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工業教父> 第229章 批文

第229章 批文

  仔細回憶了一下,桑塔納雖然是德國血統,但產地卻應該是美國。大規模出現在中國,應該是因為上海大眾汽車廠的生產線上馬之後。時間應該就是在八五年左右。


  胡楊立刻就把自己的想法跟項淩江說了一下。


  項淩江說道:“這類東西一開始想買,肯定是需要找關係的。這方麵還是趙援朝的路子多。正好我這邊也有件事可能也需要找他來辦。”


  胡楊問道:“什麽事?”


  項淩江說道:“正好要跟你說。你之前看上的那塊地方,是屬於丹東畜牧廠的。什麽都可以談,但有一個條件。”


  胡楊說道:“肯定不是什麽簡單的條件。”


  項淩江說道:“他們想要冰箱生產線的批文。”


  胡楊眉頭一挑,這還真是意料之外的要求:“看來是有高人指點啊。”


  項淩江輕輕點頭,算是認同胡楊的說法。


  這幾年倒騰批文的二代子弟這幾年的確是有很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方麵的需求多。


  供需關係形成,自然這個市場也就出現了。這就是最基本的市場規律。從這個角度上講,他們可能算是最先轉型的那一批人。因為他們已經具有的對市場敏銳嗅覺。至少是也是相對敏銳的。


  這個供需關係的形成,最主要的因素還是這個轉型的時代背景。國家鼓勵改革,鼓勵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


  為了響應號召也好,為了改變現狀也好,很多人都想要加入進來。但轉型並不是那麽容易的,不能憑空的說轉就轉。


  轉型需要錢,需要政策幫扶,還需要資源。


  舉個例子來說,原來有這麽個單位經營的不太好。當然,這也是常態,經營好的確實是不太多。


  還是這個企業,現在想要轉型。經過慎重研究之後,準備上馬一條洗衣機生產線。


  因為這個洗衣的生產難度小。大部分的工作都是裝配性質的,對於車間和工人的要求都很低。


  類似的還有其他兩種電器,電視和電風扇。都因為入門門檻低而且有市場,而成為了眾多單位轉型的首選。


  在八十年代初期,在同一個城市裏同時能有十幾家單位,都打報告要轉型電視機或者洗衣機的情況,一點都不罕見。


  但問題是,轉型不是有決心就行的,哪怕再加上有錢也還是差一點。


  因為有些生產資料不是有錢想買就一定能買到的。


  洗衣機的原料主要兩大部分,電機和外殼。電機的情況還好,生產的單位挺多。就是質量上良莠不齊。基本上都采用就近采購,隻要有錢就行。


  重點是這個塑料的外殼,不是有錢就能買到的。八十年代我國石化工業水平還不太行,像洗衣外殼這種塑料製品,大比例上還需要進口。所以基本上還是采取配給製。電視機的顯像管也是同樣的情況。


  不管工業塑料還是顯像管都隻有這些。如果沒有生產原料,光有生產線有啥用?


  這個時候你就需要一個批文。


  有了批文,就有了一切,就能解決以上所有問題。


  一個單位的轉型隻是縮影。小到一個工廠,大到一個工程甚至一個行業都是如此。


  社會資源的局限性,決定了必然隻有少數人可以使用。那麽決定誰是少數人的東西,自然就成了大家都在追逐的東西。


  胡楊說這是有高人指點,是有兩個理由。第一,他們開出這個價,說明他們認為華夏科技有能力搞到。第二,他們沒有要現在流行的電視、洗衣機、電風扇。而是要電冰箱生產線。


  這幾種家電放在一起看,冰箱毫無疑問的是需求量最小的。首先冰箱很貴,其次冰箱不是剛需。所以冰箱也就自然是市場最小的。這一點大家都能看得出來,所以整個北方現有的冰箱生產線一共也不超過二十條。


  也就是因為如此,冰箱市場幾乎不存什麽強烈的競爭。而反觀其他幾種電器,市場的確是要大很多。但入局的人也更多。僅就東北三省,電視機生產線就有近百條。而洗衣機和電風扇也隻多不少。


  一窩蜂的上馬之後,後麵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首先市場很大但競爭者更多,一塊能喂飽三個人的蛋糕,現在有三十個人來搶。那結果就隻有兩種可能,要麽一部分餓死,要麽就是大家都是餓死。


