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武俠仙俠>挽明> 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486章 京城的商業格局變化

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486章 京城的商業格局變化

  京城南居賢坊位於東直門大街以南,因為東直門外靠近運河,因此坊內不僅有朝廷建設的新舊太倉、海運倉,還有各地商民自建的大小倉庫,自然這裏也是外省商人居住最多的一個坊。


  北京城雖然曆經金、元兩代的發展,在明代漸漸達到了鼎盛時期。但是這座坐落在燕山腳下,華北平原上的大都市,一直以來都是一座純消費型的城市。


  而想要滿足這座龐大都城人口所需的各種物資,就需要從南方各省遠遠不斷的運來,是以京城又一直被人稱為,天下商貨匯聚之地。


  北京城共有商業132行,其中本多利厚的行當有100行,而貼近民生的小本生意也有32行,在內外城遊走的街頭商販更是不計其數。但是如此發達的商品經濟,本地人經商的卻不多,在京城經營商鋪的,大多是外省人。尤以江西、浙江、南京、湖廣、山東出身的商人數量居多。


  而在崇禎之前,為了吸引外地商人來北京經商,以滿足京城居民的需求,官府在京城四門、鍾鼓樓、外城等處建立了大量的廊房,以招攬外地商人。


  除了這些固定的廊房商鋪之外,北京內外城還出現了許多日期、場地固定的集市。其中最為出名的,有大明門前的朝前市、東華門外的燈市、城隍廟市、土地廟市。這些集市每到開市之日便沿街設棚,長的可達3裏,短的也有2裏。


  開市之日,海外珍奇,各省商貨,三代八朝之古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在這些集市上都能一一找到。而這一日的人流之大,甚至達到了車不能回頭,家人出行不能相顧的地步。但是這些內城集市上的商品價格都很昂貴,一般人都不敢問津。


  除了這些供應平民所需貨物的集市外,還有專門供勳家、戚家、宦家、豪右家眷屬消費的市樓,這些市樓不僅裝飾精美,內裏寬敞,還專門設置了簾幕,以保證這些達官貴人的家眷們不被外男所衝撞。


  不過到了崇禎二年,這些京城的舊商業格局就出現了變化。四海貿易公司在京城建設的超市,極大的衝擊了城內的各類市集。除了那些專門向達官貴人出售高檔用品的商鋪外,那些專門販賣各地土特產的商人,遭到了一個強大對手的競爭。


  雖然北京是一座消費城市,但是以往這座城市的消費主力,還是以達官貴人和地方豪右為主,平民的數量雖然眾多,但是消費能力和消費的欲望並不強。


  說到底,北京雖然看起來是一座大都市,但是它並不像蘇州、鬆江、杭州、寧波一樣,有強大的手工業經濟。北京城雖然有著10餘萬工匠,但大多是為朝廷、宮內服役的苦力,並不為京城創造商品。


  因此就這個時代來說,北京城更像是一座偽裝成城市的大鄉村,隻不過分散在各地的大地主們集中居住在了北京,因此讓它看起來像是一座城市而已。


  達官貴人和地方豪右的消費能力雖然強大,但是限於他們本身的人數規模,因此這種消費終究是有一個上限的。而京城內眾多的平民百姓,雖然想要消費,但是農業時代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使得他們可用於交換的剩餘產品並不多。


  更何況,居住在內、外城的大多數平民早就失去了土地,隻能依附於朝廷或是替達官貴人服務獲取報酬,這種報酬一向都是相當低廉的。除了少數人因為獲得貴人的器重,得到了一個油水豐厚的職位,從而成為豪奴階層,大多數人不過是勉強能夠糊口的普通仆役罷了。


  不過這種狀況,隨著崇禎元年的改革,朝廷和內府放開了對於工匠階層的人身禁錮,大規模投資興建城市建設,和建立了各種工坊之後,頓時有了很大的改變。


  原本一名京城平民男子的月收入大致為1兩-1.5兩,萬曆年間大約可以購買2石-3石大米,勉強能夠養活一個五口之家。至於女子則接些縫補和洗衣的活計,一月大約能有0.2-0.5兩的不穩定收入。


  是以,平民之家重男輕女之風盛行。不過京城到底不比其他地方,因為有著眾多達官貴戚的存在,因此對於奴婢的需求量一向很大。而作為大明的都城,不管是外地入京的官員、舉子、商人,都是遠遠超過其他地方的城市的。


  因此京城外來人口中的單身男子比例一向很高,這當然也就促成了京城娛樂事業的極大發展。這些京城之中秦樓楚館的女子來源,一小半來自於外地,一大半倒是出自於京城百姓之家。


  京城平民百姓家的女兒,到了7、8歲左右,便依照品貌的不同,不是典賣到大戶人家作為奴婢,便是送到了秦樓楚館中去,而市井百姓並不以此為怪異。反倒是那些因為貌不出眾,而無法為家中換取金錢的女兒,倒是常常被鄰裏譏笑為賠錢貨。


  然而即便是如此,生於京城的女子依然還是比其他地區的女子要幸運的多。因為此時便是在經濟較為發達的鬆江府,溺女嬰的風氣也一直很是盛行。不僅僅在於平民百姓,就是貧寒的士人之家,也時有這種事情發生。


