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還朝
這是一場完全不對等的廝殺。嶽飛帶著五百人殺入金軍陣營中。病人連握刀的力氣都所剩無幾,如何能是他們的對手。這就好像是一把寶刀切豆腐,毫無阻礙。
殺了一陣,金軍潰散。無論後方有多少督戰隊,也擋不住。
嶽飛帶著人追趕,路上砍了好幾個督戰隊金軍。
趙桓等人站在安全處觀看,地上的人猶如螞蟻一樣,雖然看不清他們的麵貌,但能看到很多人被五百騎兵淹沒,然後消失,就像是從來沒出現過一樣。
還有些人跑著跑著就倒下,再也沒站起來。
趙桓搖搖頭,亂世人命賤如螻蟻。這簡直連螻蟻都不如。得了這麽一場勝利,沒人心裏覺得痛快。物傷其類,情何以堪?
潰軍前方突然出現金兵。
這一隊金兵人馬不多。
趙桓心中一緊,不知嶽飛知道不知道情況,但見他完全沒停下來的意思。跟隨那些潰軍一直往前衝。雙方人馬完全融成一團。
看了一會兒,趙桓忽然發現不對勁。
種師道開口道:“那些金軍在擊殺潰軍。”
眾人沉默,這無疑是壯士斷腕。隻是大家都想做壯士,誰也不想做被斷掉的腕。潰軍在嶽飛與金軍的聯合屠殺之下,很快就死傷殆盡。
金軍並無戰意,與嶽飛廝殺片刻便回撤。
趙桓命令五百人全部隔離,洗去身上的血跡,用酒精,觀察幾天在說。
完顏宗翰不出意外地退兵了。大同裏的人逃出去大半,沒人還在乎什麽錢財,因為城裏也出現了瘟疫,而且得知完顏宗翰大敗,沒人還能安心呆在大同城裏。
兵不血刃拿下大同,趙桓並沒有非常高興。疫情非常嚴重,連追趕完顏宗翰的力氣都沒了,讓他們安然無恙地逃回長城以內。
趙桓命人清理消毒過大同之後,進駐大同城。並且實行軍管,所有人都不能隨意出入,開采生石灰,進行消毒,死人一律火化。
到了五月,疫情瘋狂增長方才暫時控製住。這時嶽飛、宗澤等人上書趙桓,請求趙桓還朝。趙桓坐在大堂裏,歎息一聲,道:“你們的心情我能理解。出來半年了快,也確實該回去看看。但是疫情控製不住,我不放心。
隻要還有疫情,咱們就沒人是安全的。大同一線拿下,這裏的人都是我的子民,我不能眼看著他們受苦。你們不用再勸,該回去的時候,我自然要回去。”
在大同,趙桓一邊命人控製疫情,一邊也在思考,大同這個地方該怎麽經營。這裏三國交界,西夏、大金、大宋,稍微有處理不好,便會引發戰爭。
仔細想了想,趙桓決定讓張孝純與王稟兩個人前來經營大同。命令傳下去,過了四五天,兩個人就風塵仆仆趕來。先洗漱一番,然後才來拜見趙桓。
三人在原知府衙門裏見麵。
張孝純年紀四十來歲。王稟年紀略小。兩個人堅守太原城三個多月,消瘦不少。見了趙桓先拜。
“兩位卿家請起。”趙桓說,“朕等了你們好幾天了。之前在太原匆匆一麵,如今再次相見,你們有什麽想法嗎?”
張孝純道:“臣為陛下賀,恭賀陛下拿下大同,如此,大宋江山方才穩固。”
“臣同賀。”
趙桓擺擺手道:“當為天下賀,拿下大同,咱們的日子都好過許多。朕準備讓你二人鎮守大同,你二人意下如何?”
張孝純又驚又喜,跪地道:“臣願為陛下守大同。”
趙桓點點頭:“你們守大同,別的事情我也不多說,但是軍備一定要重視。王稟,此次堅守太原,你功勞最大,朕任命你為大同宣撫,督大同及長城沿線軍備。”
“臣謝恩!”
“張孝純,朕現在沒辦法給你獎賞,等朕還京之後,再與你賞賜。”
“臣謝恩。”
“起來吧,你二人下去,如今這大同就交給你們。”
兩人又驚又喜地下去。
趙桓卻陷入沉思。大同雖然拿下,但是構不成完整的防禦線,燕雲十六州還有一部分在西夏的手裏。今後的戰略該怎麽走?
是聯合西夏抗金,還是聯合大金抗西夏?
趙桓經過簡單估算,他至少需要五年的時間,才能碾壓這兩個王朝。大宋需要做的事情還很多,首先就是改革軍製。
目前大宋以募兵為主。
但壞就壞在,隻知道募兵,卻不知訓練。規模龐大的隊伍,訓練非常少,而且為了防止士兵逃走,全部在臉上刺上部隊番號,實在是對隊伍的防備達到了頂峰。連最基層的官兵都不信任,能信任誰呢?
改革兵製的最關鍵處,在退役製度。大宋的士兵退役是六十歲。其實過了四十歲,體力就會瘋狂下降,根本不可能上戰場作戰。隻能充作勞役。
這又牽扯到封建社會的剝削本質。如果沒有這些勞役,官僚集團隻能剝削人民。
牽一發而動全身啊。趙桓感歎,他搖搖頭,甩掉這些太過遙遠的想法,準備從近處入手。第一步就去先建立一支近代意義上的職業軍隊。第二就是打散西軍集團,不能形成事實上的軍頭。
想到這裏,趙桓就把自己所知道的解放軍訓練列在紙上,殫精竭慮寫出來第一版的訓練大綱。他準備交給嶽飛,讓嶽飛就在牟駝岡訓練,一方麵可以就近視察效果,另外一方麵則是方便控製。
整個五月,他都在修改相關的軍事製度,同時跟幾個大將相互參詳,了解不少大宋軍隊的現狀。六月,疫情終於徹底結束,軍隊中死亡三千多人,全都是因為瘟疫。城中居民更是死傷不計其數。
六月四日,大軍還朝。宗澤留守燕京,他把訓練大綱發給宗澤一份,讓他適當訓練,就當是無心插柳,練成什麽樣子,他沒關注。
經過一個多月的行軍,大軍終於回到汴梁。此時距離離開,已經整整過了半年。朝廷的捷報早就傳來,大軍回來時,汴梁城的居民自發組成隊伍,出城三十裏迎接。
趙桓騎著高頭大馬,走在最前方,迎接著屬於他的歡呼:他終於改變了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