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選》總序
※《今文選》總序
2010年1月,劉斯奮、劉斯翰、陳誌紅、陳豔冰、金岱、徐南鐵、蔣述卓、譚運長等八位廣東學者,聯名在《羊城晚報》和《粵海風》雜誌上發表《嶺南宣言——關於救治當前學風文風的呼籲》。
文如下:
文風腐敗正在侵蝕民族文化的肌體!
拜金主義正在吞噬知識界的靈魂!
學統崩摧,文脈衰頹,已到了幾難振拔的境地!
我等幾名廣東學人,秉承嶺南先賢“學貴自得”“學以致用”的精神,向全國思想界、學術界、文學界的有識之士發出強烈呼籲:
挺身而出,端正學風,改造文風,擔負起中華文化複興的使命!
當前文風積弊之深重,可謂怵目寒心,茲舉數端——
一曰以艱深文飾淺陋。一個可以簡捷明白說出的意思,偏要故意弄得隱晦曲折;並無真知灼見,卻滿篇生搬硬套的外來名詞術語,加上顛三倒四的“語法”,讓讀者頭昏目眩,如墮五裏霧中。這種“下決心不讓人看懂”的文風,其影響之惡劣,為禍之巨烈,可謂亙古以來所僅見。
二曰以抄襲冒充研究。不去下苦功深入鑽研,隻從現成資料或別人的文章中東剪一段,西抄一節,改頭換麵,顛倒次序,拚湊起來,便堂而皇之地稱為科研成果。一旦蒙混過關,名利到手,便竊幸得計,樂此不疲。為學如此,可謂不知人間有“羞恥”二字。
三曰以繁瑣支撐空洞。將一個常識性的論題放大又放大,分割又分割,疊床架屋,堆砌引文,美其名曰:追根溯源,一網打盡。實則不過是借助大量雜碎材料,以遮掩其判斷力的匱乏和思想的空洞。打腫臉充胖子,借以嚇人。
四曰以模式扼殺創造。把國外自然科學論文的若幹規矩,變本加厲、生搬硬套到人文社會科學中來,形成固定格式。其可笑者,如規定論文引用文獻的數量,其中又規定洋文獻土文獻各半,即可見一斑。按照這種模式,隻要將一批現成的結論,加上一堆廢話,像機械製造那樣,填充到模具裏去,就成了學術成果。在這種模式統製下,獨創之見遭到扼殺,論述簡明反受排斥。其荒謬悖理,較之古代科舉八股文有過之而無不及。
五曰以矯情代替真情,以低俗排擠高尚。明明對生活麻木不仁,遠離老百姓痛癢,了無真情實感,卻偏要故作深沉,發大感慨。不以真善美導乎先路,反以假惡醜顛倒眾生。為吸引眼球,不惜肢解文法,滅裂文字。詞語塵下,意識卑鄙。棄起碼之廉恥,視高尚為仇敵,有如汙濁橫流,是可忍,孰不可忍。
以上種種流毒深廣的文風,實在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任其泛濫,無數學人文士寶貴的生命和才智,將在偽學術、劣文學怪圈中被消磨殆盡,成為渾渾噩噩的犧牲品!
更有甚者——
將嚴重損害中華民族的創造力,使中華文化墮入虛妄、空洞、瑣碎、矯飾、卑下的危險境地!
麵對嚴重的危機,改造文風刻不容緩!我們主張——
一、提倡經世致用,反對脫離實際。
二、提倡真知灼見,反對言之無物。
三、提倡真情高尚,反對矯情低俗。
四、提倡簡潔明快,反對晦澀繁瑣。
五、提倡精研獨創,反對蹈襲拚湊。
自古以來,文章分“有用”之文和“無用”之文,我們並不一概反對“無用之文”,但即使“無用之文”,也應該切戒浮靡,作者要有起碼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這樣,文章的風骨和作者的自尊才有所依托。總之,為文必須認真、誠敬,決不可苟且、敷衍。
態度決定一切,為文者態度認真、誠敬,文章就必定說真話、說自己的話。有真思想、真性情,文章便內容充實,令人讀之感發興起,如對良師益友。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為文當然需要文采,講究修辭。但過分的枝蔓,既遮蔽真情的表達,也妨礙讀者的接受。特別在當前,更有必要提倡簡潔明快,我們甚至寧可“裸奔”——素麵朝天,至少真我還在!
