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其他小說>貨幣戰爭4:戰國時代> 13.第13章 攝政天下,剿滅英鎊割據(5)

13.第13章 攝政天下,剿滅英鎊割據(5)

  1941年3月,就在國會討論《租界法案》的關鍵時刻,羅斯福通知英國,必須立刻將一些最重要的企業股份賣給美國人。在英國被迫出售的企業中,首當其衝的就是「美國人造纖維公司」(American Viscose Company),這是英國科特奧茲(Courtaulds)紡織帝國在美國的超級賺錢機器,該公司在美國擁有1.8萬名僱員,7家工廠,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人造絲企業。美國人只給英國政府72小時的時間宣布企業出售的消息。當英國政府代表懷著沉痛的心情,向科特奧茲宣布這一決定時,這位老牌英國紳士只問了一句:「這個決定是基於國家利益,而不管對我和我的公司會造成什麼樣的痛苦嗎?」當聽到肯定的答覆后,老紳士癱倒在座椅上。他只有36個小時召開董事會,宣布企業出售的計劃。這可以算是世界公司併購史上最短的紀錄了。這筆生意自然由摩根公司出面打理,摩根給了英國人5400萬美元,轉手就在市場上賣了6200萬美元。戰後,丘吉爾在其《回憶錄》中聲稱,這家公司僅有形資產價值就超過了1.28億美元,「科特奧茲,這家偉大的英國公司在美國的資產,應美國政府的要求,被廉價出售了,然後在資本市場又被高價賣出,英國並沒有從中受益」。當摩根公司看到這段描述,大驚失色,連忙通過各種關係疏通,希望丘吉爾不要這樣嚴厲地苛責。令丘吉爾鬱悶的是,這僅僅是英國資產被美國訛詐的冰山一角。 

  為了支持民主和自由的戰爭,美國要求英國人廉價出售資產的消息在美國不脛而走,一大批美國投機商激動得徹夜難眠,其中就包括神奇的哈默博士。哈默本是哥倫比亞醫學院的學生,由於猶太人天生的商業機敏,他在讀書期間就開始倒賣藥品,在學習期間就成了百萬富翁。後來他只身前往十月革命后不久的蘇聯,在那裡結識了偉大導師列寧,從此在紅色蘇聯做起了貿易。在發了大財之後,又在蘇聯廉價收購了許多沙俄時代的藝術品倒騰回美國,又再次發了橫財。這回聽到英國資產將跳樓大甩賣的消息,他很快就琢磨出一個連摩根公司這樣的國際大投行都不敢想的大生意,這就是倒賣英國在西半球的軍事基地! 

  哈默算了筆賬,1925年英國欠美國的戰爭債務是50億美元,到1940年還欠著35億美元沒還。美國被欠債折騰怕了,於是在1934年通過《約翰遜法案》,規定凡是沒有還清一戰債務的國家,休想再從美國拿到一分錢。其實,美國對英國一直最為苛刻,連義大利這樣的軸心國,都得到美國減免一半債務的慷慨,德國甚至還得到了大筆美元投資,法國也被大幅減免了債務,只有對英國是格外吝嗇,美國對英國的忌憚之深,由此可見一斑。正是《約翰遜法案》和《中立法案》使得美國冠冕堂皇地不能直接援助二戰中的英國。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哈默大展拳腳的空間。哈默認為,英國不可能拿得出35億美元先支付美國欠債,但是戰爭正在燒錢。因此,英國只有盤活資產來抵美債。 

  他想到的就是英國以其殖民地領土來抵償債務。當然,美國對殖民地向來不感興趣,因為統治是需要成本的,與其像英國那樣鋪那麼大的攤子,不如賣產品給這些地方,反正都是為了賺錢。哈默商人的品味正好符合美國的商業天性。經過仔細分析,哈默列出了美國可能感興趣的地區,如宏都拉斯、福克蘭群島、蓋亞那、紐芬蘭海岸的一些島嶼等。美國對直接統治沒興趣,但對於租用這些地區,建立軍事基地卻不能不感興趣。戰爭迫在眉睫,戰後美國同樣需要全球的軍事基地,因為那時美國必然取代英國現在的地位,沒有海外軍事基地就無法維護全球秩序。 

  哈默飛快地在腦海里打著算盤,首先給英國與義大利同等的待遇,這樣就把英國的債務減少一半,再將若干島嶼以99年租約,按每個單價2500萬美元計價,英國的債就還清了,多餘的錢還可以用來購買美國武器,如即將退役的50艘驅逐艦。後來哈默稱這個計劃為「驅逐艦換軍事基地」。 

  有了計劃就立刻行動起來。哈默到處找關係,推銷他的方案,每天累得筋疲力盡,卻興奮得神魂顛倒。終於,他的建議「通過租賃或其他方式」取得英國的島嶼領土,被國會列入議案。不過,這個議案被擱置了,原因是國會不願意得罪國內反戰的民意。哈默並不氣餒,這麼大的生意哪有這樣簡單。為了找到支持美國援助盟國的民意「證據」,他僱人將最近一段時間各大報刊的編輯部評論收集起來,結果發現92%的編輯部評論是贊成援助盟國的。這就是民意證據! 

