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其他小說>越滄海> 459.第459章 開天立極

459.第459章 開天立極

  洪武元年,公元969年,正月初四,新建的杭州皇城郊祀之所。 

  總計六廂衛軍的人馬,其中親從都四廂、北府兵兩廂,齊裝滿員三萬人整,把周遭東西六百步、南北八百步的範圍圍攏護衛得水泄不通。文武百官、在杭貴戚濟濟一堂,凡朝臣從六品以上、武官指揮使以上皆可出席,故而足足羅列了數千之多。連錢惟昱的後宮妃子們但凡有封號的,也在轎輦羅幕遮蔽之下,列於其先,以至於這場景實在是別於古例。 

  毫無疑問,這一日,便是登基大典的日子了。經過三天祭天祭地祭祖的渲染,人人都已經進入了狀態。加上只要不試圖衝過親從都士兵構成的警戒線,登基大典並不禁止百姓圍觀,所以杭州城裡這一日已經是萬人空巷狀態,連女子都有數以萬計的前來拋頭露面,遠遠眺望觀禮;那些身材矮小擠不進來的,只能是在西南邊距離宮城足足五里地之外的寶石山上登山遠眺,略略看個意兒。除了杭州本地人之外,還有明州、越州、湖州、秀州、蘇州、嚴州、婺州等臨近七州富戶豪紳和金陵陪都的富戶在大禮期間被准許核發路引來杭州,至於其餘地界,便是徹底戒嚴不允了,以免流動過多難以管理。 

  為了防止踐踏事件,外圍還有萬人以上的守備軍兵按照後世的人牆戒備、架設拒馬鹿砦圍堵、設置同行方向限制、不允許逆向行走等等諸般手段維持秩序;皇城城牆雖然沒有全部修好,架子也已經搭了起來,入城觀禮的人若是沒什麼身份名頭的,都要搜檢確保不帶違禁品。這個時代的人平素連走路靠右行駛的習慣都沒有,所以稍微強化一下管理,對於秩序的提升還是很明顯的。而且維持秩序可用的手段也不用和後世那般顧忌——後世太講人權了,武J排個人牆還不能用武器,不能設拒馬,否則就有各種社的美分日雜法棍蘇糞牛屎過來挑事報道潑髒水;而如今這個時代這些手段隨便用,想要不服逆向行駛的,槍桿一頓毆打就服了,所以雖然足足四五十萬人圍觀的大型活動,也總算沒有鬧出亂子。 

  萬眾矚目之中,儀式終於開始了,錢惟昱先是穿著著星兜月鎧、外罩金絲戰袍的戎裝服色,腰懸安綱童子切寶刀,由隨侍宮人拿著吳越王、天下兵馬大元帥印璽、籍冊諸般信物,緩步登台——在加天子冠之前,錢惟昱的身份中還是以天下兵馬大元帥頭銜為尊,故而出場時候的裝束自然還是鎧甲戎裝。只是他畢竟已經十幾年不需要親手動刀殺人了,星兜月鎧這副隕鐵鍛成的寶甲,也被綴飾了無數金銀貼箔、七寶裝成,渾然成了典禮用品,若是拿來上戰場的話,相信就憑這隔著幾里地都能看到金銀寶石反光的裝逼外觀,早就成了箭矢槍炮集火的對象了。 

  登台之後,自然是由十三叔、禮部尚書錢弘儼主持,行百官將士朝拜勸進的禮儀,由藤原為時引領朝貢臣服諸藩國代表跪拜唱禮,諸般繁瑣不一而足。錢惟昱撐著重甲堅持了約莫半個時辰,終於到了宣布加冕的時刻,錢弘儼代讀了詔書旨意,正式宣布了國號、年號,隨後就有宮人端著十二旒冕托在盤中、跪進於錢惟昱面前。傳統天子所用十二旒冕必須是用東珠綴連成旒,不得用其他寶石作為旒的裝飾(其他寶石只能綴在冕身上嵌入),故而雖然如今吳越富有四海,外邦寶石貿易、進貢所得甚眾,錢惟昱也沒打算在這一點上標新立異。 

  錢惟昱親自取下星兜,把十二旒冕戴上;又用五爪龍袍換掉原本的明黃斗篷,沒換內著的鎧甲,隨後升座,數十萬人如海嘯席捲一般,由近及遠紛紛跪伏,蔚為壯觀。 

  自己正式做了天子,然後便該是一連串的升賞冊封環節了,整個過程依然是非常繁複。 

  首先第一步要追封的當然是「天子七廟」,也就是皇帝自己的祖宗,這個程序是絕對不能亂的。按照周漢昭穆禮法,諸侯本有五廟,天子方才准有七廟。天子的七廟是四親、二祧、原始;諸侯五廟則只有四親、原始,省去了中間的二祧;吳越國本來在稱帝建號改為大明之前,已經是多年的諸侯國了,所以五廟還是有的,現在升為天子反而非常容易——因為吳越第一代國王,武肅王錢鏐算輩分是錢惟昱的曾祖,故而錢鏐追封過的「四親」輩分,已經涵蓋了錢惟昱的「四親、二祧」。 

