄悄說道:“兄已按照你的意願,把人留下了,隻是朝廷定然不會為我招募的士兵發放軍餉,糧草一應也得我全權負責,還有武器裝備甲胄,之前淘汰下來的那批武器還在,但亦有500多人的缺口,你看是不是差人去其它地方,再購買一批武器?”


  盧植的三萬北軍是正規軍,由朝廷發放軍餉,負責糧草飲食。劉備原本招募的士卒屬於地方雜牌部隊,並不是正規軍,本來也領不到物資。不過盧植開口,劉備的500人馬立即搖身一變,成為了正規軍裏的王牌嫡係。


  但劉備本身沒有擴充正規軍的權力,因為他的人馬已經有定數,隻有一曲500人而已。如果想要擴軍的話,糧草武器裝備隻能自己負責。


  陳暮能寫會算,劉備就將財政和後勤大權全部交給他,因此劉備才會找他商量買武器裝備的事情。


  “這是自然。”陳暮回應道:“此事我會去辦,大哥就不用操心了。”


  “四弟辦事,我放心。”


  劉備目光瞥了眼馬匹左側懸掛的一個木箱,笑嗬嗬地說。


  張飛的家產雖比不得動則數億數十億錢的巨富,但也有很多祖產田地,手裏流動資金亦有數百萬,將不動產全部出售之後,再購置了大量武器裝備,甚至還在桃園開了幾次士兵大會,五六百人一起飲酒吃肉,各種開銷後,現在還剩下一千多萬錢。


  這些錢是四兄弟起家的重要資金,因為沿途一路要輕裝簡行,大量五銖錢不方便攜帶,在張飛出售掉資產之後,被陳暮換成了金銀珠寶之類的等價物品,放置在馬匹一側捆好的箱子裏。


  再加上一路大大小小也打了十餘仗,繳獲了不少物資,都賤賣給了當地豪強,林林總總也有數百萬錢,所以劉備軍的財政勉強還算充足。


  不過這是建立在他們人數少的基礎上。打仗就是燒錢,這是個在任何時代都亙古不變的道理。


  一旦部隊擴充到萬人以上,先不說給士兵發放軍餉的問題,單說一個萬人軍隊一個月日常開銷,人吃馬嚼,就能消耗糧草四五萬石。即便全是步兵隊伍,沒有騎兵,不算馬匹消耗,也得合近千萬錢。這意味著劉備這點錢養一支萬人部隊,劉氏草鞋公司一個月就得申請破產。


  因此陳暮就得想辦法借雞生蛋。


  比如花重金賄賂軍需官,這樣就可以用很小的代價,換取到大量武器裝備,從而節省開支。


  這事兒他沒告訴劉備,怕劉備又打算當什麽道德模範,雖然能做梟雄的人應該不會這麽拘泥於小節,但陳暮現在是在薅誰的羊毛?

  盧植的羊毛。


  哪怕這些錢也不是盧植的,是朝廷的。可一旦東窗事發,盧植即便打贏了勝仗,以漢靈帝那錙銖必較的性格,恐怕也會將他下獄問罪。並且盧植本人是海內大儒,素有清譽,教出的弟子卻搞PY交易,也有損他的名聲。


  萬一劉備覺得這樣會害了師長,強令陳暮不允許這個做,擴軍計劃就前功盡棄了。


  所以有些東西,當老板的不一定要全都知道,隻要員工真心為公司好,哪怕吃了回扣,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時候,也得假裝當作沒看見。


  天色逐漸黯淡,西邊最後一抹晚霞消失在夜空當中,世間就變得黑魆魆起來,隊伍不得不打起火把,夜間行軍。


  夜盲症,一個古代軍隊普遍存在的問題,就算有月亮,很多士兵都看不清道路。


  好在火把是軍中必需品,裝備在騎兵的馬上,每個騎兵都用火石點起火把,50餘個火炬點亮了晝夜,讓所有士兵都能夠看清楚方向。


  遠遠地,穿過平原上的幾處丘陵,已經能看到一望無際的田野,以及道路盡頭那模糊不清的城池。


  “快到易陽了。”


  劉備臉有喜色,眉飛色舞道:“四弟,破了易陽,再揮兵北上,直取廣平。到時若能攻破廣平,生擒張角,則這亂世可平定,百姓亦可以安居樂業,享受平靜生活了。”


  這麽想當然嗎?


  陳暮心想。


  劉備還是太天真,完全沒有意識到東漢朝廷已經腐朽,徹底到了崩壞的邊緣,僅僅平定一個黃巾之亂可不是結束,反而是噩夢的開端。


  不過一個時代的變化本就充滿波譎雲詭,西漢末年的時候也有人以為漢朝要終結了,結果冒出個位麵之子劉秀延續漢祚,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自己站在後人的角度來看前人的問題,本就是事後諸葛亮,當不得多厲害。


  要是劉備現在就能看出東漢要滅亡,那就不是陳暮在這當謀士,而是劉備自己多智近妖,一人橫掃天下,吊打郭嘉荀攸賈詡荀彧諸葛亮司馬懿龐統等所有軍師聯盟了。


  “子歸想問,大哥平生之願望是何也?”


