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3 華工
在之前的作戰中,澳新軍團的傷亡最慘重,佔比達到差不多百分之六十,僅僅在澳新軍團海灣,就有一萬五千名澳新軍團官兵血灑疆場。
達達尼爾海峽戰役結束后,輕傷員都已經被轉移到條件更好的塞普勒斯休養,重傷員已經被送回家鄉,很多重傷員選擇前往南部非洲,他們未必是移民,或許只是想看一看,增加一些對南部非洲的了解。
羅克相信,只要他們到了南部非洲,或許就會改變主意,世界大戰爆發后,主動移民南部非洲的人越來越多,南部非洲幾乎所有州的農場價格都出現了明顯上漲,以前無人問津的納塔爾也成為香餑餑,世界大戰爆發后剛剛佔領的坦葛尼喀最受歡迎,不過新移民沒有在坦葛尼喀購買農場的資格,戰爭還沒有結束,坦葛尼喀境內的農場就已經被瓜分一空,尼亞薩蘭公司和南非公司再次成為大贏家,兩家公司擁有的土地超過一千萬公頃。
在已經改名為「聖喬治」的達累斯薩拉姆,幾乎每天都有移民船抵達,新移民要在桑給巴爾島隔離14天,然後才被允許上岸,進入1914年,南部非洲對於衛生要求的標準越來越高,傳染病的風險不斷下降,去年雨季剛果共和國和剛果王國都爆發了鼠疫,距離剛果王國和剛果共和國最近的尼亞薩蘭和羅德西亞沒有受到影響,這要歸功於衛生部的嚴格要求。
聯邦政府成立之初,衛生部就已經成立,甚至比國防部成立的時間更早,在各級政府的強力宣傳下,不喝生水、勤洗手、勤洗澡、勤換衣服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邋遢鬼沒人喜歡,連對象都找不到,歐洲男人常見的大鬍子,在南部非洲也越來越少,面白無須逐漸成為南部非洲的審美標準。
這裡的「白」,不是白人那種近似於病態的白,其實最初並沒有「黃種人」這個概念,清代以前的西方著作,提到華人的時候都是用「白」來形容,到清代以後,「黃」才逐漸成為華人的膚色。
主要還是經濟原因,如果清國的經濟依然和以前的歷朝歷代一樣,動不動就佔據全世界經濟規模的一半以上,那麼就算華人是黃人,「黃」也是世界主流審美標準。
南部非洲不搞「榮譽白人」那一套,憑什麼跟白人相關就是榮譽了,南部非洲別說民族,連人種區分都沒有,「阿非利卡人」是所有南部非洲人的自稱。
當然了,這裡面肯定不包括非洲人。
時間進入八月份,塞普勒斯島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們是來自遠東的華裔勞工。
華裔勞工是世界大戰期間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從事的工作很複雜,不管是工業生產,還是後勤保障,都有華裔勞工的身影,一部分華裔勞工甚至深度參與過戰爭,不過因為華裔群體在世界範圍不受重視,所以沒有人關注華裔勞工的貢獻。
其實去年英法聯軍最危急的時候,就有徵調華裔勞工參戰的聲音頻頻傳出,南部非洲遠征軍中的華人,已經用戰績證明了他們和白人相比絲毫不差,甚至更加出色,所以連帶著華人在歐洲的整體地位都在慢慢提高,最起碼在法國,沒有人敢使用「黃皮豬」這樣的貶義稱呼,倒是很多法國人對非洲士兵學猴子叫,給非洲士兵扔香蕉,雇傭非洲人摘棉花。
說到歧視,歐洲人真的是種族天賦,簡直花樣百出。
來到塞普勒斯島的華裔勞工沒有受到歧視,雖然他們中的很多人還留著辮子,但是沒人敢歧視他們,他們和來自其他地區的印度、波斯、非洲勞工不同,從事強度低,但是技術含量稍高的工作,掙的錢當然也更多。
「徵調華裔勞工組成部隊參戰,這,這不好吧——」伊恩·漢密爾頓第一次質疑羅克的決定,這些華裔勞工是以工人身份來到歐洲,不是合適的兵源,不符合英法聯軍的要求。
「為什麼不好?他們都是18到25歲之間的青年,來到歐洲之前在遠東至少經過了半年的身體調養,稍加訓練就是合格的軍人,地中海遠征軍中的華裔士兵表現有多出色有目共睹,他們不缺乏戰鬥熱情,具備高超的作戰技巧,給他們一支步槍,他們至少比義大利人做得更好,要知道將會有35萬勞工陸續來到歐洲,他們都是符合要求的適齡兵源,我們完全可以抽調幾萬人,或者是十萬人組成部隊參戰,這會讓他們更有價值。」羅克居心不良,35萬青壯年,背後代表的人口超過百萬,如果這些勞工戰後不是返回遠東,而是移民南部非洲,南部非洲的華人實力會進一步增強。
