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泰山書院開學
司馬俱投降了。
《孫子兵法》有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三國誌·蜀誌·馬謖傳》:“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攻心之計,需要對人心有一個充足把握。
陳暮知道自己手段確實卑鄙,利用司馬俱的困境,毀人家糧草,逼人家投降,實非仁義之士的所為。
但這個結果難道不好嗎?
四萬多青壯勞動力無一傷亡,官軍也無一傷亡。
不費一兵一卒之力,和平解決戰事。
至少陳暮還會給予他們大量的田地,讓他們擺脫賊寇的身份,讓他們可以過正常的生活。
可以娶妻生子,可以為父母養老送終,以後再也不用擔心被朝廷剿滅。
雖然以後這些人可能都得打工種田,再也沒有人權可言。
但在封建社會講人權,本身就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哪怕劉備談仁義之道,也不是說給予治下百姓自由自在的權力,隻是他會把百姓當人,不像其他軍閥把百姓當狗而已。
所以相比於三國另外兩個毒士,李儒縱火燒洛陽,賈詡冷眼靜觀長安變,死的人不計其數,陳暮覺得自己其實善良得跟天使沒什麽區別。
高苑城回到朝廷治下,原本逃離的百姓,也陸陸續續遷回家鄉,司馬俱的人馬被打散,分了田地,種地去了。
城外二十多萬畝田,劉備軍毀了一萬畝,但還有另外十多萬畝可以搶救一下,不能浪費。
於是陸康的樂安軍駐守著城池,包括劉備軍在內,都加入到了排水的工作中。
去過鄉下看過田間土地的人應該都知道,從古代開始,漢民族的田壟規劃十分合理,田地兩側一般會挖深渠,就是用來排水用。
五萬人轟轟烈烈地開始了通渠放水的工作,忙碌了整整兩天,最後總算是保住了一大半田地。
在收服了司馬俱後,陳暮將善後事宜交給劉備陸康處理,自己跑回了齊國。
泰山書院,五月初。
書院外青石板鋪在竹林小道上,一曲山泉從門前流淌而過,花草散發著撲鼻的清香,蝴蝶飛舞,野蜂嗡嗡作響,竹林外的草地上停滿了馬車。
“哇,這裏風景不錯呀。”
“少郎,慢一點,不要跑那麽快。”
“父親,我們到了嗎?”
“到了,這裏就是泰山書院。”
“我能見到鄭公嗎?”
“聽說鄭公在泰山學宮講學,有時候也會來泰山書院給你們授課,下次他老人家的時候,你可以去請教他。”
“阿福,以後我們是不是要住在這裏了?”
“是的,不過書院裏不許仆人入住,奴會住在城外,隨時過來服侍郎君。”
“叔父,我不想來這裏讀書,我想待在從祖身邊。”
“阿議,聽話,樂安離齊國也不遠,想回去看父親,我們以後可以隨時回去。”
仆人將馬車裏的行李取下來,四至十二歲的少年們下車,好奇地打量著未來他們可能要住很長一段時間的地方。
陳暮作為泰山書院的院長,站在竹林入口外,笑吟吟地看著不遠處的孩子們。
不知道這些人,哪個是諸葛亮,哪個是陸遜,哪個是陳群。
書院裏的雜役紛紛上去幫忙,引著眾人進去。
“刺史。”
崔琰帶著自己的弟弟崔林,路過陳暮的身邊,恭敬行了一禮,又對崔林道:“這是青州刺史,也是泰山書院的陳院長。”
“見過院長。”
11歲的崔林已經是個小大人模樣,隻是神情木訥,一板一眼地行禮。
陳暮在心裏覺得這孩子沒有靈氣,不過一想到崔琰也是這性格,便也釋然,點頭道:“嗯,進了書院,好好讀書。”
“唯。”
崔林恭敬應是。
崔琰今年二十五歲,原本曆史上,應該要到190年也就是他29歲的時候才會與朋友公孫方一樣拜鄭玄為師。
但現在聽說鄭玄開學宮廣邀天下學子來齊國讀書,又聽說除了泰山學宮以外,還有泰山書院,由青州名士管寧教導,招12歲以下學生。
