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小早川兵圍礪石峴,各路軍應援
小早川兵圍礪石峴,各路軍應援阻擊戰
數日之後給明軍將士請功消息傳出,竟是先登城者各有其人,而首功卻歸於北軍楊元。明朝多以斬獲首級數目論軍功封賞,平壤之戰前李如鬆為防止搶割首級而貽誤戰機特令爭割首級者斬,但命令貫徹不嚴,南軍在前北軍在後,導致戰後南人先登力戰,北人多得首級之事發生。而首登之功又歸於北軍,與此前對南軍的承諾截然相反,南軍戚金、吳惟忠、駱尚誌等將領指責李如鬆偏袒北軍,謊報戰功。南軍兵卒多有怨氣,與北軍時而有所爭吵。
宋應昌因此向李如鬆問道“明明為南兵率先登城奪旗,祖承訓豈會不知?各處城門乃至牡丹峰血戰皆是南兵衝鋒在前,拚死力戰,戰功為何全報北兵之功?”李如鬆解釋道“經略容秉,據末將所知先破城者應為楊元所部炮擊洞開七星門,至於南兵先行登城確有其事,但先進城者實為北軍,個中詳情眾說紛紜,各執一詞,末將隻得記各有登城之功,而將首功歸於楊元。且大明以首級記功,如今首級多為北軍所得,末將隻得如此,請經略明察。”
宋應昌令道“戰前你曾立下嚴令,爭割首級者斬,但軍令不得執行,卻導致這種局麵,你身為提督顏麵盡失又被夾於其中左右不得,此事南兵多受冤屈,為安定軍心應細查此事,重新定功。”李如鬆勸道“經略,末將當心這全軍中北軍眾多,若重新定功恐反而引起北軍怨氣,北軍各級將官多屬將門世家,易牽動邊疆大員,是否可暫緩行事?”
宋應昌見李如鬆談起北軍影響便答道“南軍兵力亦不在少數,且南兵深知倭寇戰法習性,此戰不可或缺。南北兩軍深為皇上所倚重,卻也曾由南軍訓練北軍,朝中大員也多對南兵信賴有加,此事我自有主張,你繼續休整練兵等待軍令。”李如鬆領命。
朝鮮王李昖大擺慶功宴犒賞明軍,柳成龍出席恭賀,李如鬆請柳成龍向其跪拜北向敬酒,柳成龍驚愕,李德馨指責道“這是什麽禮數,北向敬酒是臣子敬奉君主之禮,提督究竟何意?!”
副將張世爵起身說道“大明為朝鮮上國,我明軍千裏迢迢為你們驅逐倭寇,哪裏比不得你們的君主!”李德馨回辯道“上國之使無論如何功勳恩厚,也不可與君主相提並論,隻能居於東位,諸位此等要求是藐視朝鮮王室及朝廷!”
祖承訓嘲諷道“究竟是誰救了即將滅亡的王室和朝廷?若我大明不發援兵,這遭受藐視的王室和朝廷還能存在麽?”李如鬆麵露喜色,霸氣外露問柳成龍是否可以敬酒?柳成龍說道“對於感謝幫助朝鮮擊退倭寇的人,我願將性命都交付出去,北向敬酒自然不成問題。”
說罷柳成龍便寬衣解帶,以白衣示人對李如鬆說道“在下不能違背君主與臣下之禮,難以用朝鮮之臣身份北向敬酒,隻好以朝鮮百姓身份感謝上國恩德。”柳成龍準備跪拜敬酒,李如鬆見此將陷自己於不義,忙扶起柳成龍笑道“本將玩笑而已,都體察使忠貞事主,令我感佩。請快起身入座。”
柳成龍起身念到“提兵星夜到江幹,為說三韓國未安。明主日懸旌節報,微臣夜釋酒杯歡。春來殺氣心猶壯,此去妖氛骨已寒。談笑敢言非勝算,夢中常憶跨征鞍。”李如鬆頗感吃驚,因柳成龍所念正是李如鬆贈送給其題扇之詩。柳成龍說道“詩中所言提督在夢中也時刻做好出征準備,連日來怎麽忘了初次決心而隻顧宴飲。”
