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其他小說>貨幣戰爭4:戰國時代> 33.第33章 蛇形漸進,通往歐洲合縱國的歐元

33.第33章 蛇形漸進,通往歐洲合縱國的歐元

  本章導讀 

  目前,歐元正在陷入嚴重的困境。歐債危機似乎已無法化解,歐盟內部爭吵不斷,歐元解體論甚囂塵上。美國人有些幸災樂禍,中國人顯得無所適從,國際金融市場熊氣漫天,經濟學家們莫衷一是。 

  歐元會解體嗎?歐洲一體化會中斷嗎?世界經濟會脫軌嗎? 

  為了找到正確答案,我們必須重新回顧歐洲一體化的歷史,認真審視歐元誕生的歷程。 

  戰後歐洲一體化的歷史,就是德法爭奪歐洲大陸主宰權的歷史,也是在美蘇霸權的擠壓下,歐洲試圖重新崛起的歷史。伴隨著這一進程,歐洲始終存在著兩種主要勢力之間的博弈,這就是國際主義與國家主義的較量。 

  國際主義的背後代表了金錢的權力,主權邊界阻擋了資本自由流動的意志。國家主義則繼承了傳統的主權思想,力圖約束金權的崛起。在超主權理念與國家利益的反覆博弈中,歐洲貨幣聯盟在曲折中艱難地不斷進化。 

  政治民主與金融獨裁這一對新矛盾,與德國重新崛起與法國如何制衡的老矛盾,交織在一起,共同推動了錯綜複雜的歐洲一體化進程。 

  從煤鋼聯盟的誕生,到《維納計劃》的推出,從蛇形匯率機制的運作,到歐洲貨幣體系的實施,從《德洛爾報告》的發布,到《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簽訂,從歐洲貨幣單位的制定,到歐洲中央銀行的成立,歐元在蛇形漸進的道路上,歷經了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終於修成正果。 

  但是,歐元並沒有解決歐洲的問題,而是帶來了更多的問題。 

  沒有統一的歐洲財政部,就無法克服當前的歐元危機。沒有最終的歐洲合眾國,歐盟一體化的目標就沒有實現。 

  歐元仍在繼續進化著! 

  禍起蕭牆,戴高樂下台;風雲急轉,歐洲整合提速 

  1968年3月,在法國人的挑頭下,爆發了全世界對美國黃金儲備的大擠兌。戴高樂發誓要將美元拉下世界貨幣的霸主地位,推翻布雷頓森林王朝,改革全球貨幣制度,法國領導下的歐洲必須獲得更大的金融權力。 

  就在美國「黃金互助總庫」完全崩潰,戴高樂即將對美國黃金儲備發動總攻的關鍵時刻,法國國內突然發生了「5月風暴」,不僅法郎遭到了美元的絕地反擊而一潰千里,而且戴高樂上台以來從美國擠兌來的黃金,也被美國重新拿回了相當多的部分。 

  在危機最嚴重的5月底,巴黎遊行的學生和市民打出了「戴高樂下台」的口號,國家機器幾近癱瘓。對政局失去控制的戴高樂,甚至連他的總理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都沒有通知,就於5月29日突然「失蹤」,他連夜逃往了法國駐德國的軍事基地。很明顯,在戴高樂看來,在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基本穩定的情況下,突如其來的「5月風暴」旨在逼迫他下台。美國人對他的痛恨非常自然,但國內的某些政治勢力,甚至在他自己的政府內部,對他所堅持的「法蘭西至上」的政策,心懷不滿的也大有人在。 

  在戴高樂掌權的10年裡,歐洲合眾國的理想基本在原地踏步。超主權的「煤鋼聯盟」和歐洲經濟共同體,都是「莫內圈子」在戴高樂上台之前搞出來的,戴高樂不反對歐洲聯盟,也支持與德國和好,但前提不是喪失法蘭西的主權,而是讓法國成為歐洲馬車的駕車人,讓德國人來拉車。對英國兩次申請加入歐共體都被戴高樂否決之事,「莫內圈子」的人更是怒不可遏。問題很清楚,戴高樂不除,歐洲合眾國的理想根本就沒戲。 

  戴高樂一手栽培起來的總理蓬皮杜,也是「莫內圈子」的積極分子。 

  蓬皮杜早年就讀於巴黎著名的路易勒格朗中學(Lycée Louis le Grand),與塞內加爾後來的開國總統桑戈爾(Léopold Sédar Senghor)是同窗摯友,與大名鼎鼎的蓋·羅斯柴爾德也是校友。蓋·羅斯柴爾德後來成為法國羅斯柴爾德家族銀行的掌門人,繼承祖業成為法蘭西銀行的董事,執掌中央銀行的大權,同時擁有法國工業領域眾多公司的股權,是法國金融與工業的巨頭。 

