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第407章 軍政分離的連鎖反應
建隆三年七月初,一封蒼梧郡王錢仁俊上書的奏摺,在吳越國朝堂上掀起了軒然大波。錢仁俊因征伐大理時染了南中瘴癘時疫,乞歸骸骨於杭州、療養病痛。
吳越王錢惟昱准了這份奏請,但是沒有讓錢仁俊直接致仕,而是讓他回杭州后,在臨安天目山修了一處夏宮給他療養疾病。吳越錢氏本就出自天目山,八十多年前的時候,武肅王錢鏐在起兵之前,就不過是天目山中一個私鹽販子,而且天目山在兩浙周邊也是以氣候宜人、夏季涼爽著稱的,哪怕千年之後都是消暑的旅遊勝地。錢惟昱在這裡給四伯父起一個避暑山莊養病,也算是既考慮到了落葉歸根的需求,又兼顧了實際療養效果。
同時,廣州大都護的官職在錢惟昱准奏錢仁俊遷回杭州后,自然是要撤掉的;作為彌補,錢惟昱給了錢仁俊一個樞密使的官職,讓他回到中央后名義上居中統籌吳越國的兵馬軍需調度工作;在錢仁俊養好病之前,則由樞密副使代理管轄相關事務。至於爵位等項,因為與所任官職是互不相干的,自然是繼續保持蒼梧郡王的爵位,但在杭州西面的天目山一帶給錢仁俊多劃出了兩千戶實封邑。如此一來,從明面上看,無論是官職還是爵位,錢仁俊的地位都沒有下降。
錢仁俊回來了,不過這件事情的連鎖反應還遠遠沒有結束。在回杭州之前,他提前上書奏請言及另一件事,那便是如今的廣州都護府隨著吳越國數年的對外開疆拓土,轄區已然太過廣大,錢仁俊坐鎮廣州時時常有政令難以及時通達之感,肯定大王錢惟昱重新劃分廣州都護府下屬所領區劃,比照中原各地拆分建立節鎮。這件事情既然是錢仁俊先提出來的,錢惟昱便堂而皇之拿到了朝堂之上討論:廣州都護府如今的地盤該如何劃分,又有何人適合在劃分后重新執掌地方節鎮?
……
這種事情既然安排了,肯定是有早就排練好的狗腿子先幫著發言,因此議題在朝會上提出后,韓熙載便第一個出班奏道:「臣啟大王,如今廣州都護府下屬各地,在大唐時便有廣南東道、廣南西道兩道,及後來的交趾國、南詔/大理國各地。上述每處各有人民少則二三十萬戶、多則五十萬戶。原本因廣南西道多是羈縻,交趾、大理僻處蠻夷,才歸併一處,如今既然皆已漢化、人民豐富,便當按照上述區劃分為四鎮。」
錢惟昱環視朝堂,問道:「此議寡人倒是覺得老成持重,關於區劃的劃分,其他卿家可有別的建言?」
大王都評價了此論「老成持重」了,其他人怎麼可能會有異議?於是這個埋埋伏筆的議題就這樣稀里糊塗地過了。打過底之後,後面便是戲肉了。
「既如此,如今廣州都護府下轄各鎮,便一分為四。然則蒼梧郡王回杭養病之後,朝中還有何人堪當大任,能夠牧守一方呢?」
這個話題拋出來之後,全場立刻鴉雀無聲了。
原因很簡單,吳越國至今為止,從武肅王便留下不成文的慣例遺訓:非錢氏宗室,不得為節度使;武肅王錢鏐自己活到82歲,一直是把吳越十四州的節度使都握在自己手上的;到了文穆王錢元瓘一朝時,文穆王自任鎮海鎮東軍節度使,給了他親哥哥錢元璙中吳軍節度使的地位;而後忠獻王錢弘佐、忠遜王錢弘倧也都是沿用慣例。唯有到了忠懿王錢弘俶的時候因為吳越國疆域擴張迅速,算是破了一個例,給外戚孫承佑也封了節度使統領浙南地區。但是這個惡例的後果已經很明顯了——出現了吳越國歷史上罕有的節度使叛亂,外戚試圖對宗室下手。因此如今這個時間點,絕對是不敢有大臣提出讓宗室以外的人擔任節度使的建議的,那樣的話肯定自己首先就會被大王打上不可靠的政治標籤,而且也會被同僚們的口水淹死。
等了許久,素來以直言著稱的孫晟出班奏道:「臣以為,忠遜王嫡子、東陽侯錢惟治可但其任,於嶺南四鎮中擇一鎮巡牧。」
「治弟雖然忠信可用,然不過十三四歲年紀而已,如何有才能獨掌方面?孫愛卿切莫因宗室親疏便不顧才具!」
「大王,臣並非不顧才具。不過嶺南四鎮之中,將來廣南西道之地南有交趾、東有廣南東道、西北有滇地,除了與少數五溪蠻接壤之地外,與外邦一無接觸。如此一來,若是選擇廣南西道為東陽侯鎮牧之所,想來外無兵務,所務不過是招撫蠻夷,以東陽侯才具,定然是可以勝任的。」
「即便如此,那也只得一鎮人選,另外諸卿可再有人選?」
見錢惟昱對這個用人暫且不置可否,其餘朝臣也就搜腸刮肚從吳越宗室裡面再找找看有沒有可用之人,大王的親伯叔已經都當了節度使;堂弟裡面,歷代先王的兒子中,忠遜王子錢惟治被人用了,忠懿王子錢惟濬還很幼小,沒法用;再往外放寬條件的話,錢弘儼自己都僅僅只比錢惟昱大了幾歲、如今剛剛三十,他兒子自然也沒有成年;十叔錢弘億倒是有兒子在十歲上下,可惜若是父子同為節度使也有些忌諱。