李如鬆解釋道“本將並未忘記,隻是被軍糧所擾,大明數萬將士所需軍糧眾多,後方糧車尚未抵運,算上新得平壤軍糧到尚可應對,不知漢陽軍力如何?若不能一舉拿下必成相持,到時軍糧問題更加迫在眉睫。聽聞朝鮮已無糧可征,都體察使你可有辦法?”柳成龍承諾必將堵上性命完成糧食籌備。
但朝鮮當地已難再征收足夠明朝大軍所用的糧食,柳成龍至分朝與光海君及鄭琢商議向各地書院及王親國戚征收儲備糧供應。光海君也認為書院、宗親正是最受恩惠之處,此次國難之際也正是宗親報恩之時。另外柳成龍建議給全國願意貢獻糧食之人給予空名帖,即給立功之人或貢獻財物之人賦予官職的任命狀。光海君認為此為賣官鬻爵,不予同意。柳成龍苦勸道“所得官職不過是最低階毫無實權之職,對於為國作出貢獻之人必須給於相應的補償。”光海君思考再三隻得先行上奏。
朝鮮王李昖得到奏報後,金貴人擔憂宗親已為王室用度盡心竭力,再征收糧食會失去宗親而詢問李昖如何答複?見李昖準備準許分朝所請不知是何原因?李昖說道“就讓世子去向宗親征收糧食好了,宗親反對無果之下必對世子離心,也將上奏改由大朝供奉靈位。另外三都即將收複,寡人也可以作還都準備,再借著還都籌備及宗親上訴為由廢止分朝,兩朝統一。再由寡人統領國事。”金貴人便不再多言。
果然征糧一事引起宗親強烈反對,光海君強壓宗親交糧之後宗親紛紛上疏,李昖趁機向分朝發布王令於定州合並兩朝。光海君對此極為不滿“我到現在為止都是代替主上統領義軍和官軍與倭寇戰鬥,並收獲民心。主上無法做到的事情是由我這個世子所領導的分朝完成的,民心在分朝而不在大朝,又怎會去追隨主上呢。”
鄭琢勸道“邸下,請冷靜,邸下與分朝隻是做了該做之事而已。邸下是為了克服國難而統領分朝,並非是為了與主上爭奪民心,莫非您害怕了麽?害怕主上廢止分朝後再廢掉您世子之位。”光海君恍然大悟,忙稱方才言辭激動胡言亂語,鄭琢說道“民心已心向邸下,邸下就莫再貪心,請服從王命。假以時日,機會自來。”
光海君笑道“我既非嫡子也非長子,更從未得到過主上喜愛,因此更難受到大明誥命冊封,機會怎會到我手中。”光海君沮喪之情已盡在麵容。之後朝鮮王李昖率大朝一行至定州與分朝合並並升柳成龍為三道都體察使。
明軍為籌備收複漢陽,元月二十六日李如鬆令查大受、祖承訓二人領兵三千,以朝鮮防禦使高彥伯為向導向漢陽方向偵查。而日軍也派出由加藤光泰、前野長康所率領的一百五十餘人的探查隊,兩軍遭遇立刻投入戰鬥,明軍騎兵當機立斷向日軍發起衝鋒,明軍於馬上手持三眼銃與日軍對射,雙方互有死傷,但兩軍間隔過近,明軍鐵騎輕而易舉便能衝入日軍陣中,加藤光泰重整陣勢發起反擊,明將祖承訓也率部一馬當先與日軍混戰,日軍死傷過百,加藤光泰逃回漢陽。
查大受命部隊稍事休整,與祖承訓商議道“偶遇倭寇偵查隊,可見倭寇也在部署防禦,他們已經在開始準備,想來駐紮在漢陽的倭寇應當為數不少。”祖承訓說道“依我之見還是應繼續向漢陽偵查,查明倭寇在漢陽究竟駐有多少兵力才好回去向軍門稟報,如遇敵大隊來襲,我軍立刻撤回便是。”於是明軍繼續向漢陽方向前進。
漢陽日軍得到回報,小早川隆景立刻獻計“明軍先鋒探查隊已至漢陽附近,應當抓住戰機,集中兵力迅速殲滅這股明軍,而後於要道設伏,必能大勝。先遣明軍不過三千,由我出陣,集中兩萬不僅定能立刻將其殲滅。也可隨後設伏重創明軍主力!”