這幾年南部非洲一直在積極移民,遠東是最重要的移民來源,南部非洲一直重點在華人中對南部非洲進行宣傳,了解南部非洲的華人越來越多,羅克相信只要南部非洲表現出誠意,35萬華裔勞工不說全部移民南部非洲,弄走一半還是有把握的。
另一個時空,大約有14萬華裔勞工來到法國,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戰後返回遠東,也有很多人留在法國定居,據說當時的跨國婚姻高達5000多對。
這個時空來到法國的華裔勞工人數更多,不僅僅是華裔勞工,英法聯軍充分利用每一份力量,英國的海外自治領已經全部向法國派出了作戰部隊,法屬東印度派到法國的勞工高達66萬,印度派到歐洲的軍隊和勞工加起來有200萬。
「他們的身體條件符合要求,但是我們和他們的政府簽訂的有合同,不能把他們用於前線作戰。」伊恩·漢密爾頓還是有顧慮。
這個套路聽上去有點熟,很多在南部非洲工作的非洲人也都是這種情況。
「合同不重要,如果有工人願意參軍,那肯定是他們主動放棄合同,這和協議沒關係。」羅克不在乎合同,勞工的薪水是通過政府結算,發到勞工手中肯定也會層層盤剝。
和勞工相比,士兵的薪水更高,會直接發到個人手中,不會經過層層抽水,而且還有更好的福利,這都是勞工無法拒絕的誘惑。
現在看起來合同還有點約束力,不過隨著戰爭的進行,合同的約束力在逐漸減少。
以法屬東印度的勞工為例,最初法國政府承諾的也是不抽調勞工參軍。
結果東印度工人來到法國之後,在工廠里每天要工作11個小時,每個月只能休息一天,繁重的工作讓工人疲憊不堪,為了擺脫工廠的環境,很多東印度工人自願參軍,有大約百分之三的東印度人在戰爭期間犧牲。
伊恩·漢密爾頓的反對無法改變羅克的決定,從踏上塞普勒斯的第一天起,這些勞工的命運就被改變。
勞工們也確實是對塞普勒斯的一切感到新鮮。
雖然世界大戰期間整個歐洲的物價都在飛漲,但是在塞普勒斯,物資還是相對豐富的,勞工的飲食標準還不錯,土豆管夠是基礎,勞工每一餐中還包括麵包、水果和肉,這些肉並不一定是牛肉,也可能是雞肉、豬肉或者其他肉,不管什麼肉,對於勞工來說都不可思議。
東方的華人正處於前所未有的艱難時刻,推翻清政府並沒有讓他們的生活好起來,反而因為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平民別說肉,連飯都吃不飽,去年遠東發生了嚴重的飢荒,內陸地區有數十萬人死於飢餓和疾病,易子而食不是文學誇張,而是正在發生的慘劇,悲慘程度難以用筆墨描述。
華裔勞工來到塞普勒斯的第一個晚上,晚飯的主食是不限量的牛肉燉土豆,餐后水果是一個蘋果和兩個香蕉,如果有人願意剃掉辮子,那麼就能得到一身新衣服作為獎勵,衣服的質地不算好,最普通的牛仔布或者帆布,但是做工還算不錯,而且牢固耐穿,在南部非洲很受歡迎。
至於悶不悶?
抱歉,這是有選擇的情況下才有資格考慮的問題。
第一批抵達塞普勒斯的六千名工人中,有近四千人當天晚上就選擇剪掉辮子,剩餘的工人在隨後的幾天內也做出同樣選擇,他們被安排在港口和尼科尼亞當建築工人,為遠征軍傷兵修建醫院和營房,遠征軍對於房屋的要求標準之高,同樣讓華裔工人們吃驚。
很多華裔工人在家鄉,連一棟真正屬於自己的房屋都沒有,即便有,也是用土坯砌牆,茅草蓋頂做成的茅草房,羅克將地中海遠征軍司令部放在塞普勒斯之後,尼科尼亞舊城區全部被推平,新建的住宅是南部非洲前幾年最流行的木板房,這些房屋的主體結構都是使用木材,防火是一個大問題,所以在南部非洲,越來越多的木板房換成磚石結構的永固建築,但是在塞普勒斯,結構簡單造型別緻顏色鮮艷的各種木板房就成為最佳選擇。
別管這些木板搭建的房子能用多少年,先把地方佔下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