  蓬皮杜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後來成為一名中學教師。二戰爆發后,蓬皮杜曾一度當兵參戰,法國戰敗后,再度回到學校教書。1944年,當蓬皮杜得知自己的一位同學已經是戴高樂身邊的幕僚長時,立刻給他寫信,希望能謀得一官半職。在同學的引薦下,蓬皮杜最初的工作就是將法國所發生的各種政治事件加以總結,並形成一頁紙的情況概述,每天發給戴高樂供其參考。很快,蓬皮杜對複雜事件的深入剖析能力,高度精準的語言風格,都給戴高樂留下了深刻印象。1946年,戴高樂組建了自己的政黨法國人民聯盟,而蓬皮杜就成為已經辭職下野的戴高樂與他的政黨之間的主要聯絡官,1948年後蓬皮杜還兼任戴高樂私人辦公室的主任。 

  戴高樂1946年下野后,一直在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結果他等了整整12年。在這段時間裡,蓬皮杜一直是戴高樂無話不談的心腹重臣。儘管不在台上,但戴高樂在法國人民中的巨大聲望,使他隨時有可能再度掌握法國的命運。 

  從來就篤信「永遠與國王散步」的羅斯柴爾德家族,不僅燒著當權派的熱灶,同時也沒忘了戴高樂這一潛在「優質股」的冷灶。法國海外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危機日漸嚴重,而法國駐阿爾及利亞的軍隊首領們,幾乎都是戴高樂當年搞「自由法國」流亡政府時的老班底,危機惡化到一定程度時,恐怕法國只有戴高樂,才能控制得了法國的政局。 

  1954年,蓋·羅斯柴爾德找到了他從前的私人導師,此人不僅與蓬皮杜是老朋友,而且就在羅斯柴爾德銀行工作,羅斯柴爾德希望將戴高樂的心腹蓬皮杜挖過來。最初,蓬皮杜有些猶豫,畢竟他只教過中學,對銀行業務一竅不通,到羅家的銀行恐怕難以勝任。不過,蓬皮杜轉念一想,自己苦等戴高樂上台已經8年了,天知道最終會不會有結果,不如到大名鼎鼎的羅家銀行開闢一條未來人生的光明大道。 

  不能不承認,蓬皮杜具有非凡的智商和學習能力。他本來在銀行中只是一個閑職,羅斯柴爾德也並沒有希望他在金融業務中能有什麼重大成就;但是,蓬皮杜在短短兩年內,從一個看不懂資產負債表的門外漢,逐漸介入核心業務。正如戴高樂對蓬皮杜留下的深刻印象一樣,羅斯柴爾德對這個校友,也不得不刮目相看。蓬皮杜不僅能夠迅速抓住生意中的要害,而且往往能迅速找到問題的突破手段。結果,蓬皮杜在羅家銀行中的地位與日俱增,深得羅斯柴爾德的信任。從1956年到1962年,蓬皮杜當上了羅斯柴爾德銀行的總經理,並且受羅斯柴爾德委派,擔任了另外幾家大公司的董事,代表羅家銀行發號施令。 

  1958年戴高樂果然東山再起,蓬皮杜奉召參與了第五共和國的憲法起草,並繼續為戴高樂出謀劃策。此時,他的建議中已經很自然地考慮到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利益。1962年,戴高樂總統力排眾議,舉薦從未有資深政績的蓬皮杜出任法國總理。以往歷任法國總理要麼是在選舉中叱吒風雲的人物,要麼在政府部長的位置上從政多年,而蓬皮杜卻是從羅斯柴爾德銀行總經理的位置上,一步登上了法國總理的大位。從此,蓬皮杜成為了戴高樂主義的重要執行人,在總理位置上一干就是六年,創下四代法國政壇總理的任期之最。在這六年中,蓬皮杜不動聲色地選拔和安插自己的人脈,逐漸控制了法國政府的主要核心部門。 

  當1968年「5月風暴」來臨時,戴高樂突然發現,各部部長對總統居然群起而攻之,他已經無法控制政府,而蓬皮杜則大權在握。驚慌之餘,戴高樂只能玩「失蹤」,不敢讓部長們知道他的行蹤。他跑到法國駐德國的軍事基地,就是想看看法國軍隊到底支持誰,再定進退。當獲得了法國軍方的支持后,戴高樂重返巴黎,宣布舉行6月議會的重新選舉,結果戴高樂主義者大獲全勝。在重獲支持后,戴高樂立刻罷免了蓬皮杜的總理職務。法國政壇一片驚呼,大家原以為蓬皮杜是戴高樂主義最堅定的支持者,兩人關係一向很不錯,只有戴高樂心知肚明,究竟是誰搞出「5月風暴」,以及風暴的原因。 

  對於自己被解職,蓬皮杜「委屈」地聲稱,這是戴高樂犯下的一個錯誤。此時,在法國人心目中,和平解決了「5月風暴」的蓬皮杜,忍辱負重,忠誠堅定,不計個人得失,在形象上已經超過了老邁固執的戴高樂。 

  儘管戴高樂主義贏得了議會選舉,但勝利者卻不是戴高樂。法國人已經開始呼籲進入一個沒有戴高樂的「戴高樂主義」時代。1969年,戴高樂的改革議會和地方政府的主張被全民投票否決,心灰意冷之下,只有宣布辭職。 

