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長安軼事
製作沙盤的物料工具早就準備好了。
宮裏的這兩具沙盤張軍準備用石膏來做,而且宮內各種造作工匠也多,他隻要指揮就行了,速度反而比他自己搞要快的多。
說幹就幹,張軍在兩外側殿中轉了幾圈估算了一下,就開始安排起來,李適有些興奮的跟在邊上聽著,頗有些迫不及待。
殿後的空地早已經搭起來幾處棚子,裏麵堆著物料,也是工匠們做粗工的地方,燒著炭爐,到是不用耽心寒冷。
圖紙是早就已經準備好的,隻需要根據兩處側殿的條件略加增減就可以了,工匠們自己按照圖紙就可以工作,張軍要做的是後麵的塑形。
必竟這個實在是無人可替,隻有他才能完成。
安排好各人的事務,工匠們哢哢嘩嘩的忙碌起來,張軍和李適回到殿內說話。
現在李適也用桌椅辦公了,不再光著腳席地跪坐,宮內主要幾大殿都做了改造,原來的榻榻米都改成了厚木地板,下麵藏著暖道。
“陛下今日無事?”
“無妨,可以耽擱一時半刻。”李適表示沒什麽問題,可以歇一會兒。
做為大唐的皇帝,他每天的工作量是相當大的,而且繁雜,說說話也就當做是休息了。
好在經過張軍一年的努力,大唐現在可謂是一片安寧,海晏河清,不再有這裏鬧兵那裏謀反的事情發生。
現在李適每天隻是正常的處理政務,關心一下農時,已經輕鬆的太多了,從心裏往外的輕鬆。
今天張軍初到,君臣兩個也沒說什麽嚴肅話題,天南海北的隨意聊,從炒菜說到釀酒,輕鬆愉快。
坐了半個時辰左右,李適就起身去工作了。
工匠們在忙,張軍看了一圈沒發現什麽問題,就回到殿中一個人坐在那想事情,做些筆記。
現在張軍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暫時沒有人能幫得上他,很多事情就要親曆親為,所以必須得抓緊任何一點時間。
而且很多事情都需要反複梳理,要找到與這個時代能切合的點,要製定完善的脈路,還要斟酌輕重緩急。
這也是他為什麽一麵努力的去除藩鎮收編地方軍隊,一邊自己卻當著大唐當下最大軍閥節鎮的原因。
他需要這麽一個自治專權的空間,這樣可以讓他節省很多繁瑣,節省時間,可以沒什麽顧忌的推行自己的想法。
世界上有很多事做起來並不難,難的是怎麽開頭,是創造先例。
隻要能做起來,能讓其他人尤其是皇帝看到好處,看到有利的東西,那麽自然就會被承認被推廣,執行力不需要懷疑。
中午就在宮中混了一口禦飯……明代以前的禦宴其實就是那麽回事兒,吃的還不一定有大臣富商家裏好,就是名聲特別好聽。
清代要誇張了許多,有專門的廚房和菜單,材料,整的比較奢侈起來。
要說奢侈,唐代這會兒宮裏,隻有櫻桃等等少數幾種水果算得上,賞賜都是論顆的。
李適很忙,上午聊了一會兒就沒再看到影兒了,中午張軍自己在大殿裏休息了一下,起來看了看工匠們的活路,又繼續弄自己的。
未時初刻,皇城裏的大員胥吏們陸陸續續打卡下班回家。
其實就是中午吃一頓食堂然後午休睡了一覺,起來收拾收拾就下班了,大唐的官員就是這麽爽。還管酒。
除了宿值官,李適自己還要繼續忙一會兒,到了晚飯點才會休息。
不過下午總的來說也不像上午那麽累,可以躺著,也可以召翰林過來講講故事寫寫詩詞,或者聽聽歌看看舞。
張軍拒絕了李適的留飯,在申初二刻出了宮,在右監門將軍處簽字寫押,離開皇城回到家裏。
今天是媳婦女兒第一天來長安,他要早點回來看看安排一下,陪她們一起饗食。
等他到了長安家中沒一會兒,頭遍淨街鼓就響了起來。