一番篩選下來,有人推舉錢仁俊的長子錢惟渙擔當四鎮之一、為他回杭州養老的父親分憂。還有便是從大王的堂叔裡面拉了兩個錢文奉、錢文炳湊數,補上另外兩鎮——既然是大王錢惟昱的堂叔,便說明這兩個人和大王連同一個祖父都不是,而是要追溯到曾祖錢鏐時候分支出來的旁系了。
錢文奉、錢文炳的親父乃是武肅王第六子、文穆王錢元瓘的嫡兄錢元璙,也就是說錢文奉和錢文炳與錢仁俊從血緣上來說是親兄弟,只不過錢仁俊後來被錢元璙過繼給了錢元瓘,所以從宗法上來說,這二人與自己的親兄弟之間倒要以堂兄弟相稱。從長幼來說,錢元璙長子早死,錢文奉是其第二子、錢文炳是其第四子、錢仁俊是其第三子。如今群臣推舉此二人,其實也算是揣摩了大王對於自己的堂伯叔當中、錢元璙一系的最為看重這一點,也算是對錢仁俊大功的一種報答。
錢惟昱對於這個人選沒有提出什麼異議,如此便算是定下了。朝臣們一看這般任命法,「任人唯親」倒是做到了,人選的精力上便難以保證——錢惟治、錢惟渙還比較年幼,一個13歲一個17歲。錢文奉,錢文炳年紀是不算太老,一個52歲,一個43歲,可是錢文奉能不能耐受嶺南瘴癘之氣、辛勤任事,便要打一個問號了。
「諸位卿家所奏人選不錯,然寡人自覺當體恤宗室。諸位伯叔與幼弟派往嶺南,是否操勞過重,不可不慮。若是有諸位愛卿有法子分攤一些責任權柄,也是一樁美事。」
排演好的韓熙載自然要在這個當口介入了,只聽他侃侃奏對說:「大王如此體恤宗室,真乃朝廷之福。以臣愚見,我吳越宗室子弟莫不文采斐然,治理地方頗有建樹,此不必操心。然兵者國之重器,不可不查,巡查官吏時弊、決省冤獄民情務需縝密之人操持,過於恬淡謙沖者不適為之。既如此,不如改制節度使之職權,因循古法革除其弊端——大唐初沿隋制設節度使時,節度使並無地方人事考功升降、民政錢糧統籌之職權,僅在於牧守地方,及處斷與軍需有關之錢糧、基層軍官升降任免。后因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節度使才儼然坐大至今。如今大王所選諸人皆有民政之才,而不諳兵事。嶺南環境惡劣,又不宜操勞。
以臣之見,大王不如改節鎮為行省,將節度使權柄一分為三。上述諸位宗室,便為各行省布政使職權。朝廷另選名將擔任節度使,專掌一省地方兵權及戰時軍需,平素錢糧軍械由布政使執掌。再命觀察使一人,專掌冤獄與官吏考功升降黜免。如此則不虞有宗室宿老操勞過重之況,也可顯大王之仁愛。」
韓熙載把此前討論好的行省分權活計都一一細述完畢,其餘文臣也或有質詢、或有趁勢補充完善的,不過半個時辰討論下來,便形成了一個比較成熟的行省分權制度。到了這個點兒,大家也都知道大王是想繼續重用吳越宗室文人治理民政。但是無論於公於私,為了逐步制約宗室,並且保證軍隊的戰鬥力,不讓這些文人繼續擔任名義上的地方軍隊統帥也是很有必要的了。
……
這一番行政區劃和地方兵權的重組洗牌,便靠著四伯父錢仁俊的激流勇退舉重若輕地完成了。廣州都護府的地盤,被順利劃分成了廣東、廣西、北越、雲南四個行省。錢文奉、錢文炳、錢惟治、錢惟渙分別擔任一個行省的布政使。另外四省掌兵節度則由孫顯忠、杜叔詹、等武將中較受錢惟昱信任者擔當,觀察使也各有其人,不需一一贅述。因為政令傳達與交接還需要一些時間,上述地方的改制總歸要兩三個月才能初步完成。
隨著嶺南地區的漸漸過渡,建隆三年八月平南軍節度使錢弘億、威武軍節度使錢弘儼也分別上奏,懇請錢惟昱對這兩個節鎮也統一政令,比照嶺南地方改制。錢惟昱半推半就之後便准了兩位叔父所奏,並且先把自己直轄的鎮海軍鎮東軍改為浙江行省,再把南平軍改為江西行省、威武軍改為福建行省。
錢弘億、錢弘儼隨著這個改制,自請回到中央任職。錢惟昱對此也很慷慨,讓錢弘億從此實打實地切實掌管好戶部尚書的事務,並增加了同平章事的頭銜。錢弘儼也是從此專管禮部尚書那一畝三分地的外交文教等事,一併加同平章事。浙江、江西、福建的布政使、節度使、觀察使另行委派;漳州的陳洪進在老巢半獨立地維持了多年之後,到了如今也被錢惟昱用福建一省的地方兵權為交換條件,放棄了漳泉二地的人事權與民政權,吳越國土上最後的半割據殘餘被徹底肅清,進入了委派管制的正常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