  蓬皮杜自然成為法國人萬眾期待的新總統。他的隱忍和策略,贏得了民心,也迎來了自己的時代。 

  蓬皮杜所推行的「戴高樂主義」,本質上是一種抽去了「法蘭西至上」精神核心的「修正主義」。他和「莫內圈子」中的同道者們,在擺脫了戴高樂的掣肘之後,開始大踏步地推進歐洲合眾國的進程。 

  對於蓬皮杜和他背後的金融勢力集團而言,廢除主權邊界,資本自由流動,金融不受管制是最大的理想!讓資本來控制國家,而非國家控制資本,是最重要的核心理念!超主權的一切目的,就是為了廢除主權!歐洲人聯合起來,共同反抗美國的壓迫,則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口號。 

  此時,歐洲政治舞台中心的三個人物,法國總統蓬皮杜,德國總理勃蘭特和英國首相希斯,全部是「莫內圈子」的積極分子,推動歐洲整合的政治時機,從來都沒有這麼好過。 

  1969年4月,戴高樂剛下台,歡欣鼓舞的英、德、法首腦就在12月齊集海牙,召開歐共體峰會,會議決定加速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英國突然受到歐洲大陸的熱烈歡迎。1973年,歐共體一下子吸納了英國、丹麥和愛爾蘭加盟,從初創時的6個國家,變成了9國聯盟。 

  在海牙會議上,另一項重大舉措就是設計歐洲經濟貨幣聯盟(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的戰略框架,並最終於1970年10月推出了《維納報告》。皮埃爾·維納(Pierre Werner)是盧森堡的首相兼財政部長,受歐共體執委會的委託,由他出面組織各國專家成立歐洲貨幣聯盟委員會,提供一個綜合性的貨幣戰略,旨在保護歐洲利益,以對抗美國對歐洲利益的漠不關心,甚至是刻意對抗,同時也是為了平衡德國的經濟與工業實力。 

  《維納報告》中提出,要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成員國的一些關鍵權力(包括財政預算和貨幣政策),將最終從各國議會、政府和中央銀行手中,向歐共體內部成立的新機構進行轉移。 

  報告建議分三個階段來實現經濟貨幣聯盟。第一步就是穩定匯率,為各成員國經濟確立共同的指導方針,協調各國財政預算政策。最後一個階段的任務也很明確,就是永久固定各國匯率,成員國實現一致的經濟政策,建立歐共體統一的中央銀行。但是,如何實現中間的過渡階段,報告中卻語焉不詳。 

  英格蘭銀行在研究了《維納報告》之後得出的結論就是:「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方面,歐洲貨幣聯盟計劃都具有深遠的革命性意義。簡單地說,它就是要以單一貨幣為槓桿,來創建一個歐洲聯邦。成員國經濟管理的所有基本工具,包括財政、貨幣、收入分配和地區發展政策,最終都要移交給歐洲聯邦權力機構。」 

  這就是目前新聞中被大肆炒作的「歐洲經濟政府」或「歐洲財政部」的設想源頭,其實,這根本不是歐債危機爆發后出現的新想法,而是40年前早已制訂好的計劃! 

  正當「莫內圈子」歡欣鼓舞,歐洲整合加速升溫的關鍵時刻,美元與黃金脫鉤,由此帶來了全面的經濟混亂。歐洲整合的進程被迫發生重大調整。 

  美債帝國開張不利,賣糧草「賠了夫人又折兵」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總統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美元「篡金自立」,開啟了美債帝國的貨幣大貶值時代。 

  隨著「美金」變成了「沒金」,世界貨幣市場陷入了空前混亂。人們爭先恐後地逃離美元,資本大規模湧向德國馬克和瑞士法郎尋求避難。為扭轉美元信心瀕於崩盤的危險局面,尼克松宣布了減稅,凍結工資和物價90天,對所有進口商品加征10%的臨時關稅,「以確保美國商品不會因不公平的匯率,而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 

  由於美元超發造成的大幅貶值,進而導致全球匯率紊亂,在尼克松的嘴裡,卻變成了其他國家在刻意操縱匯率,在貿易中試圖奪走美國人的飯碗。看來,美國顛倒黑白的匯率操縱指責,並非今日的發明!但是,這種本末倒置的邏輯,連美國人自己也覺得不太好意思。當美聯儲主席伯恩斯警告美國財政部長康納利,美國的貿易夥伴可能會報復的時候,康納利輕蔑地回答:「隨他們去吧,他們能怎樣?」 

  但是,來自歐洲的憤怒是明確而堅定的,歐洲人毫不含糊地表示,歐洲的中央銀行們已經很不情願持有美元,如果美國不同意重新確立穩定的匯率機制,同時取消莫須有的進口附加稅,歐美緊張的情緒將演變為對抗。 

  美元一步到位徹底踢開黃金的意圖,遭到了歐洲的激烈反彈。美國不得不採取了緩兵之計。1971年12月,在華盛頓召開了各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參加的會議,形成了「史密森協議」,美元與黃金從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貶值到38美元,美元對世界主要貨幣貶值10%。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