  陳暮斟酌一二,開口詢問。


  劉備想了想回答道:“初時我之願望,便是坐市賣履,娶一房妻子,供養母親。後來天下大亂,就想趁時事起兵,為朝廷征討四方賊寇,等待天下太平之後,能做一方刺史,監察一州百官,濟世安民,就已經心滿意足。”


  其實劉備一開始根本就沒有想過能做刺史,當初自涿縣起來,覺得自己要是能立下軍功,當個縣令縣尉之類的也很開心。


  結果到了盧植這裏後,啥都沒幹就得了個六百石的官身。


  這官來得太容易,讓劉備野心滋長起來,想著現在已經是六百石,如果能在攻打張角的時候立下什麽汗馬功勞,運氣好老師盧植再幫忙舉薦一二,弄個同為六百石的刺史應該不是問題,所以才有了這個願望。


  沒想到陳暮卻說道:“區區刺史,就能夠讓大哥滿足嗎?”


  區區刺史?


  劉備心道自己這老弟還真膨脹,刺史雖然也是六百石,但官算比較大的了,一州少則有七八郡守,多則十多個郡守,而刺史卻隻有一位。


  哪怕權力不如郡守大,卻有監察縣令郡守的職責,因此以六百石統領二千石,屬於官小權重的類型。


  沒想到四弟居然連刺史都不放在眼裏,難道他覺得自己可以當郡守?


  劉備試探道:“那……一方太守?”


  “嗬嗬。”


  陳暮搖搖頭:“太小太小,兄長的誌向若隻是如此,可是要愚弟小看了。”


  兩千石的太守還小?


  劉備虎軀一震,要知道郡守已經算是大漢的高級官員,很多人以為刺史比郡守官大,實際上刺史官職很小,它有的是權力比較大,可以有彈劾太守、縣令的職責,而不說它擁有在一個州裏為所欲為的能力,那是州牧的權力。


  所以刺史唯一的權力就是彈劾太守和縣令,沒有軍權沒有地方管理權,甚至連插手地方政務的資格都沒有。


  而太守作為一個郡的最高長官,不僅擁有治理地方的權力,還有任免地方官員,掌管地方軍隊的權力,論起實權來說,刺史跟太守比起來,簡直是一個地下一個天上。


  在西漢東漢兩朝,很多官員的出仕經曆都是先被舉為孝廉,然後是當郎中、議郎、尚書、令丞之類秘書性質的小官,再轉到地方當縣令,幹出成績後就去做一州刺史,再轉為地方太守。


  從很多漢朝官員升遷表裏也可以當做證據來佐證這一結論。


  比如漢靈帝時期三公之一的太尉李鹹,升官經曆就是舉孝廉出身,除郎中、光祿茂才,遷衛國公相,授高密縣令,再遷徐州刺史,轉漁陽太守、度遼將軍,遷河南尹,再轉到中央做尚書令,將作大匠、大司農、大鴻臚、太仆卿,太尉。


  從這個經曆就能看出,李鹹的升官轉折點就是從徐州刺史到漁陽太守開始,從那以後,他的官職就一直維持在二千石上下,最後回到中央當千石尚書令,很快做了九卿之一的大司農,慢慢爬到了三公的職位上。


  所以從刺史做到太守屬於一個很大的官職跳躍,有點像是正處升副廳,有些人邁不過這個坎,就一輩子是個縣令刺史之類的中層官員。邁過了這道坎,走入中央做九卿也不是夢。


  而劉備作為一個並非舉孝廉出身的官員,能做到太守就算是頂天了,更別說太守以上的官職,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莫非老弟是覺得自己可以當九卿或者五府將軍?

  這種事情,做夢都不敢想啊。


  劉備顫顫巍巍道:“那賢弟覺得,愚兄的誌向應該做到什麽地步才好?”


  你的誌向問我做什麽?

  陳暮心裏腹誹,不過他也知道,野心這種東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步升華。朱元璋做乞丐的時候滿腦子都是想得怎麽吃飽飯,而絕對不會去想自己以後要當皇帝得天下。


  步子邁太大,容易扯到蛋。


  所以陳暮想了想,便解釋道:“我聽說過先秦時有一個故事,宋國有三個人,第一個人好高騖遠,想一步登天,於是就跑到了鄰國去求官職。”


  “第二個人是貴族出身,有父母給他安排的官職,於是整日好吃懶做,不務正業,四處遊蕩,什麽事情都不做。”


  “最後一個人同樣想做大官,但他並沒有立即去謀求職位,而是拜師求學,培養學識。”


  “很快,第一個人四處求官,但因為沒有本領,不受重用,僅僅是謀到了一個很小的官職,他覺得受了侮辱,於是辭官回家。”


  “第二個人在父母死後,官職很快被別人搶走,家產耗盡,流落街頭,晚景淒慘。”


  “最後那個人學習了很多年,終於有所成就,於是同樣周遊列國,尋求官職。但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才能的君主,隻是賜予了他一個小官。”


  “但是第三個人並不嫌棄,從小官做起,一步一步,最終完成了心中目標,成為了一國之相,權傾天下。”


  “從這個故事中,兄長看出了什麽?”


  陳暮最後問。


  劉備若有所思,恍然道:“我明白了,賢弟是想告訴我,誌向可以定得遠大,但首先要自身強大起來。如果你沒有相應才能,就做不了大官。就算能做大官,也會因為沒有本領而結局淒慘。”


  陳暮點點頭,一臉孺子可教道:“不錯,現在兄長隻想著一縣一刺史之職位。那麽兄長未來的發展也僅限於此,如果兄長一開始就想著要做三公九卿,那麽當兄長做到縣令的時候,就要考慮如何升遷到刺史,升到刺史的時候,就要考慮如何升遷到太守,如此你才能一步步強大自己,做到你曾經不敢想像的事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