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劉斯奮集> 《沒有圍牆的博物館》序

《沒有圍牆的博物館》序

  ※《沒有圍牆的博物館》序

  越秀區委宣傳部派員送來書稿,先看書名,就覺得不錯。博物館而沒有圍牆,給人一種空間開闊、時間深邃的感覺。越秀區是老廣州城的所在地,正是這個城市兩千年時空的凝聚之所。


  說起來,我在廣州生活了將近60年,也可以說是個老市民了。回想當初隨父親從香港來到剛剛解放的廣州,那時我才五六歲,初到異地,對於無論是珠江長堤早晚的潮汐,抑或是越秀山鎮海樓上的遠眺,都懷著一種陌生、好奇之感。後來,隨著由小學而中學,而大學,對這個城市日漸熟稔,也逐漸累積起作為一個“廣州人”的認同感。畢業分配到海南的五年間,對她更不免“魂牽夢縈”,寫於當時的一組《城居雜詠》小詩可以為證:

  日暖晾衫天,小巷麗如繡。雲暗雨忽來,窗窗出素手。


  高樓若崇巒,苔深破一角。夏雨浸天棚,飛街旋成瀑。


  道旁白蘭花,夜來香欲噴。零落不終朝,都上女工鬢。


  暮扇不生涼,移榻欲逃暑。夢覺騎樓風,脈脈不成雨。


  現在那些“80後”的年輕人,對於當日廣州市民的這些生活情趣,已經越離越遠。但像我們這一輩人,在由衷地感慨中國和廣州的城市發展一日千裏之餘,心底仍然保存著那相對貧乏,又別有姿態的如夢光影。


  過往的人生離不開記憶。對於一個人是如此,對於一個城市又何嚐不是如此?南越王墓和南越王宮的考古發現,向世人揭開了廣州城呱呱墜地的一幕;北京路上南漢、宋、元、明、清五朝的古街道遺跡和宋代“雙闕樓”遺址,昭示了廣州城商埠繁華興盛的既往,而與今日名動海內外的商都美譽互相輝映;光孝寺、六榕塔、三元宮和懷聖寺光塔、聖心大教堂石室,則彰顯著廣州城多元並兼、豐富悠久的宗教文化傳統;萬木草堂、中山圖書館、知用中學、南園詩社和黃花崗、中山紀念堂、東較場、谘議局,則展示了廣州城在中國近代史上風雲煊赫的篇章……


  這些從書稿中隨手拈來的內容,已足見出越秀區在廣州城史上占有著核心的地位。她就是廣州城的一個“沒有圍牆的博物館”,而本書則是這個“博物館”的導遊手冊。


  我願意向讀者推薦本書。因為這實在是一本寫得相當之好的“導遊手冊”。不但圖文並茂,而且資料翔實、文筆優美。在讀圖時代的今天,《映象廣州》的設計順理成章,黑白照片更具曆史感和滄桑感,據說,大多數人的夢境也是以黑白居多。從“手冊”的角度來看,這些老照片又是一批極好的“導遊”路標,可以供遊客現場“印證”,並且在指顧之間,引領他們在一刹那穿越時空、遊走今古。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書資料的運用與文筆的驅遣。介紹一件故物,可以有許多資料,但篇幅有限,如何取舍?於此,本書采取了場景與特寫相結合的辦法,除了一般介紹之外,又挑出重點,作專門選介,這就使全書節奏鮮明,而無平鋪直敘之弊。其中具有專業深度的介紹,即使在我這樣的老市民讀來,在耳熟能詳之餘,仍然時有所得,感覺眼前忽亮,興味偏饒。但是,這些具足專業的資料,卻並不令人望而生畏,拒人千裏,這就全賴本書寫作的優美文筆。舉個例子,在介紹廣州古城牆的一節中,是這樣開頭的:

  在鼎鼎大名的古城中遊走,古老的城牆,是我們追溯往事的線索。


  南京的明城牆,是朱元璋定都南京的產物和象征。北京的明城牆,讓人們念念不忘的是皇城根兒下回蕩著的純正的京腔京韻。從崇文門至城東南角樓一線,綿延1.5公裏,已經成為北京古城的標誌。西安的明西城牆,從洪武三年(1370)完工,曆時八年,奠定了當時西安城牆的基本形製和規模。


  絕少人知道,在廣州也有這麽一段古老的明城牆。


  它隱身在越秀公園的深處,在高聳的鎮海樓下靜靜駐守。古老的榕樹,在它斑駁的身軀上盤根錯節。茂密的樹陰,為它遮住了這個夏天最後的幾縷豔陽,牆根下是悠然而過散步的市民,還有人在踢毽子、下棋、跳舞……


  長約200米的它,隻是現存廣州明城牆的一段。如果從天空俯瞰,你會發現,東起小北(今小北花圈)、西迄大北(過去北大門,今日盤福路)、橫貫越秀山,這逶迤的古城牆總長有一千多米,隻不過,它在茂密的叢林深處斷斷續續,很難把我們的視線串起來罷了。


  你看,它遠從南京、北京、西安的明城牆說起,繞了一個大圈子,這才落到廣州的明城牆上來,卻又詞鋒婉轉,由曆史敘述一變而為風景描繪,並且由地上拉到天空,將近景細描化為遠觀俯瞰……一段廣州城的明代古城牆,就像是具有生命一般,在讀者眼中活了起來。筆致的靈動,文思的跳蕩,不僅顯示出作者慘淡經營的匠心,更包含著作者對廣州的款款深情。本書基本上就是這樣一種既具知識和趣味性,又具抒情的美文性寫成。瀏覽書稿,我不禁悠然想起父親的《唐詩小劄》,它也正是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文筆優美的長處。當時擔任中南局宣傳部部長的王匡先生在序文中說:“真正通俗化了的東西,它無論在知識方麵或者品德方麵,都能紮紮實實地給人以有益的幫助。……真正通俗的東西,一定是普及行遠,平易近人,麵貌可親的。”我覺得,把這評語移用於本書,也很合適。感謝越秀區委宣傳部,為廣州城,為廣州的市民,以及一切關心廣州的過去和未來的人們,編寫了這樣一本將可普及行遠的“導遊手冊”。


  最後,我想以一個廣州老市民的身份,祝願越秀區在未來的發展中,繼續維護好廣州城的這個“沒有圍牆的博物館”,為後代子孫守住這根。


  2008年端午前三日於蝠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