於是早就對鄭玄慕名的崔琰就帶著堂弟崔林,從清河郡出發,欣然來到了齊國。
清河郡就在平原國旁邊,離齊國不遠,隻有200多公裏距離。
除了崔琰兄弟以外,還有諸葛亮兄弟,陸遜叔侄,陳群兄弟,以及青州徐州兗州冀州四地一些名門弟子。
古代交通不便,即便是大儒講學,除非剛好有士人遊學在此地,否則很難會得到消息特意過來。
因此來的也都是青州旁邊三州的人,而且都是離得不遠,也就一二百公裏範圍內。
能來這麽多人當然不是看在陳暮的麵子上。
人們衝的是鄭玄的聲望。
鄭玄海內聞名,昭然天下,可謂當時第一大儒。
就連魯國的孔家都派遣子孫過來,可知鄭玄的名氣有多響亮。
因為在宣稱當中,從泰山書院受業之後,就立即可以進入泰山學宮讀書,這對於那些需要對子女教育的官員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好消息。
諸葛亮兄弟由他們的父親泰山郡丞諸葛珪送來,諸葛亮今年六歲,他的兄長諸葛瑾十三歲。
陳暮看到一位麵容俊朗的中年男子,拉著一個粉雕玉琢,麵如冠玉的孩子,身後還跟著一位麵目嚴肅,外表老成的少年向他緩緩走來。
“陳刺史,吾是泰山郡丞諸葛珪。”
諸葛珪向他敬禮。
陳暮好奇地看了眼那個孩子,回禮道:“原來是諸葛郡丞。”
郡丞是六百石,跟刺史的官職大小一樣,是一個郡的二把手,談不上高官,但也不算低,屬於中等官員。
“這是諸葛瑾,次子諸葛亮。”
諸葛珪一一介紹,向陳暮拜謝道:“還得多謝刺史,向鄭公引薦,不然我子何德何能,可以入泰山學宮。”
諸葛瑾已經十三歲了,泰山書院不收。
而泰山學宮的入學門檻可不低,畢竟如今青州還算穩定,鄭玄的名望在外,他開學宮收徒,附近幾州的達官貴人爭先恐後要把族中子弟送來。
在這些達官貴人當中,諸葛珪的官位甚至都排不上號,按道理來說,肯定沒法托關係把諸葛瑾送去泰山學宮。
但由於陳暮推薦,讓諸葛瑾順利入學,所以諸葛珪對他很感激。
陳暮笑道:“令郎天資聰穎,聰明好學,若沒有名師教授,委實可惜了些。我也是愛惜他們的才學,不忍滄海遺珠,請進吧。”
“謝刺史。”
諸葛珪當然不知道陳暮說的是實話,還以為說的是場麵客套話,一邊心懷感激,一邊送諸葛亮進去,他待會還得送諸葛瑾進泰山學宮。
拜別了諸葛珪父子三人,那邊陸遜叔侄也過來了。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陸遜還不叫陸遜,叫陸議。由於從小跟著自己的從祖陸康長大,所以陸議人就在樂安,他是和自己的叔叔陸儁一起入學,一個進泰山書院,一個去泰山學宮。
陸儁今年二十歲,是陸康的長子,見到比自己還小一歲的陳暮已經是刺史,心中雖然羨慕,但保持著良好的家教,行禮道:“陳刺史,家父樂安太守。”
“原來是陸太守的子侄。”
陳暮點點頭:“陸太守上月幫助我清剿了黃巾賊司馬俱,功勞不菲,我將上奏朝廷為他表功。”
“多謝刺史。”
陸儁帶著懵懂無知,才隻有四歲的陸議在書院雜役的帶領下,進了竹林。
接下來就是陳群兄弟。
這可是個大陣仗,陳氏兄弟的父輩有四人,老大陳紀,老二陳政,老三陳洽,老四陳諶。
四人都有兒子,分別為10歲的陳群、9歲的陳懋、7歲的陳紹以及6歲的陳忠。
除了陳群以外,另外三個在曆史裏沒有名氣,可能沒有出仕。
但他們現在也確實跟著陳群一起來讀書。
原因在於陳家父輩之中,老二陳政和老四陳諶早夭,所以他們的兒子都由老大陳紀撫養。
聽到泰山書院招生的消息,陳紀的弟弟陳洽也把自己的兒子帶了過來,如此兄弟四人就組成了一個龐大的隊伍。
但願他們四個家夥不要抱團在學校欺負別的同學。
陳暮心想。
“刺史,我是潁川陳洽。”
陳洽帶著四兄弟過來,向陳暮拱手。
陳暮也回禮道:“是平原陳國相的家人嗎?”
