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新帝登基
雖然大唐王朝好意籠絡回紇,為了避免幹戈相見,登裏可汗許多無禮的行為朝廷都曲意寬容,登裏可汗還是不知滿足,胃口越養越大。
原河東節度使辛雲京逝世已將近十年,登裏可汗好了傷疤忘了疼,經常派出小規模的散兵遊勇劫掠西北邊境,以此打草驚蛇試探邊關將帥的能力。當一次兩次三次都順利得手後,登裏可汗的賊膽終於大了起來。
大曆十三年,大唐危險的友邦——回紇發動突襲,他們攻克振武東陘,殺過太原榆次太穀,回紇軍隊勢如破竹所向無敵,一路大肆劫掠,搶了振武太原一萬多頭牛羊。
河東節度留後鮑防率軍迎戰,跟回紇軍在陽曲相遇,鮑防本是一個書生,沒有武略,隻知指揮軍隊廝殺,兩軍交鋒,唐軍大敗,死傷幾千人。
登裏可汗大獲全勝,他興奮得要命,哈哈大笑道:“總算報了十年前的大仇了,辛雲京一死,河東就後繼無人。早知道西北守將一個個都這麽熊包,老子早就發難了。”
各地唐軍大敗之後,人人聞風喪膽,一路無人追擊,回紇軍隊大搖大擺撤退。當他們押著戰利品行到羊武穀中時,山上忽然一聲炮響,高處拋下無數滾木擂石,回紇軍避無可避,哀聲四起。一支唐軍出現在高處,弩箭如雨,回紇軍死傷無數。登裏可汗指揮軍隊丟下戰利品,趕快逃出這個山穀。但是搶來的一萬多頭牛羊受了驚嚇四處亂竄,道路因此被堵塞。
回紇軍隊走不出去,被困在穀中團團亂轉,許多人被亂奔的牛羊撞下馬來,慘死在馬蹄牛蹄之下。登裏可汗好不容易率領殘兵敗將逃出山穀。
登裏可汗才跑出穀口,隻聽得一聲呐喊,一位唐將率領陌刀手從斜刺裏襲來,陌刀如牆而進,刀鋒到處,人馬俱碎,回紇軍隊被攪成幾段,狼狽混戰,首尾不能相應,唐軍喊聲驚天動地,“移地健,你惡貫滿盈,這羊武穀就是你的葬身之所。”
登裏可汗失魂落魄,仿佛十年前的惡夢再現,他躲在親衛叢中,脫下華麗的盔甲行頭,拋棄被困的軍士率先奔逃,登裏可汗一跑,回紇軍更加群龍無首,一個個心無鬥誌隻知奪路奔逃。
在羊武穀攔截回紇軍隊的唐將卻是已被朝廷遺忘多年的代州刺史張光晟。當登裏可汗攻克振武之時,光晟就積極準備大戰。因為他隻是一個代州刺史,麾下隻有三千名團練兵,兵馬並不算多,如何才能夠以少擊多以弱勝強呢?他算準了回紇軍的撤退路線,選擇了羊武穀這個最佳伏擊地點,事先指揮軍隊埋伏起來,等回紇人進入穀中後,光晟才率軍邀擊。
這也是光晟摸透了登裏可汗的為人,登裏可汗說得好聽是草原一大汗國之主,說不好聽就是一個打家劫舍的強盜頭兒,並沒有什麽太大的野心,劫掠夠了就回軍。
辛雲京將張光晟安置在代州這個軍事要地,直到十多年之後,才終於發揮了代州的軍事作用,可算是真正的“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張光晟率領一百唐軍伏遠弩手痛痛快快追殺了一陣,然後回軍命令收軍打掃戰場,軍士們將繳獲的一萬多頭牛羊趕回太原,還有許多被困在穀中的回紇軍士都做了俘虜。
河東節度留後鮑防看到代州團練兵趕著成千上萬黑壓壓的牛羊來太原,這才知道光晟率軍攔截了登裏可汗,給他追回了所有損失。
鮑防大喜過望,趕緊也派人去羊武穀幫忙善後,太原軍士將穀中死傷的馬牛羊都拖出來屠斬了犒賞軍隊,並將繳獲的馬牛羊分給被回紇軍劫掠過的河東百姓。
此戰過後,鮑防上表朝廷謝罪,朝廷征召鮑防回朝,另派大將馬燧出任河東節度使。光晟在被埋沒十年之後,終於又斬露頭角,朝廷提拔他為振武節度使,兼任安北都護,太子李適親自來代州傳旨。
“安史之亂”後期,李適任天下兵馬大元帥,作為盟軍的登裏可汗曾威逼李適給他磕頭,李適的幾位隨從大員據理力爭,被登裏可汗各打一百大棒,有兩位大臣魏琚韋少華受此侮辱後,傷重致死。