  「四親」,就是指皇帝或國王的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四代。「二祧」則是往高祖在往上追溯兩代,也就是高祖的祖父、父親,當然在古代中國的嚴格禮法之下,這些輩分都是有專有名詞稱謂的。根據十三經中的《爾雅》釋親篇所載,「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七廟中除了四親、二祧外,最後那個「原始」指的就是鼻祖,但實際上不一定嚴格界定鼻祖與稱帝者之間的輩分,而是會儘可能在自己同姓者之人當中找儘可能古老、有名望之人認為鼻祖,加入七廟的「原始」,如唐朝建立時,認為姓李之人最古最有名的就是老子李耳,便認老子為鼻祖,稱「太上玄元皇帝」,也就是「太上老君」封號的來源。錢惟昱需要的原始問題,也就是把當年他曾祖錢鏐已經考證過的姓錢的人裡面最有名的拿出來晃一下就行——雖然錢鏐之前,中華歷史上實在考證不出啥姓錢的人特別有成就。 

  按照禮法,「原始」、「二祧」上面都可以把當初錢鏐冊封的代數減三代后照抄,只是從吳越王的身份改成了大明天子身份,分別給了「明始祖」、「明烈祖」之類的廟號。到了四親之後,才是需要好好斟酌的,而且四親的輩分不僅要追封皇帝,還要追封太后,也就是把皇帝的高祖母、曾祖母、祖母、母四代也給尊號。錢鏐當年追封其生父錢寬為「吳越英顯王」,其母水丘氏也有封號,到了如今,錢寬便成了「大明藝祖」,水丘氏也等例升級。 

  四親的下面三代,因為已經是一方諸侯了,而且功業不小,要想上廟號和美謚自然也容易得多。武肅王錢鏐追封為大明太祖、文穆王錢元瓘為大明高祖、忠獻王錢弘佐為大明太宗,都是實打實的正牌皇帝廟號——太祖和高祖,按照禮法也是可以由不同的人擁有的廟號,如唐高祖為李淵,但唐太祖廟號為李淵之父李虎所有。蓋因唐人以為唐之所以可得基業,是李虎在北周武帝時便封為「唐國公」打的基礎。後世若是實際成為割據政權首腦的那一代,和該姓首次得到王、公封號不是在同一代,便以首次或王、公者為太祖,以實際割據者為高祖。 

  至於錢惟昱那兩個曾經當過國王的叔父錢弘倧、錢弘俶,就沒有那麼好待遇了,按照禮法要追封為皇帝也是可以的,不追封為皇帝也情有可原,都是看開國天子對尊長是否寬厚多恩罷了。不追封的古例,如孫權稱帝時便只稱江東基業的實際開創者孫策為「長沙桓王」,連個皇帝都不給(孫堅則給了武烈皇帝),加上後來孫權對自己侄兒孫紹子嗣的迫害,在史書上落得個刻薄寡恩的惡名。追封的古例也不少,如晉武帝司馬炎代魏后,不僅追了自己的生父司馬昭為皇帝,也追了伯父司馬師為「晉世宗、景皇帝」。 

  因為吳越國自錢鏐以來優良的家教、代代訓誡的兄弟和睦施恩傳統,錢惟昱要想學孫權的話還是不太容易,加上他的堂弟錢惟治、錢惟濬基本上沒有滲透軍方的威望,給作古之人上個號也就是了。當然,即便追為皇帝,那兩人能拿到的廟號肯定比錢惟昱的生父錢弘佐的「太宗」要差很多。最終錢弘倧為「明代宗景皇帝」,錢弘俶為「明惠宗閔皇帝」,也算是全了錢惟昱和睦宗室的名聲。 

  封完了死人,後面才處理活著的宗室,錢仁俊、錢弘億、錢弘儼三個皇帝的伯叔,,原本是郡王頭銜,照例如今要升為親王。錢文奉、錢文炳、錢惟治、錢惟渙這些原本更第一級僅為侯爵、擔任一省三使職責的,則可以酌情升為郡王。 

  「……茲命樞密使、蒼梧郡王錢仁俊為桂王,增實封三萬戶,賜御前不名、劍履上殿。戶部尚書、同平章事、豫章郡王錢弘億為鄂王,增實封三萬戶,賜御前不名、劍履上殿。禮部尚書、同平章事、延平郡王錢弘儼為閩王,增實封三萬戶,賜御前不名、劍履上殿;廣東節度使、檢校太尉、會稽郡王錢惟治為東甌王,增實封兩萬戶,賜劍履上殿……」 

  隨著一道道冗長的旨意宣讀,所有皇室健在的、可以升為親王身份的人都升到了親王。錢弘億的嫡長子錢惟渙也得到了從侯爵升為郡王的機會,埋下了吳越國宗室王爺不能徹底世襲罔替的伏筆——在錢惟昱看來,後世明朝的藩王實在是封得太多了,每一代皇帝的親兄弟都是親王,而且親王的嫡長子承繼王位的時候居然都不用每一代降一級,幾百年後肯定會膨脹到耗竭國力。這一點上,反而是滿韃子的世襲罔替鐵帽子王與降級爵位相結合的制度比較完善,可以讓王爵擁有者在七八代之後恢復到沒有爵位的狀態,免得膨脹。 

  封王封侯的事情基本上都辦完了,卻沒有提到錢惟昱的獨子,諸人心中的懸念自然還是不能放下:究竟是先給一個親王的封號,還是直接冊封為太子,以免正朔不明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