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建國瑣事5-開國大典之唐裝國
ps:感謝讀者大大「水步頭」打賞100縱橫幣,謝謝您o(n_n)o
炎黃後世對於民國歲月的本民族服裝記憶是簡單又深刻的,好似那年月就是大褂、旗袍、中山裝的衣衫世界,而且這些還是中層上流社會的穿著打扮,一般老百姓基本是接觸不到,也負擔不起的。這些和50年代的「藍海洋」、60年代的「綠軍裝」、70年代的「綠灰藍三色蟲」、80年代的「百花齊放」、90年代的「國際迷狂」構成了半個多世紀的炎黃國人服飾「家譜」。
主位面進入21世紀后,炎黃國內百姓對於重振大國國威,實現民族復興,重拾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文化訴求,與商品市場經濟不斷要求細分發現市場的特性集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國內比較小眾但很穩定的唐裝漢服消費市場。
對於唐裝和漢服的定義,其實比較模糊。媒體、報刊、互聯等等都有自己的標準和定義。可無論如何描述定義,它們都有一個相通的地方:唐裝不是僅指唐朝的服裝,漢服也不是只限漢代的衣著。
由於唐朝是讓炎黃國人為之驕傲興奮的朝代,唐代盛世威名盛譽遠及海外。所以自唐代以後,世界諸國必稱炎黃人為「唐人」,歐洲、星條旗等國家的華人居住區,亦因而被稱為「唐人街」,且國外華僑們大多也自稱唐人,因而很自然的和順理成章的,住在唐人街的唐人,身穿的具有炎黃傳統風格的服裝被稱為「唐裝」。
漢服一詞的提出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其早就自然存在。從商代開始,漢人的服裝形式就確定了:大襟、右衽、上襦下裳。到周代,更出現了「深衣」,也就是後來國內老百姓那種「長衫形式的衣服」。漢服是平面剪裁,不強調人體的特徵,而且是用式樣、色彩和裝飾來區別男女身份,形成了和西方服裝截然不同的形態樣式。且炎黃傳統服裝的基本元素無論如何演變,卻始終有一個一脈相傳的內核沒有變化,那就是寬大、隨和、飄逸。
第一目標位面。
炎黃紅黨的開國大典已經進入倒計時,可是領導人穿什麼服裝登上**城樓,卻還在討論中。如果參考主位面歷史,那麼中山裝和大褂則是非常應景的選擇。不過從復興民族文化的角度來看,假如讓老mao等人,身穿具有炎黃傳統特色的唐裝漢服登上**,並宣布新炎黃民主共和國成立。那麼不但可以為這些衣裝服飾正名定位,從「野路子」服飾變為可登大雅之堂,還可以進一步增強炎黃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淡化西服等西洋符號在炎黃國內的民間影響。
此時,北京老城的一所四合院宅院里,二十多人正圍坐在一起討論開會,他們四周放置了很多布料與服飾,紅的、綠的、褐色的、花的、素的、條紋的,可謂顏色豐富,樣式繁多。
在炎黃紅黨解放光復全國倭寇佔據的淪陷區以前,張愛玲《更衣記》已經火遍了大江南北。裡面的時裝靈感,有不少借鑒了西方服飾。但這些均是京滬等大都市有產階級的尊貴生活。在古城揚州,平民還是以著原汁原味的炎黃傳統中裝為主流。
陸學浩,是一名手藝精湛的民間裁縫,自小在揚州生活,師從父親家傳技藝。他父親陸長山,就是以為普通平民製作漢服為營生,由於當時兵荒馬亂,服務對象又都是窮苦人家,故而衣飾品類比較單調,多是青衣長衫、瓜皮小帽之類,但手藝是絕對保障的,剪裁、盤扣、滾邊、上線,絲毫馬虎不得。正是憑著樸實的職業良心,在戰亂不已物質貧乏的民國年代,唐裝漢服工藝的精湛品質才得以保存,並傳承下來。
民國中期,揚州城的綵衣街上(包括附近地段),制衣店林林總總排在一起,名氣比較響亮的有靠近財神廟的吳正奎家;羊總門的張裁縫家;彌陀巷的李宏泉和袁學海家;天寧門的樊聾子和朱老二家;綵衣街陸長山家等等。這些店鋪一律以製作具有炎黃民族特色的成衣為收入生計。不過很可惜,儘管綵衣街的裁縫們個個技藝精良,但因為軍閥割據、天下戰亂,百姓吃飯都快成了問題,像衣服這樣的次要因素,自然就往後排了。所以各裁縫們的家道撐持,也僅僅保持艱難度日、溫飽上下。