隨著鼓聲,六街徼巡,武候鋪的衛士、彍騎開始上街巡行叫呼,從宮城到皇城到長安城,所有門坊紛紛開始關閉。
長安東西兩市裏做生意的買東西的都開始往外走。
人們要在鼓聲止前回到各自坊中,否則淨街鼓聲一停,各坊大門就要關閉不得進出了,這時候還在坊外的人要挨鞭子。
武候鋪其實就是派出所,每坊設一鋪,大鋪三十人,小鋪五人,另有武官暗探若幹,也就是便衣。
六街徼巡是巡視整個長安的主幹道,武候鋪則是管理每一坊內外,守衛坊門。
大唐施行的是雙令時,夏令白天六十漏,夜晚四十漏,冬令時則反過來,白天短夜晚長,更替在秋分和冬至。
當然,大員重臣親王公主這些人是不受晨鍾暮鼓規定限製的,三品以上可以在坊牆上開府門,自由出入。
其實這個主要是防備皇帝在夜間臨時召見,如果走坊門要耽誤時間怕來不及,後來漸漸就成了一種特權。
張軍家的府門自然也在坊牆上。
三米多厚的夯土牆被拆除重建了三十三米,一高兩矮的三洞五層飛簷畫棟朱門,坊牆上有府門衛樓,有軍將日夜值守巡視。
張軍的纛旗,帥字旗,青龍旗,五色旗一高七矮豎立在門頭上,兩邊整整齊齊的十二對門槍。
府門右側有刑柱木籠,笞凳,代表本府的主人位高權重,有緝拿審罪處置的權力,府門左側有旌節旗杆,紅色五旒旗隨風招展。
門洞右側有應答室,也就是門房,門衛,裏麵十二時辰有人值守,負責應答訪客,接受名刺,通報,開關府門。
從大門進入,穿過五米的門道,出來就是一個小廣場,有點類似甕城,有軍士在這裏值班守衛,訪客在這裏下車下馬接受檢查。
甕城又有門三座,分別通往兵營,外宅和內宅。
張軍的郡王府占了四分之一坊,也就是零點二二平方公裏,接近三百三十畝大小,這麽說沒什麽概念。
大概來說,就是東西從太白北路到延康巷,南北從友誼西路到延康東巷這麽個範圍。
整個王府分兵營,外宅內宅,花園,菜園果園和一片四合舍。
四合舍就是府中雜役奴仆工匠佃戶們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所謂的私戶,他們每天在王府中勞作服務,聚妻生子。
四合舍裏麵的人是不能走正府門的,所以和甕城這邊並不相通,他們走坊裏那邊的門戶。
整個四合舍分三曲,裏麵店鋪工坊什麽的都有,完全就是一個大型社區。曲,是指寬度在三米內的路。
整個郡王府有大門四座,中門四處,便門若幹,除正府門外都在坊內,什麽身份走哪道門都有嚴格的規定。
這座處於坊牆上的正府門,隻有張軍一家三口才有資格走,再就是地位相當的訪客,或者皇帝公主親王這些。
張軍直接來到內宅,在侍婢的服侍下洗澡換了身衣服,這才去尋自家媳婦閨女。
府上的管家依舊是個二十出頭的女人,是大娘子從娘家帶過來的侍婢之一,原來叫綠蕊,現在被大娘子改叫了紫蕊。
自家的兩大管家的名字,都和張軍前後的官服一個顏色,張軍也無力吐槽,反正媳婦高興就行了,隻叫不叫鐵錘或者鋼蛋就行。
大娘子正和紫蕊商對賬目,小清禪抱著花奴在一邊跟著一個侍婢讀經。
小清禪已經五歲了,到了開蒙的年紀,就先由侍婢教著讀經識字,等明年要去童學讀書。
這個年代官貴人家的孩子一般是請教授或者博士到家中來上課,等到了年紀去參加鄉試,鄉試過了才會進入童學。
但張軍不打算這麽做,家裏就這麽一個孩子,太孤單了,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到是可以尋幾個伴讀,但是太殘忍。
張軍打算明年就送小清禪去童學讀書交朋友,也要求鳳翔的子民把六七歲的孩子送入童學讀書。
鳳翔的童學被張軍做了細分,首先分男校女校,然後再分幼班,少班和青班,慢慢向現代式學校轉化,也就是小學初中和高中。