  因為平民百姓之間的嫁娶,在江南地區的行情,男子娶妻約花費40兩,而女子陪嫁則需要30兩左右。在沒有節育措施的大明,平民之家少的生有5、6個子女,多的則達到了10多個子女。


  替兒子娶妻花費的銀子,除了能從陪嫁中貼補一二,還能多得一個勞動力。但是嫁出去的女兒,就等於是淨損失。即便是號稱富裕的江南百姓,也有些承擔不起女兒太多的負擔,那麽大明其他經濟落後的地區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過當崇禎令文思院研究出紡紗機器,和在北方紡紗的技術之後,內府開辦的棉紗棉布工坊,招募了大量的女工,這些女工的工資大多在3元每月,極少數人則達到了4元每月。


  這樣的收入,幾乎是過去一名普通男子月收入的一倍或以上。而有技藝的工匠,月收入的水平不會低於4.5元每月。而京城大米的價格雖然持續上漲,但是也差不多穩定在了1.5元每石,而小麥麵粉卻從2.6元每石下降到了2.5元,粟米的價格則維持在了1元每石。


  也就是說,現在光是一名成年女子的月薪,便已經足夠養活一個五口之家了。而沒有技藝的成年男子,每月收入還不及一名成年女子。但即便是如此,京城百姓之家的收入也基本上提升了1倍。


  因為京城各類工坊的開設,使得京城除了糧食以外的日用品開始持續下降。比如價廉物美的玻璃器開始取代了一部分陶瓷器具的市場;鐵木製品開始取代了來自南方的竹木製品;最為關鍵的還是,原本充斥著各類南方布匹的市場,現在已經基本看不到除了鬆江細布、京城標布之外的低劣棉布了。


  而鬆江細布之所以還占據著一部分市場,完全是因為蘇州染色技術的出色,因此比之北京標布色彩豔麗,更為較富裕的百姓所喜愛。


  但隻要是內府掌管布匹貿易的人員都知道,鬆江細布的這種優勢很快就會消失了,科學院研製出來的漂白粉,不但大大縮短了染色的成本和時間,而且漂白的效果比之舊漂白方式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在科學院、文思院不斷的推動著科學研究,並積極的把研究的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中,京城現在的行業已經快要突破200個了,這一年內增加的新興行業就差不多達到了過去京城原有行業的一半。


  而隨著這些產業的不斷發展,原本以內城為中心的京城格局。確切的說,原本圍繞著皇城為中心的北京城,現在卻漸漸變成了以外城琉璃廠及左安門為中心的工業區,以南居賢坊、思誠坊為中心的商業區,以阜成門大街為中心的煤炭、建材市場。


  原本固定日期開市的內城集市,開始悄無聲息的衰落下去了。那些抱著將本求利,囤積居奇思想的舊商人,也不得不重新應對京城商業格局的大變化。


  京城各商家重視老顧客,重視官宦家眷,而輕視新顧客,輕視本地百姓的風氣,迅速被改變了。


  各家商鋪也從針對達官貴人的進貨銷售,改變成了麵向京城平民百姓的銷售市場。


  絲綢、古董、香料、高檔的蘇式家具,開始讓位給貼合於市民消費的中低端日用品。


  由於市民的消費習慣便是追求物美價廉,因此各家商鋪不得不降低商品價格和減少利潤。


  不過這些商人們很快便發現,雖然中低端的日用品利潤不及銷售給達官貴人們的高檔貨物盈利大,但是中低端日用品的銷售數量,卻不是那些高檔貨物能夠比擬的。


  賣出一件珠花也許能夠讓一家商鋪賺取幾十兩的利潤,但是為了賣出這件珠花所耗費的時間,卻足以銷售出上百件、上千件普通的頭飾。


  也許商鋪從這些普通頭飾中獲取的利潤並不高於這一件珠花,但普通頭飾可以參照一個款式不斷的生產下去,成本可以壓的很低,而且購買頭飾的普通百姓並不介意同別人使用一個款式的頭飾。


  但是想要製作出一件讓那些官宦家眷眼睛一亮的作品,卻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還不能製造的太多。另外還有打點這些官宦家眷身邊的仆役,耗費的心血遠遠超過了出售普通頭飾。


  商人趨利避害的天性,使得他們開始正視起京城普通百姓的消費市場。而為了盡可能的降低成本,在市場上占據有利地位,大規模的進貨運輸,以分攤成本也就成了商人們最為基本的追求。


  往來於南北的海上運輸,很快就進入了這些商人們的視線。江南製造局和內府共同投資興辦的大明航運公司,立刻成了商人們追捧的對象。


  比起常常堵塞的南北運河,和眾多陋規的運河閘口,運費低廉的海上運輸,雖然存在風險,但是依然擋不住商人們的熱情。


  原本擔憂航運公司開辦之後,會陷入無貨可運的幾位公司董事,愕然發覺,他們現在需要擔憂的,應當是船隻不足,運力緊張的問題。


  而且,因為航運公司的生意火爆,使得一些商人開始打聽,民間是否可以開辦海上運輸公司的事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