世紀30年代中期,學有所成的陸學浩到民國首都南京闖蕩世界,一年後又輾轉至上海。那年月的上海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也是炎黃的文化重鎮。三十年代的上海服飾觀念就是標新立異,趨合時尚。也正是這種觀念,形成了上海當時「只重衣衫不重人」的社會風尚。適時又恰逢旗袍大行其道,令唐裝漢服手藝出身的陸學浩更是如魚得水。在他靈巧的雙手下,旗袍樣式被不斷更新,領口高低、袖子短長、開叉高矮及搭配物飾等頻繁更易,獲得了客戶的交口稱讚。甚至不少老上海三十年代的舊電影里,某個鏡頭定格下的那位風情萬種的明星,其身著的妖艷旗袍,就是由陸學浩親手縫製的。
正是在業內有著出眾的口碑,自身也具備令人佩服的手藝,陸學浩才和不少行內頂尖師傅一起被請到北京,和國內美學文化大師們一起,商討新式「唐裝漢服」的具體設計思路和剪裁款式。
「我自己認為,炎黃的國服,即所謂唐裝漢服,應該重點體現出,國人借自己身體和內在民族語言表現出的那種傳統文化魅力。男子著唐裝,要重點表現神采飄逸,氣度非凡,一派儒雅俊朗;女士旗袍加身,則突出雍容華貴、端莊典雅、嬌媚玲瓏,盡顯溫婉含蓄的東方韻味。」國內傳統文化專家趙時剛,先開口道。
「我同意趙老的建議。」炎黃畫院畫師的王禔點頭道,「國服要留出足夠的可變部件,比如顏色:它既可以是大紅色的華麗,穿上這樣的衣服,便能聽到中式婚禮中的鑼鼓喧天;也可以是淺紫色的高貴淡然,衣服褶皺里的閃爍光影,隱隱約約的體現出那種欲拒還迎;還可以是黑色的迷醉,穿上便可經歷一場被歲月蕩滌的華貴。總之,它應是一種民族文化『具現化』的集合體。」
「陸先生,你是多年從事實際唐裝製作的,應該有自己的想法,能不能說出來,和我們大家交流一下?」齊白石看到坐在椅子上,不停點頭思考的陸學浩,建議道。
「這個,各位都是先生學者,我自己沒讀過多少書,就只簡要談談自己多年來的裁縫經驗。我們這行做唐裝有口訣,叫『五款、四口、六領、十八扣』,這是最基本的要領,無論衣飾如何變,這個不能改,如此,才能保證做出來的衣服品質;此外,關於立領、敞領、斜襟、對襟、滾邊、盤花扣,我都帶來了具體樣衣,一會兒大家可以先看看,一邊評一邊考慮如何應用到新式國服(唐裝漢服)上去;還有唐裝自古傳承使用下來的團花狀圖案,如龍鳳呈祥、龍飛鳳舞、九龍戲珠等,和鶴鹿同春、喜鵲登梅、鳳戲牡丹等圖案,我也帶了來,這些能不能用,該不該用,希望可以先定個章程;最後,傳統中式服裝是不收腰的,因為女士穿著缺乏曲線美,現在已經有客人要求改成收腰的。過去的裙子下擺非常窄,走路只能邁碎步,現在則把裙擺做大了等等,這些需不需要也考慮進去?」
「我覺得很有必要,像旗袍的開襟,傳統的特別高,我的朋友們就感覺很不舒服,穿起來總感覺有點彆扭,如果開襟低些就舒服了。」一名女性代表聽到陸學浩的發言后,立刻很有同感地接話道。這是一位歲數較大的中年女士,也是民國社會名流中的一位。早些日子,紅黨剛剛光復北京時,因為不清楚紅黨的政策,很是約束了自己一段時間,等到後來紅黨政策逐漸對外公布,她發現謠傳共產共妻的炎黃紅黨,對於自己秋毫無犯,並且鼓勵她們走出去,鼓勵百花爭鳴。她便在書畫協會謀得了一個差事,教授青年學生炎黃傳統國畫丹青,既發揮了自己的興趣特長,也多了一份穩定的收入,從而維持家裡並不便宜的生活水準。
今天她為了體現傳統國服之美,特意盛裝出席。此時她身著青色暗花軟緞通袖旗袍,袍邊、領口、袖口都壓鑲著三分寬的滾花錦邊。旗袍之上,另套青紬背心。腳上,是雙黑色軟底繡花鞋,呈現出一種清虛疏朗的神韻。燙染過的頭髮起伏閃亮,並整齊地覆蓋著額頭。秀麗的眼睛上面,眉毛彷彿出自畫家之手。粉紅的唇膏襯托出一口整齊的牙齒,系在脖子上的淡紫褐色絲巾和胸前的肉色珊瑚別針,在陽光折射下似一道流波,平添出幾許生動之氣。
「閔先生(民國管女士也叫先生)說的很對,其他還有嗎?」齊白石鼓勵道。
「我還有一些,剛才說的女性衣服居多,可此次領導人多為男性,所以沉穩應該是第一要位的,這樣顏色上就要做出取捨。比如青色.……」
就這樣,在你一言我一語中,於炎黃文化大師和各行各業與服飾沾邊的專家裡手意見中,第一目標位面的炎黃新國(漢)服、唐裝慢慢孕育成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