黑田官兵衛對此表示讚同“李如鬆見探查隊遲遲不歸,定會再遣部隊探查,若見兩次未歸定心生焦慮,利於我軍用計。”
對此小早川隆景再道“官兵衛所言極是,若明軍心生顧及不敢貿進必堅守不出,我們便可以避實就虛,擾亂其部署,主導權盡在我手。若明軍盛怒必大出精銳中我埋伏,主力大損,我軍此後便能盡占優勢。明軍自大勝小西行長後所到之處勢如破竹,正是驕狂之時,對我們應不屑一顧,若見幾路探查隊遲遲未歸,我想應會立刻領精銳攻過來吧,果真如此,正合我意。”宇喜多秀家大喜。
日軍兩萬湧出漢陽,並在弘濟院設立前哨基地。明將查大受探到日軍大批部隊出城,深感不安,撤走不及便先退至漢陽以北礪石峴至碧蹄館之間,以火炮戰車環築防禦工事,全力備戰。
小早川隆景編有四陣,先陣由立花宗茂、高橋統增統率三千人,二陣為小早川隆景親領八千人,三陣為小早川秀包、毛利元康、築紫廣門領五千人,四陣為吉川廣家四千人。
二十七日醜時,立花家家老率物見隊在王京以北的礪石峴發現有明軍大隊人馬的蹤跡立馬火速回報本隊,立花部先行,其餘各部相繼向礪石峴進發。立花宗茂率軍趕至後由於大霧彌漫,立花軍開始就食早飯並排兵布陣,於辰時向明軍發起進攻。查大受令炮火齊發,以散彈封鎖前線,火炮射程遠在日軍火繩槍之上,日軍陣腳未立便遭火炮射擊,隊形散亂,祖承訓趁機引騎兵從兩翼殺出,擊潰日軍前部。查大受下令停止追擊,加固防守並派人向李如鬆飛馬報信。
李如鬆見查大受、祖承訓遲遲未歸,暗叫不妙。便立刻與五弟李如梅領一眾家將率一千精騎出發,令部將楊元領一千精騎隨後跟進,再令二弟李如柏率遼東主力居後跟進。時查大受、祖承訓在碧蹄館苦苦支撐,陣地數次險被突破,眼見彈藥將空,士卒陣亡數百,傷者亦多,正當陣地即將崩潰之時李如鬆於巳時率一千精騎趕至衝擊敵陣,日軍陣線動搖。
時小早川所領第二陣主力尚未趕到,隻有小早川隆景及其旗本率先趕至。立花宗茂急忙相迎,小早川隆景聽聞李如鬆僅率一千餘人趕至,大喜過望“援軍隻有一千?明軍主將李如鬆竟然如此輕率,天助我也。斬殺一名李如鬆遠勝過斬殺十幾名明軍將領,更勝過斬殺過萬士兵。明軍失去主將必將短期內全軍崩潰,到時便是反擊之時。立花家三千兵足以匹敵他家一萬,立花宗茂,你有西國無雙之名,對麵也是大明的無雙名將,你可有勇氣拿下李如鬆的首級!”立花宗茂欣然願往,小早川隆景立刻親自督戰令全軍合圍,嚴令家臣立花宗茂全軍出陣,務必斬殺李如鬆。立花宗茂領命。
日軍開始對明軍展開合圍,立花宗茂令十時連久率五百兵力正麵楔入敵軍再行撤退,引誘李如鬆入圍,立花宗茂率主力繞至明軍右翼襲擊,但十時連久準備撤出之時,負責接應的小野成幸隊卻被明軍火炮所阻擋,曆經苦戰突入會合與立花宗茂交替打擊李如鬆部。
小野成幸是小早川部下有名的金盔勇將,縱馬呼嘯而出直奔李如鬆而去,李如鬆親隨李有升急忙護衛掩護李如鬆,李有升引馬反衝於小野成幸大戰,未及兩個回合便被日軍用撓鉤拉墜下馬,砍為數段。李如鬆五弟李如梅見李有升戰死,於遠處張弓搭箭一箭便射殺了小野成幸。日將安東常久見小野成幸被殺,怒氣衝天催動戰馬橫衝直撞,砍殺明軍多人,李如梅再次百步穿楊一箭射中咽喉,安東常久墜馬斃命。
日軍另一猛將小川成重殺到與遊擊將軍李有異廝殺,連戰七八回合之後被李有異斬殺,但李有異也不慎被撓鉤拉墜下馬,被十數支長槍刺穿。李如鬆也大怒不已拍馬引軍再衝敵陣,日將小野一郎前來阻攔被一刀斬下,日將十時連久趕上與李如鬆激戰一時不分勝負,卻被李如梅一箭射中左胸,墜落下馬。血戰之後李如鬆與查大受、祖承訓會合準備突圍,小早川隆景見狀下令前軍死戰到底,後續部隊加速前進。
祖承訓一馬當先,身先士卒,先後於亂軍之中力戰斬殺日將久野重勝、池邊永晟,查大受槍挑日將安東幸貞,日軍鎧甲多為竹製鎧甲,相比明軍鐵鎧防護程度較低,混戰之中日軍鐵炮不好發揮,且為數不多尚難以集中火力,加之戰場地域偏狹,日軍大部難以立刻鋪開,隻成批次進軍。而明軍人高馬大,衝力十足兼持三眼銃、拐子銃、馬上佛郎機、神機箭等火器,戰力極強,明軍將士以寡敵眾,浴血奮戰。
