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孔門學渣> 第932章 原則不能丟

第932章 原則不能丟

  孔門學渣最新章節

  “嗚嗚!”曾參以哭聲應對。


  “這就是你編排‘述而篇’的目的和用心吧?學習!學習的方法、學習的目的、學以致用!是不是?”樂歌追問道。


  “樂伯伯!我往下讀!”曾參沒有正麵回答,搪塞道。


  “嗯!你往下讀!”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什麽意思?”樂歌問道。


  曾參解讀道:“先生說:教導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懂得其中道理卻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問題,讓他們從中得到啟發,千萬不要舉出許多例子來說明問題,這樣做反而不利於他們的記憶和理解。”


  “你先生是在傳授他的教學經驗啊!”樂歌道。


  “是!”曾參應道。“先生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


  “好!繼續往下讀!”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嚐飽也。


  “什麽意思?”


  曾參解讀道:“先生與有喪事在身的人一起吃飯,從來不曾吃飽過。”


  “這是何苦?”樂歌應道。


  心想:別人有喪事又不是你有喪事,你不吃飽幹嘛?


  曾參哭喪一般地解釋道:“這裏表現出了先生的仁愛之心!還有就是禮數!就是對他人的尊重與理解!理解別人的感受!”


  “哦?”樂歌應道。


  “在喪事期間是不能大吃大喝,不能表現出放縱的行為!這也是周禮的規定!”曾參進一步解釋道。


  “哦?”樂歌點了點頭。


  曾參繼續往下讀: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什麽意思?”


  曾參解讀道:“先生如果為吊喪而哭泣過,那麽!他那天就不再唱歌。”


  “這?”


  有了之前的吃不飽,到現在的不唱歌,也就可以理解孔子了。


  曾參繼續往下讀: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什麽意思?”樂歌問。


  曾參解讀道:“先生對顏淵說:如果有我的用武之地的話,那我就去發揮自己的所長;如果沒有我的用武之地,那我就找一處清靜之地,隱居起來。大概隻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問先生:老師您假如在統帥三軍,那麽您願意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先生說:我不會與那些敢赤手空拳與老虎搏鬥的人共事。也不會與那些敢在沒有渡船的情況下涉水過河的人共事。這類人有勇無謀,認死理,臨死時都不會悔改,我是不會和他們在一起共事的。我願意與那些遇事小心謹慎,善於運用謀略來完成任務的人共事。”


  “哦?”樂歌點了點頭,應和著。


  “在先生看來,這種‘暴虎馮河,死而無悔’的人雖然視死如歸,但有勇無謀,是不能成就大事的。”


  “哦?”樂歌應道。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什麽意思?”樂歌問。


  曾參應道:“先生說:富貴生活人人向往,我們也可以去追求它。隻要薪俸高,即使是幹給人執鞭、駕馬的下等差事,我也願意。如果富貴來的不合於道義,那我就不去追求。那我還是按我的興趣愛好去做我喜歡做的事。”


  “你先生在講原則、尺度!是吧?”樂歌問道。


  “是!”曾參應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隻要合乎於道義,富貴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於道,富貴就不能去追求。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論貧賤。這是原則問題。”


  “嗯!好!往下讀!”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子之所慎:齊、戰、疾。


  “什麽意思?”樂歌問。


  曾參解讀道:“先生對待這些事都特別地謹慎小心:齋戒、戰爭和疾病。”


  “哦?”


  古人在祭祀前要沐浴更衣,不吃葷,不飲酒,不與妻妾同寢,整潔身心,表示虔誠之心,這叫做齋戒。


  曾參進一步解釋道:“齋戒屬於禮方麵的,所以先生小心謹慎對待。戰爭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不可避免的災難,所以!必須慎重對待。疾病給人以痛苦,也給家屬帶來不便和痛苦。所以!先生對待這個方麵是很謹慎的。”


  “嗯!”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什麽意思?”樂歌問。


  曾參解讀道:“先生在齊國聽了早已失傳的古樂《韶》,有很長時間都沉溺在音樂之中,忘了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達到了這樣迷人的地步。”


  “韶有那麽好聽麽?”樂歌問道。


  “這?”


  “歌功頌德、歌舞升平而已!有那麽好聽麽?”


  “這個?”曾參解釋道:“先生對音樂很有研究,鑒賞能力也很強,他聽了《韶》樂以後,在很長時間內都忘了品嚐肉的味道,品嚐不出肉的滋味,沉溺在《韶》樂的韻律當中。”


  “繼續往下讀!”


  “是!樂伯伯!”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什麽意思?”樂歌問。


  曾參解讀道:“冉有問子貢,說:老師會去幫助衛國的國君嗎?子貢說:哦!我去問老師。於是,子貢就進去問先生:伯夷、叔齊是什麽人呢?先生說:古代的賢人。子貢又問:他們餓死在首陽山,他們有怨嗎?報怨、怨恨別人給了他這個結果嗎?先生說:他們求仁而得到了仁,還有什麽怨恨呢?子貢出來對冉有說:老師不會幫助衛君。”


  “什麽意思?樂某人愚笨,沒有聽懂?”樂歌問道。


  衛君:衛出公輒,是衛靈公的孫子。他的父親因謀殺南子而被衛靈公驅逐出國。靈公死後,輒被立為國君,其父回國與他爭位。


  曾參看了看樂歌,進一步解釋道:“衛國國君輒即位後,其父與其爭奪王位,這件事恰好與伯夷、叔齊兩兄弟互相讓位形成鮮明對照。先生讚揚伯夷、叔齊,而對衛出公父子違反等級名分極為不滿。所以!他是不會去幫衛君的!”


  “哦?”樂歌應和道。


  “凡是違反周禮的事,先生都是反對的!這是原則、立場、尺度!樂伯伯!”


  “嗯!很好!”樂歌讚歎道。


  “謝謝!”


  “繼續往下念!”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未完待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