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7.第387章 出兵大理
大理國,自段思平滅楊氏立國,至今垂25載。在大理國之前,楊氏的「大義寧國」立國不過8年,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再往前追溯,便是立國約三十年的鄭氏「大長和國」(稱帝27年,加上此前有實無名控制南詔末代傀儡5年,故稱約30年),以及與唐朝幾乎同始同終的南詔了。
唐末時,南詔的亡國主要是因為在中原黃巢起義的同時,南詔末年的君主們曾經試圖對蜀地用兵,開疆拓土,但是屢次被唐末名將高駢擊敗,連續數次都發生了幾萬人規模的南詔主力遠征軍被唐軍全殲的戰例。如此再三后,統治雲南數百年的南詔國便被內部的鄭買嗣瓦解了。
建立大長和的鄭買嗣是蠻夷化的漢人,他自己的勢力自然是不夠鞏固統治的,需要拉攏一些地方上的蠻族部落才能穩定自己的地位。在鄭買嗣乃至大長和鄭氏存續期間,主要依賴的是從相當於後世昆明、楚雄一帶東邊來的黑彝族人部族。但是到了大長和末年,鄭買嗣的子孫能力不足以駕馭,黑彝族人楊氏便漸漸做大,最終兵變篡逆改建大義寧。
大義寧立國不到八年,國都羊苴咩城的白彝族又在段氏和高氏勢力的支持下翻盤迴來,滅了大義寧改建大理國。
總的來說,一言以蔽之,唐末以來五六十年間,雲南的政治史便是蠻夷化的漢人、黑彝族人、白彝族人分別依次掌權建國。從地域上來說,也就是雲南東部以後世昆明、楚雄玉溪一帶為中心的黑彝族;和雲南西部以後世大理、麗江一帶為中心的白彝族之間的反覆鬥爭。其中黑彝族到了現代,就被統稱為彝族;而白彝族則改叫白族;一個滇東一個滇西互相對掐。
同時,這一期間政權的更替者們,也沒能耐把前朝的勢力連根拔起,依然是只能監控利用或者有限地制約——比如大義寧楊氏立國之後,只是把原來的國主趕下去了,政權更替了,但是除了羊苴咩城之外,外圍傳統是白族聚居的地方,依然是白族的族長土司們說了算,朝廷的官員根本派不過去,這才有了後來段氏可以反撲成功的伏筆。但是同樣是段氏立國之後,昆明玉溪楚雄曲靖一帶,也照樣是黑彝族說了算,朝廷插不下手去。這種局面就和春秋五霸時候,得了天下的人只不過拿到了周天子的大義名分,實際上無法「王權下府」。
說了這麼多,或許有人會覺得暈頭轉向,那麼攤開一份地圖來看一下,就可以大致瞭然大理國遭到吳越入侵之前的態勢。
大理國的行政區劃,大約是四郡八府,外加邊防四鎮。面積包括如今的雲南省全境、四川的大渡河流域及以南、貴州西南部、以及現代緬甸寮國與中國接壤的一部分。
「四鎮」相當於中原的「軍」這種單位,主要是軍事用途的,在國境的四方都有一個鎮防守。比如蒙合、鎮西都是在如今滇緬邊境的騰衝保山西南邊,防守緬甸的蠻夷為主;
北邊的鎮叫成紀鎮,在麗江北部的大山裡,靠近現代四川的攀枝花,是大理國防備蜀地政權的邊鎮——在五代十國時候,原本對雲南割據政權威脅最大的軍閥,其實反而是蜀地政權,在前蜀王建時期,蜀國就多次和鄭買嗣的大長和發生戰爭,王建還多次可以藉助高駢敗南詔的餘威取得勝利,所以邊防四鎮之中,唯有防備蜀國的成紀鎮待遇最好,甚至修城牆還能有包磚的城樓,比其餘三鎮的土坯城要體面得多。要知道這個時代以雲南的生產力水平,哪怕是國都羊苴咩城的待遇也不過如此了。羊苴咩城的城牆也是純夯土的,沒有條石和城磚,只有修城樓這種中空的建築結構時,為了保證強度才有磚,別的實心重力壩都是土。
當然了,如今大理國即將面對的敵人是吳越,所以大理四鎮當中修建最精良的北鎮就用不上了。如今面臨第一線的鎮是東部邊境的最寧鎮,相當於後世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一帶,在昆明的東南邊,經過玉溪就可以達到昆明。廣西邕江水繫上游的南盤江等各處支流也有一條與紅河比較近的,所以大理國在這裡設置邊鎮原本也是應該的,只可惜如今這裡和吳越人的進兵路線不太相符。