當今文風敗壞,根源在於見利忘義。當體製為一種文風提供利益的時候,便會自然而然形成一套可供投機取巧的模式,令大批學人文士身陷其中。
必須徹底打破這種“模式+量化”的評價體製。這一套體製,從根本上混淆了精神創造和物質生產的區別。流弊所及,使文壇混同官場,學術變成“生意”,將泡沫視為繁榮,以數量取代質量。結果為偽學術、劣文學提供“有理合法”的土壤,使腐敗文風得以大行其道。
改造文風,說到底還要從學人文士的人格修養入手。
韓愈在古文運動中提倡“養氣”。我們今天的文風問題,歸根到底就是學人文士們泄了“氣”。
孟子說“養吾浩然之氣”,以達致“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價值,也是中華文明曆千百劫而不斷重生複振的氣脈所係。
一個半世紀以來,中華傳統文化受到西方挑戰,自身發生了重大調整,但是,中華文化的基本氣脈不能斷!知識界的責任與使命、尊嚴和自信不能丟!
噫戲!凡我有誌之士,振作,集結,奮起!
以我們的浩然之氣,
支撐起中華文化的偉大複興!
《嶺南宣言》發表後,曾經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反響。
如果說,《嶺南宣言》是“破”,是對當下文風存在的問題提出批評,並闡明自己的主張。那麽,作為“立”的方麵,我們覺得,還應當通過選文的方式,向全社會推薦優秀的語文範本,以推動良好文風的複歸與發展。
事實上,百年以來,我們的文化先輩在民族危亡之際,提出廢除文言,推行白話,並身體力行,篳路藍縷,披荊斬棘。他們的主張和行動得到社會廣泛熱烈的響應。經過近百年一代又一代人的實踐推行,可以說成果豐碩,佳作如林,異彩紛呈,蔚為大觀,顯示出我中華文明的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這些經曆時間檢驗仍光芒不減、曆久常新的文章,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這些文章所形成的個性突出,風格鮮明,生動活潑,要言不煩,一針見血的優良文風,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繼承和發揚光大。
基於這樣的認識,《今文選》的編纂,就是以近百年來白話文的成果為主要對象,以內容充實,識見超卓,文筆嚴謹,辭情並茂作為入選標準,突出作品的獨立審美價值。目的在於從文章寫作的角度向讀者展示百年以來,白話文運動在除文學創作之外的其他各種文體中,其發展的狀況以及所達到的水平。同時,出於對近代以來中國文體的承傳性和整體存在考慮,在選題中也顧及同時期的文言文作品。
文章入選的範圍從1840年鴉片戰爭前後開始,直到20世紀末的各類文體。共分十個類別:
1.人文——人文學科如哲學、史學、文學領域的評論文字。
2.社會——社會科學如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領域的評論文字。
3.論爭——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的論戰、爭鳴文字。
4.時評——著名報社、報人創作,對時事發表的社論、評論。
5.譯作——譯介外國作品的篇什。
6.藝譚——包括各藝術門類如美術、書法、音樂、電影等的藝術評論和漫談。
7.序跋——包括序言、導言、跋言、卷首語、後記等。
8.品鑒——對收藏的藝術品進行欣賞、品評、記錄、談論的文字。
9.近代政論——1840年至1919年以前政治領域的有關論述,包括宣言、檄文等。
10.文言文——為“現代文言文”,即五四以後的文言文。
至於文學作品(如小說、詩歌、劇本等),白話文運動以來無疑取得豐碩的成果,但是考慮到此前已出版過多種選本,因此不納入本文選之列。
入編的選題按類分為十卷,主編劉斯奮、副主編劉斯翰。各卷編纂由王虹昭、區鉷、劉斯翰、劉衛國、張均、張維、陳永正、陳初越、陳豔冰、陳淑梅、徐南鐵、徐晉如、黃統榮、梁基永、譚運長(按姓氏筆畫排列)諸先生以獨自或聯袂的方式分任。其他參與編選工作的人士,於各卷中分別標明。
《今文選》每卷內容的構成為:(1)前言;(2)入選文章;(3)作者簡介;(4)文章評點。其中文章評點因文體特點、選家個性不同而各施其法,不作統一規範,以彰顯自由活潑之文風。
百年之間所積累的文章數量異常巨大,要做到完整無缺地搜羅、通讀,固然是不可能之事。即使是試圖部分這樣做,也遠遠超出我們的能力。因此,我們從來就沒有將近百年的好文章“一網打盡”的妄想,而充其量隻能努力做到凡是收入本文選的,都必須是好的或比較好的作品。所謂“管窺蠡測”。倘能臻此目標於萬一,於願已足。
當然,由於我們的眼光和水平所限,也由於文章之為物,從來就不存在可以“量化”的什麽標準,再加上白話文本身還處於不斷發展和成熟的過程中,對於什麽是好文章,入選本文選的是否都是或者就是好文章,也肯定會有不同看法。那麽,就姑且以此作為“引玉之磚”,以待更加成熟、完善的選本出現吧!
最後,還要對關心和支持過本書編纂的《中國社會科學報》編輯部、廣東當代文藝研究所和“天涯社區”網站,表達我們的謝意。
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