與此同時經略宋應昌聽聞李如鬆可能陷入埋伏,宋應昌受驚“李如鬆兵力不足,孤軍被圍定是倭寇所設陷阱。敵有備而來,若倭寇知李如鬆近在眼前必將不顧一切取他性命。”讚劃袁黃答道“經略所言極是,若是提督被擒殺如此對我軍今後作戰將極為不利。”宋應昌問道“李如鬆所帶何部?出發前有何軍令?”讚畫劉黃裳答道“總兵官所帶除遼東軍外另令楊元、李如柏各領軍隨後跟進,李氏親兵已全部出動。”
宋應昌令道“事態緊急刻不容緩,倭寇若知曉李如鬆在,必會各軍盡出,除我軍增援外還需各地朝鮮軍進行阻擊才是。另外我軍增援必須大張旗鼓,迷惑倭寇以為我軍已全軍出動,敵不敢輕易決戰必會撤走,如此可救李如鬆一命。”後宋應昌急不可耐號令明軍、朝鮮軍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救援李如鬆所部,傳令兵四出傳信,明軍楊元、李如柏所部開始馳援。
柳成龍聽聞李如鬆被圍,接到宋應昌命令後立即令都元帥金命元、李鎰領兵三千前往京畿道救援,金命元說道“李如鬆被陷入倭軍重圍凶多吉少,敵必大軍盡出,我軍難有勝算。”柳成龍勸道“我國即將麵臨滅亡之時,明軍千裏來救,如今明軍深陷重圍,我們豈有不救之理,能否救出李如鬆不在我們而在明軍自己,但我們朝鮮必須全力以赴,隻需能有效阻擊倭寇援軍,拖延即可。”金命元領命。
柳成龍並傳信附近朝鮮官軍、義軍抽調兵力向京畿挺近。朝鮮將權栗接到命令後對部下感歎“想不到明軍也有如此窘迫的時候,我聽聞明軍來後氣焰囂張目中無人,但畢竟上國天兵,還有都體察使的請求,還是應出擊救援。另外聽聞倭寇不斷增兵,看來是決心要斬殺李如鬆首級。相比明軍還是倭寇更加令人生恨,我權栗絕不會讓倭寇得逞!”於是權栗也領兵三千前往助陣。
京畿道義軍首領李延馥探查道漢陽陸續有日軍開出,疑惑不解,猜想定有大規模軍事行動,打算出擊襲擾。下屬猜測“聽聞明軍收複平壤後,倭寇損失慘重,北方各道倭寇都在潰退,紛紛向王京集中。此次陸續出動是否為防止明軍來襲?”李延馥認為有理“或許不止是為防止來襲,已經交戰也有可能,若是如此我們義軍也不能在此觀望,也得助陣殺敵立功才是!”
正說間便收到柳成龍傳信,李延馥看罷當即下令義軍全部出動阻擊倭寇救援李如鬆。部下規勸不可力敵,李延馥將其一把推開,厲聲教導“倭寇之後還將出動更多兵力,明軍來救援朝鮮,朝鮮無以為報,隻有協助明軍舍身殺敵而已,驅逐倭寇也是義軍所願。若明軍因我等坐視不理而敗亡,我等妄稱忠義,愧對天下。此戰必須不惜性命,阻擊到底!”於是李延馥率領義軍出擊。
日軍宇喜多秀家率軍支援,命黑田長政領兵五千作前陣,石田三成、增田長盛、大穀吉繼領五千人作二陣,加藤光泰、前野長康領三千人作三陣,宇喜多秀家自領八千人為四陣居後。日軍援軍離開漢陽便遭京畿義軍阻擊,石田三成得知有數支部隊再向京畿進發後上報宇喜多秀家,秀家立刻令第三陣及抽調第四陣一半兵力前往阻擊。
漢陽日軍援兵遭到李延馥所領義軍阻攔,黑田長政驚訝義軍竟會正麵出擊,隨即便令所部迎戰,後石田三成所領第二陣也跟進上前,義軍死戰不退直至近乎全軍覆沒,李延馥被部下救走撤離戰場。加藤光泰、前野長康見朝鮮軍分三路襲來,立即布陣攔擊,金命元所部難以輕進,李鎰率軍從側翼發起衝鋒,與日軍混戰被擊退,權栗則與日軍第四陣僵持不下,朝鮮軍戰力相比日軍正麵處於劣勢,接戰數刻後朝鮮後撤,日軍準備調頭繼續支援前部時又遭朝鮮襲擊,隻得繼續攻擊金命元、權栗所部。而明軍此時仍在血戰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