李適當時迫於形勢雖然隱忍著,心裏卻對回紇軍恨入骨髓,一直主張要對回紇來硬的,偏偏朝廷采取懷柔政策,他經常聽聞回紇人在長安無法無天卻又無可奈何。這次張光晟擊敗登裏可汗,著實給他出了一口惡氣。
光晟即將前往振武走馬上任,太子李適說了許多鼓勵的話,又悄悄叮囑道:“塞北夷狄縱橫日久,朝廷以你為長城,卿家擔當重任,可要把大唐北門給看好啊。”
光晟鄭重承諾道:“請太子殿下放心,隻要光晟在世一天,絕不會讓回紇吐蕃在西北邊疆這樣肆無忌憚。”
振武城在今天內蒙古的和林格爾,是“安史之亂”後期大唐王朝根據新的軍事格局的需要而增設的一道軍事重鎮,但是這次回紇入侵,振武守將卻像河東節度留後鮑防一樣不堪一擊,完全沒起到邊防軍的作用,致使回紇軍隊深入河東境內劫掠,所以振武守將也像鮑防一樣被征召回朝。
大曆十四年五月,皇帝李豫病逝,廟號代宗。太子李適即位。
中書侍郎楊綰已在皇帝之前病逝,此時的宰相隻有門下侍郎常袞一人。常袞跟中書舍人崔祐甫為代宗皇帝的喪禮該如何操辦而發生爭執,常袞就彈劾崔祐甫率情任性,隨意變更禮法,陷皇上於不孝!
常袞和崔祐甫的爭執本來隻是一件小事,但是被常袞這麽一上綱上線,這就變成大事了,皇帝當然不能不孝,於是常袞就建議皇帝把崔祐甫降職為潮州刺史。
皇帝覺得降得太厲害,就叫中書省當值的中書舍人草擬聖旨,將崔祐甫降為河南少尹。
聖旨是要經過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幾位長官審核通過才能送交尚書省執行的,因為是晚上,政事堂隻有常袞一人值班,他就代中書令郭子儀門下侍中朱泚簽上他們的大名,把聖旨直接發到尚書省去執行。
郭子儀因軍功升至中書令朱泚也因軍功升至門下侍中。在“安史之亂”前,中書令門下侍中本是中書省和門下省的最高長官,也就是大唐的宰相。“安史之亂”後這兩個職位逐漸成了朝廷獎勵武將的榮譽頭銜,實際宰相卻成了中書門下二省的副長官中書侍郎和門下侍郎,所以郭子儀朱泚雖然榮譽官職比兩位宰相還大,實際都不過問朝政,中書省門下省發出來的文件,兩位將軍也隻是簽個名而已。
在“安史之亂”時的肅宗皇帝時代,朝廷事務繁瑣,宰相設有多位,晚上如有什麽聖旨,常常是由當值的宰相代其他幾位簽名發行,漸漸形成了不成文的規定,常袞就鑽了這個空子,代替郭子儀和朱泚簽了名,皇帝卻以為聖旨通過了這兩位掛名宰相的審核。
聖旨發下去執行的當天,郭子儀朱泚同時上奏皇帝說崔祐甫無辜,不應當降職。
皇帝驚訝地問:“兩位愛卿昨晚都同意降他的職,今天又說他無辜,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郭子儀朱泚幾乎異口同聲說他們並沒看到聖旨,根本就不知道有這回事。
皇帝大驚,“兩位愛卿既然沒有看到聖旨,那聖旨上麵怎麽會有你們的簽名?”
郭子儀朱泚辯解說他們並沒有簽名,那簽名應該是門下侍郎常袞代簽的。
皇帝一聽竟然是常袞一個人弄出來的把戲,他勃然大怒道:“真是豈有此理!常袞不是想把崔祐甫降為潮州刺史嗎?朕現在就讓他自己去做這個潮州刺史!”
年輕氣盛的皇帝立即連下兩道聖旨,一道聖旨將常袞降為潮州刺史;另一道聖旨則把剛剛被降為河南少尹的崔祐甫又從河南道上追回來,同時任命他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崔祐甫就這樣接替了常袞的宰相職位。事情變得這樣戲劇化,兩位掛名宰相都暗暗心驚,但他們還是在聖旨上親筆簽了大名。
這麽重大的人事變化,兩道聖旨一頒下去就立即震驚了朝野。從這件事上,也可看出新皇帝李適性子太急,感情用事,眼裏容不得半點沙子,這恰恰是政治家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