“正是。”
“請進。”
陳暮抬手示意。
陳家人進去後,又接二連三來了其他送學生的人。
聽說泰山書院不僅有名士管寧教授,大儒鄭玄也偶爾可能會來授課,家中有十二歲以下,四歲以上的適齡學生,都想把人送來。
僅僅第一批學生,就多達三十多人,在後世雖然跟一個普通小學一個班差不多,但在如今,已經是人滿為患。
要知道,目前最大的兩所學校,鴻都門學和太學,學生人數也不過一千多人。
而鄭玄名望在外,在北海高密那麽偏僻角落教書的時候,門下的學生也是一千多人,可見現在的教育事業並不發達。
要不是鄭玄的名氣,一般人想收一個徒弟都難。
學生與家長們都陸陸續續進入了書院,仆役們帶著他們去了後院,後院中有雇傭的老婢子照料,分了寢室,年紀小的四人一室,年紀大一點的兩人一室。
等帶來的行禮都放下,安置妥當之後,眾人又被請進中央廳堂,這裏擺放了數十張桌案,是以後上課的地方。
見眾人都坐好,陳暮走入廳堂,坐在主位上,微笑地看著下麵烏泱泱的學生和家長們,笑著說道:“教育一事為國家之根本,如今青州還算安定,百廢待興,正是發展教育的好時機。”
“我為青州刺史,讓一地文風漸濃,是我責無旁貸之事。如今我建泰山學宮,邀請鄭君開門授業,便是為了天下學子都能得到更好的教育,為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
“我打算四到八歲分一班,八到十二歲分一班,二者教授的課程不同,學習方式也不同,以六藝七略十二卷為綱領,意在讓學生進行全麵發展。”
.
校長式講話持續了十多分鍾,主要是講給家長們聽,畢竟家長帶學生來讀書,除了看在鄭玄的麵子上,同樣也很關心在這裏自己的子女是不是真的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所以這樣的講話很有必要,而且光說也不行,還得拿出實際的東西出來。陳暮說完之後,大手一揮道:“發書。”
一本本教科書被抬了上來,厚厚一疊,堆砌在廳堂之中,給予人極大的視覺衝擊力。
家長們人手一本,隨意翻閱一眼,頓時驚呼連連。
“這是用紙張縫製起來的書籍,比竹簡輕便太多了,我手上這本《孝經》,居然隻有薄薄數頁。”
“我一直在找的完整的《夾氏傳》在這裏居然有。”
“不止,《連山易》和《歸藏易》也有,還有弘農楊氏典藏的歐陽《尚書》,淮南袁氏典藏的孟氏《易經》,連《古論》《魯論》和《齊論》都有。”
“《詩書》四家,《春秋》五經,《周易》十三卷,昊天上帝,沒想到青州藏書竟然如此豐富,而且書籍還如此輕便,早知道我就不去太學抄錄石經了,花了我數年時間都沒有抄完。”
“陳刺史,請問這些書籍還有多餘的嗎?我想帶幾本回去。”
“對,我也想帶幾本,花多少錢都願意。”
家長們都睜大了眼睛,不敢置信自己手裏的書籍居然如此齊全,而且承載這些知識的課本居然如此輕便,比之竹簡好上十倍,百倍,乃至萬倍不止。
要知道,這裏麵任何一本書,拿回去都立馬可以作為一個家族興盛的根基。
比如弘農楊氏治歐陽《尚書》,淮南袁氏治孟氏《易經》。
更遑論這裏集齊了當時候大部分的經典名著。
這些紙張哪裏是紙,簡直是知識,是智慧,是財富,是地位的象征。
無怪乎所有家長都一副見到鬼一樣的表情。
陳暮心中暗笑。
這個時代就是這樣,在竹簡當道的漢朝,知識的承載本來就非常困難。
如果這些知識用的是竹簡,那麽要多少根竹子呢?