  哈默帶著他的報刊剪輯,通過關係見到了羅斯福,畢竟他為羅斯福競選還捐過錢的。羅斯福一邊饒有興趣地翻著報刊剪輯,一邊聽著哈默的「驅逐艦換軍事基地」對美國未來將起到何等關鍵作用的高論。羅斯福看到了哈默方案的價值,那就是美國未來的全球霸權計劃。羅斯福明白,一個真正的霸權國家,手中僅有胡蘿蔔是不夠的,還要有大棒。後來,羅斯福有一句名言:「說話要和氣,但手裡要拎著大棒。」 

  哈默的計劃成功了!英國收到了50艘美國驅逐艦,這對於英國堅持1941年的海戰起到了重要作用。不過,哈默在回憶錄中絕口不提他這筆天大的生意到底獲得了多大的收益。美國倒爺們能倒騰國家領土和戰爭機器,實在是令中國的牟其中們汗顏。 

  《租借法案》,庖丁解牛英帝國 

  1941年3月11日,美國終於通過了《租借法案》。這個法案可以說是為肢解英帝國經濟體系而量身定做的。國會從一開始就在考慮的核心問題,就是租借的對價!美國人要的就是英國和其他受援國,在戰後多邊貿易重建中進行合作的承諾。這個承諾,說白了就是廢除「帝國特惠制」,解散英鎊區。美國人不忘多邊貿易,那是因為英鎊區的割據勢力太強大了,如果不趁著英國被德國逼得走投無路,英國人豈肯輕易就範?美國人連打仗時都不會忘記生意,或者更準確地說,美國是為了生意才去打仗的。 

  在《租借法案》通過之前,丘吉爾就對羅斯福虎視眈眈地盯著英鎊區感到如芒在背,他深知以「帝國特惠制」為基石的英鎊割據,對於英鎊抵抗美元未來的侵略將是何等的重要。但丘吉爾畢竟是戰略家,他不可能選擇同時與兩個強敵在不同的戰場上作戰,希特勒在軍事戰場上的壓力幾乎壓垮了英國,如果這時還要同羅斯福在經濟戰場上廝殺,英國就完蛋了。因此,他刻意保持了對美國的模糊承諾。丘吉爾強調:對所有盟國開放歐洲殖民地的原材料市場,停止進口市場的歧視性條款,並「充分尊重我們現在所享有的優惠」。這是丘吉爾留的一條後路,即保留「帝國特惠制」和英國對殖民地原材料資源的壟斷。羅斯福也不好糊弄,偏偏把這句話漏在了《租借法案》之外。 

  結果,在《租借法案》的第7條,埋下了雙方爭議的伏筆。這一條規定,「①通過適當的國際和國內措施,擴大生產、就業、商品的交換和消費,它們是所有民族的自由和福利的物質基礎;②消除國際商業中所有形式的歧視性待遇;③削減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當凱恩斯看到這一條時,憤然說道,這不過是「赫爾先生的痴人說夢般的提議」,他認為戰後英國只能是更加嚴厲地實施金融和貿易控制。 

  顯然,《租借法案》的代價就是終止大英帝國的英鎊割據。 

  在該法案執行過程中,美國仍然緊緊卡住英國的脖子,防止英帝國的經濟威脅在戰後死灰復燃。1943年年底,美國財政部部長摩根索與懷特強調,英國的儲備「已經增加得太多了,英國現在要用現金支付租借賬戶上供應給它的部分物品了。當英國官員指出需要為戰後時期保留足夠的儲備時,摩根索向他們保證,英國的戰後需要將在以後通過專門的措施得到滿足」。其實,美國一直逼迫英國始終處於「掏光家底」的狀態,英國的儲備不能超過戰前的10億美元。美國的策略是,英國戰時的外匯儲備越低,將來就對美國依賴越大,逼迫英國放棄「帝國特惠制」也就越容易。這意味著,英國未來將不得不反覆向美國求助,天知道美國那時又會開出什麼樣的價碼。英國命運的咽喉已經緊緊地被美國人卡住,它越是掙扎,美國的手卡得越緊。 

  除了美國政府在前面卡住英國的脖子,美國國會也沒閑著,它從背後向英國人再狠狠地踹上一腳。參議院戰爭調查委員會的頭頭,正是後來的總統杜魯門,他宣稱「租借的目的從來都不是作為盟國將戰爭的成本轉嫁給美國的手段。如果受益國無法以美元進行償還,它們可以將其國際上所持有的資產,如石油儲備和金屬儲備,部分地轉移到這個國家」。英國碰上了美國這樣的經濟對手,也是活該倒霉。希特勒再生猛,但畢竟沒有這麼多賊心眼兒。 

  戰爭到了最後階段,英國越來越不安,因為一旦戰爭結束,《租借法案》將立刻終止,那時將進入清算階段。清算對於英國人將是一枚經濟炸彈,戰爭的巨大消耗迫使英國在最終勝利之前,必須大量儲備作戰物資,而戰爭一旦結束,這些剩餘物資將折算成英國欠美國的債務。在外匯儲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英國還要面對巨大的戰後重建工作,到處都需要花錢。更為嚴峻的是,英國欠美國的債,同時還欠著殖民地屬國為戰爭所付出的成本,這兩者相加,必然是一個災難性的數字。英國將再次從戰爭的勝利者淪為債務的失敗者。 

  英國本來指望日本在太平洋戰場能夠再拖上一年,英國政府相信「日本人不會讓我們失望的」,這段時間還能夠容英國在財政金融上留下一塊閃轉騰挪的空間。不幸的是,在歐洲戰事結束后,日本只堅持了三個月就投降了。 

  大英帝國立刻掉入了無底的債務深淵。 

  布雷頓森林王朝:黃金弱君登基,美元攝政天下 

  美國人從1941年剛剛參戰時,就已經開始構想未來的美元時代了,美國對取得戰爭勝利的信心是不容置疑的。無數的學術研討、政策諮詢和國會聽證,逐漸形成了美國戰後的金融戰略規劃,這就是1944年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