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輕小說の>遣返者的遊戲> 第五百二十四章.國文科舉

第五百二十四章.國文科舉

  古有趙括紙上點兵

  今有爾等腐儒誇誇其談

  當真

  令人惱火!


  若不是因為太過在乎名家氏族們的臉麵,相信陸鋒定不會再讓這名隻會誇誇其談的文官繼續浪費大家的時間。


  陸鋒甚至都叫不上來這名文官的性命,他隻是隱約的能記起來,這名文官貌似是今年國文科舉的榜眼。


  榜眼?


  就這水平?

  這不僅會讓陸鋒對今年的國文科舉的質量產生嚴重的懷疑。


  這王祿貴跟郭傑是幹什麽吃的?

  就隻會給朝廷培養這樣的庸才嗎?


  若我龍寰盡是些這般的廢物,那還有何臉麵去談光複大計?又有何臉麵去談輝煌百年?


  僅憑這名文官的這一句話,便足以讓陸鋒是下定了決心,下定了對龍寰全國應試教育體製的改革之心。


  在陸鋒看來,想要讓龍寰繼續輝煌下去,人才是必不能少的,而如今的龍寰,有太多太多的地方需要作出改變了,如果就這般地讓龍寰繼續迂腐下去,就這般地讓龍寰以一種毫不節製的態度去自我運營下去,那麽不需要幾代人的光景,龍寰就勢必會走前朝的老路。


  到時候別說是這皇家基業了,就是這龍寰的百姓,都足以將整個陸家王朝給掀個底兒朝天。


  很明顯,這不是陸鋒想要看見的結果。


  所以必須要為之做出改變,而若想要改變未來,想要改變現狀,那麽要從各行各業出發,從各行各業開始做出調整和整改,畢竟變革要從基層開始,改革要從個人出發。


  而現在,龍寰最急需做出的改變,便是其整個朝堂的人事調整上的改變,先控住了病原的源頭,才能對其開出具有針對性的處方來。


  王祿貴所管轄的尚書院

  以及郭傑所管轄的吏部


  先把源頭掐住,然後再大刀闊斧的推行改革之法。


  而陸鋒之所以會這般的去看待這個問題,全是因為,自打他認事開始,他就知道,整個龍寰的人事任命,皆是由尚書院和吏部一通參管,由尚書院組織每三年一屆的國文科舉一試。


  惡那些有意想要報效朝廷的莘莘學子們,都需要經過各級的層層把關和考核,最終才能將其每個人心中的抱負得以大展天下。


  隻不過這一切都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這些學子們最少也得順順利利的通過這一係列的國文科舉的考試才行。


  如果沒有通過考試,那麽一切都是如水中月,如鏡中花。


  而作為這一切的源頭,國文科舉主要被細分為兩大派別,及文舉與武舉兩類。


  顧名思義,文舉乃是尚書院聯手吏部來給龍寰朝廷吸納內政型人才的一種考試,而武舉則是尚書院聯手兵部來給龍寰朝廷吸納統帥型人才的一種考試。


  不過無論是尚書院聯手那一部,其目的都是為了給龍寰能尋找到被遺落於民間的那顆明珠,然後將其帶回朝廷,以供讓其能在朝堂之上大放異彩。


  畢竟不管是文舉,還是武舉,整個過程都需要耗時很久,從最初的童試,再到院試,這就得耗費將近大半年的光景,而後再經由位於各個鄉鎮的尚書院分支機構來將前來參加童試的考生們進行層層篩選,最終再向各個州郡上報參與院試的考試名單。


  在童試的背靠階段,考生們並沒有被明確的細分,即參與文考的考生與參與武考的考生,是被同意記名的,而被尚書院記錄在冊的考生,便能參與到第二輪的院試之中,而被尚書院記名的考生,其個人在坊間的名頭,便被稱為童生,不過絕大多數的考生,到頭發都已花白了,仍是一介童生,這難免會讓人為之唏噓不已。


  通過了童試,那麽接下來這些童生們所要做的,便是被尚書院進行逐一細分,不過在此之前,所有參與院試的考生名單,均會被建立於各個州郡之中的尚書院將其名單上報於刑部,然後由刑部對所上報的人員名單進行篩查,但凡有作奸犯科之輩,亦或者是他國之奸細可能的,皆會被刑部的人將其名字從名單中劃出,直至確保所參考的考生皆是有著清一色的清白身世之後,這才會將其修改後的名單是重新地原路遞回當地,而這一係列的過程,少則三個月,多則大半年。


  而在這段時間內,各州郡的尚書院便會與當地的府尹聯手,是將所有的背靠考生進行甄別分類,參加文舉的考生,會被送進當地的各家書院中進行進修,而那些參加武舉的考生,則會直接被送進當地的城防守備軍中進行曆練,直至院試開始,方才會被尚書院將這些考生統一召回。