這裏匯聚的隻是目前流行的主要經典名著,而漢朝所有書籍,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陳暮肯定沒法收集全,所以在這裏的隻有一小部分。
但就是這一小部分,也有約兩百多萬字,按照司馬遷寫《史記》,52萬字用了50多公斤竹簡來算,需要花費200多公斤的竹簡。
而如果用書籍?
疊在一起,大概也就五十公分不到。
因為現在一本書,少得像《孝經》不過1000多字,薄薄幾頁。多的像《左式春秋》,190000萬字。
匯聚成書本,一頁兩麵能寫數百上千字,可遠比竹簡方便得多。
這就是在彰顯泰山書院的實力。
事實上,這也是為什麽鄭玄答應出山,來泰山學宮授業的最大原因。
有了這些課本,他就能教授更多的學生,傳授更多的知識。
陳暮朗聲道:“諸位,這些書本都是以後要給學生上課用的,肯定是不能帶出去,不過以後學生畢業之後,可以把自己的書帶走,這一點諸位請放心。”
“也對,這些書籍如此貴重,怎麽可能隨意讓人帶走。刺史,是我孟浪了。”
“可惜啊,如此珍寶,卻不能立即帶回家給我父親看看。”
“沒事,再過兩年等我阿弟結業,便能帶回去了。”
“這倒也是。”
家長們點點頭,他們以為這些書籍無比貴重,所以陳暮沒答應他們帶走也是應該的事情。
但卻想不到,書籍其實不貴重,貴重的是裏麵承載的東西。
這些書籍,可都是他費盡心機弄來的。
一部分是找漢靈帝從鴻都門學這個大圖書館裏借來的書,另外一部分則是鄭玄厚著臉皮找老朋友借來的。
然後讓工匠一個字一個字地雕刻,一本本印出來。
有些人覺得活字印刷術沒什麽鳥用,因為排版很麻煩。但實際上不管是雕版印刷還是活字印刷,都有它們獨特的作用。
活字印刷的好處是靈活多變,隻需要排版就行,不需要重複雕刻多套模版。
漢朝的書籍已經不算少,光六藝七略十二卷就有百萬字,一個字一個字地刻,把工匠累死也沒法在這兩個月內完成。
所以雕版印刷適合的是以後搞天下教育的時候,每本書都刻一個模版。
而活字印刷術則適合現在搞小眾教育的時候,能快速把所有書籍都印刷出來,不用那麽大的工作量。
這些書籍一掏出來,立馬獲得了家長們的信任,紛紛稱讚泰山書院厚實的底蘊。
要知道如今很多世家的藏書甚至沒有這裏的一半,先不說青州名士管寧的教學水平怎麽樣,光這些書本擺在這裏,就是最大的明證。
家長們看到這些書,一個個也放心下來,原本是衝著鄭玄的名氣,現在這種心思就淡了許多,真心覺得泰山書院確實有資本。
如此一來,至少陳暮也不用擔心以後給學生教著教著,由於某位官員調任,學生就得離開。
因為官員也希望自己的子女獲得更好的教育,哪怕自己離開青徐兗冀這四地,也要把子女留在這裏繼續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