除了四鎮之外,「八府」的性質相當於是彝族化的統治區,官制兵制稅制都比較彝族化。這八府主要包括國都羊苴咩城周邊的統矢府、謀統府、永昌府、騰越府;相當於後世昆明的鄯善府、楚雄的威楚府;還有就是遠離吳越人此番進兵路線、遠在大理國北疆與后蜀接壤的會川府、建昌府(相當於川南的攀枝花和西昌一帶)
與「八府」相平級的行政區劃還有「四郡」,在大理國「郡」的建制主要用在靠近漢人文明比較近的滇東與廣西邊境地帶,在官制稅制上也更靠近漢法,四郡名為東川郡、石城郡、河陽郡、秀山郡,看似名目繁雜,實則只要大略記住相當於是後世黔桂滇三省交界的曲靖周邊地區、乃至曲靖與昆明之間的那些縣城就是了。
首府大理府、再加上四鎮四郡八府,大理國的行政區劃要是換算成吳越和中土漢人政權的範圍,便相當於是一共有17個州的人口土地。除了這相當於17州的地盤之外,大理還有「37部」,都是滇南乃至緬甸寮國深山老林里名義臣服、實際上管不到的土著部落酋長土司之類。在唐朝沒有滅亡之前,算是37個「羈縻州」,到了大理時代,那便連羈縻州的名頭也不在乎了,直接稱為地方部落。
……
富源砦內,吳越大軍即將向大理國東川郡、石城郡(曲靖)境內進兵,錢仁俊和林仁肇正在進行著武力解決之前最後的敵我分析。
錢仁俊深諳南中形勢,所以自然是由他向林仁肇一再強調哪些勢力有可能拉攏利用——雖然大理國是一個明顯要硬碰的敵人,不比南漢、南唐、日本那些敵人有明顯的借力,但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進攻一國自然也有可以拉攏的勢力。
「所以,要討滅大理國,實際上便是要達到兩個目標:第一個,必須降服17個『州』,確保建立我漢人政權同樣的統治體系;第二個,便是讓南中37部族至少名義上臣服我吳越,並且輸誠納款。第二條目前並不要求一步到位地做到讓那些黑白彝人乃至傣族和說不出名字的族群做到如同廣南西道的蠻夷那般馴服,只要有個大義名分便可,因此,我們的敵人也不算很多。在段思聰勢大的時候,三十七部固然會因為段氏二十餘年之統治而協同作戰,但是絕對不可能和段氏直接控制的十七州兵那般用命。」
錢仁俊說得頭頭是道,林仁肇也是非常贊同,聽了以後,又補充了一個問題:「都護,既然南中之地五十年內有大長合、大義寧、大理國先後更迭;三朝所依賴的主要勢力又以黑白彝交替掌權。如今大理國是段氏高氏的白彝壓到了當初大義寧的楊氏黑彝。那麼我軍一旦突破東川郡、石城郡,到達鄯善府、威楚府,是否便能讓楊氏黑彝控制的這兩府倒向我軍,為我所用呢。」
「這一點卻是不可期待太過。林都帥有所不明,既然這兩族叫做黑彝白彝,而不是徹底分為兩族,便是因為自南詔以來,彝人皆以彝人的整體利益為重,很少會出現『彝奸』這樣的存在。而且彝人之間爭權奪位、改朝換代,也不如漢人那般要置被顛覆之國的王室權貴於死地的程度,楊氏的大義寧亡國了,如今還不是活得好好地,在自己的勢力所及的那數府範圍內一言九鼎?若是我吳越大軍進犯,對於楊氏來說也是從他本族的勢力上下刀子,自然是要殊死抵抗的。
只不過若是我軍將來繞過鄯善府、威楚府等州城,直插大理府周邊四府,楊氏倒是有可能暫且作壁上觀,以保存實力等待段氏高氏軍力先與我軍互相消耗。只是縱然如此,我軍卻絕對不敢如此大意——南中作戰,輜重軍糧本就跟進困難,若是在我軍後路留下如此強敵據點,若是戰事稍顯膠著,楊氏便出兵斷我後路糧道……著實是不妥啊。」
林仁肇聞言也是默然,「若是彝人之間如此團結,倒是頗似春秋分封的古風了——五霸爭衡,卻不滅國;倒不似中土歷朝歷代那般如戰國七雄你死我活,無所不用其極……且住!既然楊氏有可能以民族大義為重、不會放我軍深入其後,但是這卻不符合漢人的思想傳統。何況我軍此番足有六萬之眾,南中作戰不適合大軍蝟集列陣,本就該分兵數處進擊。既然這樣,我軍不如如此如此……」
錢仁俊聽了林仁肇附耳過來的一番解說,頓時眼前一亮,「此計倒是不妨一試——不過咱倒是扯得有些遠了。如今連石城郡東川郡等邊鎮都還不曾拿下,卻是已經想到了深入敵後直插昆明湖之後的事情了,說出去豈不令人以為我等自大?還是先去整備進兵事宜,此計從長計議,若是時機合適,再行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