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2章 當仁不讓
孔門學渣最新章節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隻要我們一直遵守規矩,形成習慣了就不會覺得束縛。”曾參解釋道。
“可別人不遵守規矩呢?”樂歌問。
“別人是別人,我是我!我們是我們!”曾參應道。
“曾參!你又教條了!別人都不遵守規矩了,你一個人遵守規矩就是要吃虧的!特別是在亂世,你會活不下去的。曾參!曾子!我都跟你說了無數遍了:生存才是主要的!先讓自己生存下去,然後再去講規矩、談人類文明、周禮吧!不要再教條了!”樂歌嗬斥道。
“樂伯伯!”
“不要再教條了!曾參!曾子!你又要跟我爭,說什麽:都不遵守規矩了,那人還是人麽?人跟畜生有什麽不同?我告訴你!人是從畜生變過來的。在沒有文明之前,就是畜生。在亂世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是畜生,都是打著文明、規矩、周禮的旗號,用規矩來束縛別人而自己例外!你還跟我爭麽?這都爭論了無數回了!繼續往下讀文!”樂歌嗬斥道。
“是!樂伯伯!”曾參氣籲籲地應道。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什麽意思?解讀一下!”樂歌習慣性地問道。
曾參解讀道:“先生說:對於君子,不可以讓他們做那些小事,要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對於小人,不可以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讓他們做些小事。”
“這不是廢話麽?”樂歌冷笑道。
“怎麽是廢話呢?樂伯伯!”曾參爭辯道。
“這個道理,誰不知道?”
“可關鍵地問題不是這個道理,而是!我們怎麽來分辨君子與小人!樂伯伯!”
“哦!你說!”樂歌不想再爭,不想徹底地激怒曾參。
“先生的意思是:根據君子與小人的特點,可以讓他們各盡所能,量材適用!和而不同,不能把小人等人排除在外。社會是個大家庭,我們無法整齊歸一。所以!我們要量材適用,照顧到各個方麵!樂伯伯!”曾參小心地解釋道。
“嗯!”樂歌點了點頭,說道:“好!繼續往下讀!”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什麽意思?具體解釋一下!”樂歌問。
曾參解讀道:“先生說:百姓們對於仁的需要,比對於水、火的需要更迫切。我隻見過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卻沒有見過實行仁而導致百姓死的。”
“你先生還是在報怨衛靈公沒有聽從他的話吧!他要衛靈公施行仁政、仁德,可衛靈公就是聽不進去。你先生的意思是:我隻見過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卻沒有見過實行仁而導致百姓死的。你衛靈公施行仁德了,會死麽?”
“是!”曾參應道:“我是這麽想的,所以才把這段話編排在這裏的!樂伯伯!是我的想法,而不是先生對衛靈公的抱怨。”
“那是你先生對所有不聽從他的君王的抱怨!”樂歌道。
曾參把頭低下,沒有回答。沒有回答,其實就相當於默認。
見曾參默認了,樂歌這才說道:“繼續往下讀吧!”
“是!樂伯伯!”曾參這才應道。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什麽意思?”樂歌問。
曾參解讀道:“先生說:施行仁德,就是與老師在一起的時候,也不要同他謙讓。”
“嗬嗬嗬!”樂歌笑道:“又是一家之言!”
“怎麽是一家之言?”曾參爭辯道:“先生說:在仁德麵前,即使是老師,也不謙讓。這話有問題麽?”
“那麽?這符合你先生推崇的‘尊師重教’、尊敬長輩、尊長有序等等麽?”
“這個?”
“正如孔鯉所說的那樣:反正!他爹說什麽都有理。他要是扣你頂帽子,就說你沒有尊師重教,目無尊長。他要是表揚你,就說是‘當仁不讓’!嘿嘿!難道不是麽?”
“這個?這?”曾參又被氣得不行。
“好了!不爭了!繼續往下讀吧!”樂歌揮舞了一下手臂,說道。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什麽意思?”樂歌問。
曾參解讀道:“先生說: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於小的細節方麵。”
“這又是一家之言!唉!我都不想爭了!你先生啊!正如孔鯉所說的那樣!很多時候,都隻有他的!他說對的!那麽!絕對是對的!自然有對的道理。他是說你錯了,你絕對是錯了。他說你錯,絕對有錯的道理!曾參!你想不想跟我爭?”
曾參朝著樂歌樂伯伯看著,表情麻木,沒有一點鬥誌。所以!他沒有說話。
君子要固守正道,不要拘泥於細節,不要教條於細節方麵!不要絕對化、教條化思維!也就是說,隻要堅持大的方向,小的方麵無意中犯了錯誤不要斤斤計較。這是對君子的勸說!說給君子聽的!有的人追求完美,不容許自己犯錯。這是對完美主義者的勸說吧!
孔子嚴格要求自己和學生、他人,隻要在大的方向上是正確的,偶爾犯點小錯誤,不是有意犯的錯誤,都是可以原諒的。但是!並不是以此來為犯錯誤找開拓的借口。前提是:“固守正道”。
要是你沒有固守正道,犯小錯誤是一樣不可原諒的!
“繼續往下讀文吧!”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什麽意思?”樂歌問。
曾參解讀道:“先生說:事奉君主,首先要認真辦事,把領取傣祿的事放在後麵。”
“嗬嗬嗬!”樂歌笑道:“聽說!你先生在衛國的時候,衛靈公給他的俸祿是很高的。是不是?”
“是!”
“你先生說這話,是有原因的話?是在自我安慰還是在寬慰自己呢?他放棄了衛國的俸祿而離開衛國,是不是很可惜?所以!他才有如此一說!”樂歌道。
曾參沒有作聲。
首先要敬業、盡忠!然後才想到俸祿的事!有付出就會有回報!當然!付出了而沒有回報,當另行考慮!敬業是前提!
因為衛靈公不聽從他的,所以!孔子放棄了俸祿。因此!就有了以上說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