  市場開放至今,國內大多數企業對所謂的市場競爭的理解,還都停留在靠降價爭奪客戶的初級階段。壓低了價格就要壓低成本,否則就一定會賠錢。但壓低成本之後,產品的質量就無法保證。便宜但質量低劣的產品是不可能建立口碑,也就不會有回頭客。這做得就是一錘子買賣。


  其次就是生產原料的問題。這些電器核心部件,大部分都是需要配額限量供應的。這又是一個典型的狼多肉少的環境。還是需要通過各種手段去爭搶有限的資源。


  所以說,現在的小型電器市場看似繁榮,市場的需求量非常大。但同時紮進這片市場的企業太多。而現在國人的消費是非常有限,短期內需求也不會再生。這種無需的混亂的競爭局麵,會迅速讓整個市場的環境都惡化。


  再然後,就是大比例的倒閉和轉產。市場本身是有“意識”的,它會用它自己的力量淘汰掉不適合的人。


  相比電視機、洗衣和電風扇的混亂市場。冰箱的市場要好得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冰箱並不像其他電器那樣剛需。


  八十年代國人對於電器需求,非常大比例上是為了結婚。從所謂“三轉一響”舊四大件到後來的新四大件。都是指結婚時需要的東西。


  而實際情況是,大多普通家庭都很難一次性買齊這四大件。而其中最常被暫時擱置,就是其中價格最高電冰箱。尤其是北方,漫長的冬季然讓冰箱有小半年都顯得有點多餘。


  所以,相比其他電器市場的慘烈景象,電冰箱市場就要和平許多,尤其是在東北更是如此。


  一個明智的投資者,從來不會去做大家都在做的事。如果讓胡楊來選,大概率上也會選擇電冰箱作為起步點。東北現在來看,的確市場並不大。但這個市場是會慢慢變大的。


  電冰箱現階段是屬於提高生活質量的用品。所以當大家生活質量普遍到達一定程度之後,自然就會生出改善的需求。


  到那個時候,作為東北本土的電冰箱生產企業,自然要比南方的同類企業更加有優勢。無論是物流成本還是售後成本都要第很多。


  而“那個時候”其實並不遙遠。從現在開始做企業,經過幾年的磨合成長之後,正好能趕上“那個時候”。


  所以胡楊才會說,這應該是有高人指點。這個眼光和格局可不一般。


  到了辦公室,胡楊拿起電話給已經回背景的趙援朝打了一個電話。把這兩件事都跟他說了一下。


  趙援朝回應道:“車的事最近也有別人托我打聽,正在等消息。電冰箱的批文,東北用的很少,應該問題不大。說到批文,我這邊正好有個消息要告訴你。”


  胡楊說道:“我希望是好消息。”


  趙援朝說道:“說不上好壞,就是一個消息。就是托我打聽上汽那邊消息的朋友說的。天津四海電子正在搞一條遼寧的電子設備生產線的批文。”


  胡楊在電話這頭嘴角一挑:“應該就是那個張博洋現在談的事。”


  趙援朝說道:“要不要給他攪黃了,一句話的事兒,很容易。”


  胡楊行了一下,並沒有同意:“弄搞批文的人又不止一個,不找他還可以找別人。這批文也不便宜。一句話就讓你朋友放掉嘴裏的肉,這人情你將來也要還。”


  趙援朝倒是無所謂:“沒事兒,真不是什麽大事兒。這次上汽的事兒他還要欠我一個人情,不是正好嗎。”


  胡楊依然不同意:“我的意思是,那個四海電子不值得。批文的事兒不用攔著。跟你朋友說,該要的好處一點也不能少。然後,隻要把批文的細節告訴咱們就行。我總覺得他們這次和德國人的合作裏麵有內情。”


  既然胡楊都這麽說,趙援朝也不再堅持:“行,聽你的。”


  胡楊又說道:“我馬上要出國,過來的時間也不能確定。車的事兒你做主就行。另外給日本的陶瓷旋耕刀片漲價一成。如果他們不同意,就給其他地方的供貨價調低五個百分點。”


  一聽這個,趙援朝立馬提起了精神:“早就應該這麽做了。找個女人來給咱們搗亂,不讓他們割點肉怎麽行。一成少不少,要不要再加點?”


  胡楊說道:“不加了,一成已經讓他們的利潤少了一多半。再加就有可能逼著他們魚死網破。”


  趙援朝不屑道:“破就破,咱們也不怕。”


  胡楊說道:“華夏科技是不怕他們。但咱沒多餘的工夫搭理他們。先讓他們自己玩,等空出手來再好好和他們玩。”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