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十四孝”的理論思考
※“新二十四孝”的理論思考
前不久,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全國老齡辦、全國心係係列活動組委會共同發布新版“二十四孝”行動標準。應當說,這是一個很有勇氣、也有深遠意義的嚐試。因為“孝”在五四以後相當長的時間裏,與血緣觀念一道被列為批判的對象。近些年雖出現一些不同聲音,但並沒有成為普遍共識。筆者以為,這其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直接關係到找回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及當前道德建設。
祖宗觀念是道德重建的根基
中華文化作為一種注重現世生存、講究實用的文化,其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體係是建立在現世實用基礎上的。一旦社會發生劇變,建立於社會形態之上的道德價值體係也就隨之坍塌。這種情形,中國曆史上出現了不止一次。居於黃河中遊的周代建立了完備鼎盛的禮樂文化,但隨著群雄並起,舊有社會結構無法維持,周朝的禮樂規範隨之崩壞。在這種情況下,孔子與儒家後學提出一套新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範,在其後兩千多年間,以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為架構的道德規範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安身立命之本。
然而,到了近現代,隨著中國社會又一次空前激烈的變遷,這一道德規範也因為傳統宗法製度的崩潰而分崩離析。
今天重建道德的根基在哪裏?中國文化中有沒有一種相對恒定的觀念?應該說還是有的,這就是建立在血緣紐帶上的祖宗觀念。絕大多數中國人不信上帝,但是信祖宗。西方人有教堂,中國人有祠堂。西方人認為上帝時刻都和他在一起,無論做什麽事,都要想到上帝的眼睛在盯著他,這就是他們的良知意識。我們為人處世,也有一個意識,就是祖宗。要對得起祖宗,對得起父母,同時要積德,以福蔭後人,這種由血緣意識決定的內心規範,就是我們的良知意識,也是道德和精神價值的一個底線。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人也有自己的信仰,也有自己的精神家園。外國人同樣有血緣關係、家庭、親情,但這種意識相對來說淡薄得多。注重現世生存的中國人不相信虛無縹緲的上帝,於是就把精神歸宿寄托到實際存在的血緣關係上。
血緣意識和孝悌觀念的現實作用
從古至今,血緣意識是中國人共同的精神家園。在相當深入和恒定的層次上,這種觀念一直起著凝聚世道人心的作用。
同樣是愛國主義,中國人的愛國主義具有更重大的意義,其和愛自己的祖宗聯係在一起,就成為一種精神家園,具有宗教信仰的一般意義。
對於這個屬於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我們的先賢很早就認識到了。古代講“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從生命個體和血緣關係出發,逐步擴展開去的人生理想。在中國古代社會,十分強調“孝”道,認為“孝者,人之天性也”,不少統治者都提倡“以孝治天下”,就是看到這是維係人心、安定社會的重要手段。而“孝”的基礎就是祖宗認同,是從血緣意識中推演出來的。由儒家倡導的孝悌觀念及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並發揮作用的根本原因,實在於中國人對血緣意識的集體認同。
由此不難區分,血緣關係及其觀念是一回事,由孔子開創和後代哲人發展出來的禮教規範是另一回事。儒家的禮教規範在周朝禮樂崩壞的形勢下確立起來,而血緣意識在這之前就已經存在,建立在血緣之上的文化價值觀念,同樣是周朝禮樂文化的根基。五四健將所猛烈批判的其實隻是儒家所建構的封建禮教,至於血緣意識則是一種恒定的客觀存在,是否定不了、批判不倒的。而且,即使是儒家倡導的孝悌觀念,也同樣因其已經成為中國人共同的精神家園,是否定不了、批判不倒的。
事實證明,血緣意識和孝悌觀念作為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基,並沒有隨著封建時代的道德規範和價值觀念的坍塌而喪失,還在繼續發揮作用。
傳統孝道觀念煥發新的生命力
當前的道德建構作為一個係統工程,無疑有許多層麵,政治的、思想的、經濟的,但是,既然血緣意識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園和文化底線,而且作為擁有最廣泛群眾基礎的、最恒定的一種信仰,從深層次來說,恐怕也還應該從這裏著手。如果說,時至今日,我們已經認識到完全拋棄傳統文化並不正確,那麽就應該從傳統文化裏找出某個有生命力的精神內核,把基於血緣意識的孝悌之道這個客觀存在的、還在對當今中國人發揮作用的精神家園發掘出來。
血緣意識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氏族社會。農耕經濟和漁獵文明不同,人們的經濟活動開始和比較固定的土地聯係在一起,社會活動也就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家庭單位,這才有了更為強烈的血緣意識和孝道。在當今的工業文明時代,人們對土地的依賴和農業文明相比已經完全不同了,因此孝道的內容肯定也將發生變化。但變化並不等於必須割斷和拋棄傳統,事實上也做不到。而明智的做法是加以改造更新,使之重新煥發生命力。
如何對起源、發展和成熟於農業文明時代血緣和孝道觀念按照工業文明時代的需要,從質的意義上進行更新改造,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體係中的組成部分,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課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從理論到實踐進行長期深入的探索。
“新二十四孝”的提出,表現出令人欽佩的勇氣和遠見。筆者以為,應當將其落實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麵。在這個過程中,五四運動以來所倡導的科學、理性的精神必須繼承和發揚。事實上,如果缺乏科學眼光的審視,血緣意識就會成為一種絕對的東西,就不能在認同和堅守其恒定價值的同時,根據時代發展作出相應的調整,使之保持一種開放、包容的姿態,長久發揮其凝聚效應;如果缺乏理性精神的把握,血緣意識就會變成一種盲目的東西,人們就會被其原始的屬性所支配,導致許多非理性的人間悲劇。隻有始終高揚科學與理性的旗幟,才能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開創一條道德建設的新道路。
原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