這個需要時間來慢慢推進,不是短時間能夠完成的事情,必竟這個時代十四五歲就結婚生子了,十五六歲就能蔭舉當官。
“郎君。”大娘子看到張軍走進來,起來見禮,等她與張軍見了禮,才輪到小清禪,然後是紫蕊,這是不可逾越的規製。
“耶耶。”小清禪眼睛裏閃著靈動的光澤,大有撲過來讓耶耶抱的衝動,但偏生忍得住,規規矩矩的喚人行禮,讓人見了心生憐愛。
“紫蕊見過相公。”紫蕊最後躬身行禮,也不遮蔽,胸前大片的肌膚一陣波動。
她在長安城內生活,是郡王府的管家,和紅蕊一樣是有正式冊封官身的,穿著舉止和鳳翔那邊大有不同,是長安貴婦風。
所謂長安貴婦風,就是開襠褲,高腰束胸裙,外罩披帛。
披帛也就是寬大的紗衣,透明的,有點現代內衣外穿的那麽個意思,好大一片都露在外麵。
用一句成語來表達的話,就是肉隱肉現。坦胸露背嘛。
好在沒有軟木托承的大油頭和滿臉的雪白勾劃塗抹,應該是受到了大娘子的指點,看著還是挺舒服的。
官貴人家的這種貼身侍婢,內府侍婢,差不多就是默認的主人的侍妾,相當於皇宮裏的奉儀和采女。
這也就是為什麽影視劇裏那些宮女丫環們總是勾心鬥角各種互相傷害的原因。都想上位,但上位的路就那麽一條。
大娘子有很長時間沒回來過長安王府了,這邊的事務都是紫蕊在一手打理,白天大娘子到處視察了一圈,然後就是聽紫蕊的匯報。
通府兩千多口,還有長安城外的幾千畝農莊,再加上各種工坊店鋪,各項收支,事情正經不少。
單就是張軍和大娘子的俸祿就有好幾本賬,現在還要加上小娘子清禪的,人家現在是郡君。
唐代的俸祿組成相當複雜,現金隻是一小部分,主要是田地,工佃戶,糧食,還有各種青菜肉類油酒毛皮布帛等等物資。
有些按月發,有些是按日發,有些是臨時發,還要計稅課補,還要去除人員糜耗,一般人還真不太容易整明白。
這些都是大娘子和府上管家們的日常工作。
“多日不見,紫蕊到是越發的豐潤了。”張軍笑著打趣了紫蕊一句,惹來紫蕊一個幽怨的眼神兒,明晃晃的,一點都不避諱大娘子。
想想也正常,紫蕊和紅蕊這種身份,不可能和家裏的仆役通婚,也不可能外嫁,說句不好聽的是必須老死在張軍府上的。
她們那真的是活著是張軍的人,死了是張軍的鬼,又正是如花般的思春年紀,不對張軍充滿了怨怒那才奇怪了。
張軍就當作沒看著,衝大眼睛裏滿是期望的小清禪招了招手。
小清禪大眼睛一亮,喜笑顏開的扔下花奴衝張軍跑過來,一下子跳到他的身上,響起一串兒笑聲。
抱著閨女,張軍看了看大娘子:“可是還要許久?”
大娘子看了看桌上的賬目:“便把這一本兒先說了吧,其餘明日再看。”
“好,我帶清禪去轉轉,你稍後來尋我們就是。”
張軍抱著小清禪往外走:“紫蕊勞累,一會便一起饗食吧,正好帶了些蒸酒,你也嚐嚐。”
“是。”紫蕊躬身應了一聲,眼睛一直盯在張軍身上,直到爺倆出門去了。
大娘子抬手在紫蕊胸上拍了一巴掌:“好好的發什麽春,快些說了來。”
紫蕊麵色羞紅,伸手抱住大娘的胳膊扭動:“娘子打疼我了。”
張軍沒聽到屋子裏主婢兩人的笑鬧,抱著小清禪順著連廊左拐右拐的來到後麵:“清禪今天學了些什麽?”
小清禪低頭擺弄手指:“要讀兔園策……耶耶,清禪不想讀經。”
“為什麽不想讀?人都要學經的,要識字,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才能不被人哄騙,長大了才能幫耶耶做事。”
“清禪想幫耶耶和娘娘做事……清禪不想讀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