  而院試並非童試那般的簡單了。


  所有前來參加院試的考生,整個過程會被尚書院拆分成兩天去完成,第一天會安排歲試,歲試是每個童生都必須要去參與的考試,通過了歲試之後,方才有資格去參加第二天的科試。


  當然了,這歲試與科試之間,也得好幾周的等待時間。


  通過了歲試,這些考生們才能將其童生的名號是撤了去,進而換上了秀才的名號。


  至此,便有了坊間所說的文武雙秀才的說法。


  而科試是淩駕於歲試之上的另一門考試,它是將全部通過了歲試考核的秀才們進行統一編製,隨後再對其進行二次篩查,成績優者方可參加下一級考選舉人的鄉試之中,而那些成績劣者,則要因其受到相對應的處罰和教訓,情節嚴重者甚至會被尚書院聯合當地府尹是取消考生的秀才之名。


  要知道,一旦通過了科試,那就說明該考生是已經脫離了平民階層了,不管怎樣講,這名考生已經算是被龍寰朝廷所認可的一名仕子了。


  院試一過,那麽接下來便是更為殘酷的鄉試了。


  鄉試,又被稱之為郡試,是由各個州郡直接推舉的一種考試,而那些有心想要在仕途上更進一步的考生們,則需要將自己最為完整的身份信息是上報與當地的城鄉,經由城鄉統一歸整之後,將其參考名單上報至州郡,再經由州郡將其上報而來的名單進行嚴格把控,經過層層篩查,最終與尚書院聯名確定下參加鄉試的人員。


  鄉試,相當於是將原本從院試中層層篩選而出的秀才們是再一次的進行選拔,留其精華去其糟粕。


  要知道,通過了院試,並不代表著那些秀才們就可以入朝為官,其實現實卻是恰恰相反,通過了院試的秀才們,也僅僅隻是被當地的官府冠以了一種名譽罷了,這種名譽充其量隻是能讓人聽著舒服一些而已,卻絲毫不能改變其真正的身份,而真正想要改變自己的身份,就需要通過鄉試的選拔。


  因為隻有考過了鄉試,這些秀才們才具備了做官的資格,可以說鄉試當真是龍寰所舉辦的國文科舉中最為重要的一環,也是最為艱巨的一環。


  考得過,一步登天,考不過,回家種田。


  就是這般粗淺的道理。


  而最終考過了各個州郡所舉辦的鄉試的考生們,才有資格參與到接下來的會試當中,至於在鄉試中拔了頭籌了那名幸運兒,而會被稱為解元。


  是龍,還是蟲?


  是鳳,還是雞?


  去看看會試的結果便能知曉。


  會試的備考點已不再個州之地了,因為會試的備考點,已經來到了永安。


  於皇城之下,於尚書院之中,聯合戶部、吏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六部之手,進行公平、公開、公正的聯合大考。


  而會試的考試內容也是十分的複雜。


  對於參加文舉的考生來講,他們所要備考的類別,不僅包含了文學、詩詞、還有內政、自我認知與時局把控等諸多類別,而尚書院與六部也會根據不同考生的偏向與天份,而最終決定該名考生的未來職務。


  對於參加武舉的考生來講,他們所要備考的類別,不僅包含了拳腳功夫、刀槍棍棒、還有兵法戰術和時機把控等這些用於行軍打仗的知識,而如果隻是單純地拳腳利索,相信尚書院和兵部也不會選擇錄用此人,畢竟尚書院之所以會大力推行武舉,其目的並不是單純的為朝廷招錄一名大手,因為誰都明白,朝廷需要的,乃是像蓉天宇那樣的將帥之才,而不是像趙大虎那樣的莽夫。


  可以說,無論其最終的排名如何,這群能夠參與會試的學子們,皆會迎來他們的官場生涯,最不濟的,也都會被六部的人給安排到各個鄉鎮中去,畢竟這每年都有靠老還鄉的老官,而這巨大的崗位空缺,也得有人去借著幹才行啊。


  至於會試中的前十名,則會被尚書院與六部聯名上奏,去為這些有真正大才的學子們爭取參與殿試的機會。


  而殿試,則是整個國文科舉的最後一考,至此,無論文舉還是武舉,皆不再細分彼此,雙方皆隻考一類。


  一道是時務策,該試題由尚書院直接擬出,由皇帝臨時圈定。


  一道是軍國策,該試題由內閣直接擬出,由皇帝臨時圈定。


  一道是民生策,該試題由禮部與戶部聯名擬出,由皇帝臨時圈定。


  一道是應災策,該試題由戶部與吏部聯名擬出,由皇帝臨時圈定。


  一道是將兵策,該試題由吏部與兵部聯名擬出,由皇帝臨時圈定。


  最後一道是法刑策,該試題由刑部與吏部聯名擬出,由皇帝臨時圈定。


  六道聯考之後,排名前三者,皆直接被皇帝上邀進殿,接受封賞。


  而這最終的殿試一律不黜落,隻排定名次。


  狀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為一甲,算是進士及第。


  第二甲若幹人,算是進士出身。


  第三甲又若幹名,算是同進士出身。


  一甲的三名進士一般授予朝廷重要之職,而其餘的進士往往還要進行一次朝考,然後結合殿試名次,分別授予官職。


  按理說,能被朝廷選成榜眼的人,定是有著大才之人,可是當陸鋒看著眼前的這名他連名字都叫不上來的文官,看著這位水貨榜眼,他的心當真是沉到了穀底了。


  徇私舞弊

  這是此時飄在陸鋒腦子裏的唯一詞匯。


  尚書院


  還有六部

  當真是朽到根兒去了。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