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神都將開之荼蘼濃夏錦紈扇> 濃夏楊玉環 三隨例 四殊之

濃夏楊玉環 三隨例 四殊之

  三 隨例

  “才人既為內官,宮中所司者何?”


  “才人自立以來,雖列位號,不依世婦之職(1、唐《初學記 卷第十 中宮部 皇後第一 論》“宋範曄《皇後紀論》夫以周禮,後妃正位宮闈,同體天王。夫人坐論婦禮,九嬪掌教四德,世婦主知喪祭賓客,女禦序於王之燕寢。設官分務,各有典司。”2、唐《初學記 卷第十 中宮部 妃嬪第二 敘事》“煬帝置貴妃、淑妃、德妃為三夫人,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華、修容、充儀、充容、充華為九嬪,婕妤十二員,美人才人十五員為世婦,寶林二十四員、禦女二十四員、彩女三十二員為女禦,總一百二十員。又有承衣、刀人,皆趨侍左右,並無員數。”3、《唐六典 卷第十二 內官宮官內侍省 內官》“後漢貴人、才人雖列位號,不依世婦之職”)。至於宮中所司,高祖皇帝以降,為便殿承旨,掌機要之職。大率為才人者,皆通文史、亦才略。雖然,皆以才人,才有高下。(唐)高宗天皇大帝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改易(內官)官名。置贊德二人。正一品。以代夫人。宣儀四人。正二品。以代九嬪。承閨五人。正四品。以代美人。承旨五人。正五品。以代才人。衛僊六人。正六品。以代寶林。供奉八人。正七品。以代禦女。侍櫛二十人。正八品。以代采女。又置侍巾三十人。正九品。鹹亨二年(公元671年)。複舊(《唐會要 卷三 內職》)。此之改易內職名,以承旨代才人,亦可見才人之掌實。不過此皆宮之內事,外臣多有不詳者。至於今朝,阿爺(即唐玄宗)又行改製,以才人掌序燕寢,理絲臬,以獻歲功焉。(《唐六典 卷第十二 內官宮官內侍省 內官》“今上(唐玄宗)改製才人之位,以備其職焉。才人(改)掌序燕寢,理絲臬,以獻歲功焉。)”


  “凡殿臣名承旨者,皆參葛重事,朝廷機要多所預聞。則天皇後十四歲為才人承旨,無怪(唐)高宗天皇大帝一朝,二聖之名——”


  “玉娘(即楊玉環),豈止(唐)高宗天皇大帝一朝,即太宗皇帝朝亦多預重事。否者早遷閑職,安能久居才人位,禦前承旨,掌機要,進重言?”


  聞壽王此語,壽王妃(即楊玉環)亦未複言——誰不知太宗皇帝一生,端賴百官扶持。其貞觀十九年力拒百官議,親征高麗,铩羽歸(《唐會要 卷九十五》“(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皇帝)初入遼也,將十萬人,各有八馱,兩軍戰馬四萬匹。及還,死者一千二百人,八馱及戰馬死者十七八。張亮水軍七萬人,沉海溺死數百人。”)。若非(唐)高宗天皇大帝、則天皇後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洗此辱,吾唐迄今於東北亦少顏麵呢(《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一 唐紀十七》“(總章元年,公元668年)九月,癸巳,李勣拔平壤。勣既克大行城,諸軍出他道者皆與勣會,進至鴨綠柵,高麗發兵拒戰,勣等奮擊,大破之,追奔二百餘裏,拔辱夷城,諸城遁逃及降者相繼。契苾何力先引兵至平壤城下,勣軍繼之,圍平壤月餘,高麗王藏遣泉男產帥首領九十八人,持白幡詣勣降,勣以禮接之。泉男建猶閉門拒守,頻遣兵出戰,皆敗。男建以軍事委僧信誠,信誠密遣人詣勣,請為內應。後五日,信誠開門,勣縱兵登城鼓噪,焚城四月,男建自刺,不死,遂擒之。高麗悉平”)。


  壽王妃念至此處,心意微轉,便與壽王言其他了。


  “太宗皇帝朝,則天皇後既未進幸,(唐)高宗天皇大帝即位,依例封位即可。何竟至禁苑尼寺隨太宗皇帝嬪禦出家呢?”


  “玉娘(即楊玉環),此事亦有本源。說太宗皇帝朝,則天皇後為才人之貞觀十六年六月之甲辰,有流星狀如月,西南流三丈乃滅(《唐會要 卷四十三》)。(六月)戊戌,太白晝見(《新唐書 本紀第二 太宗》)。太史局李淳風出秘記,言“唐三世之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故太宗皇帝於宮中武姓人等皆忌之。當年左武衛將軍李君羨亦因乳名“五娘子”為太宗皇帝坐誅(《舊唐書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李君羨》貞觀初,太白頻晝見,太史占曰:“女主昌。”又有謠言:“當有女武王者。”太宗惡之。時君羨為左武衛將軍,在玄武門。太宗因武官內宴,作酒令,各言小名。君羨自稱小名“五娘子”,太宗愕然,因大笑曰:“何物女子,如此勇猛!”又以君羨封邑及屬縣皆有“武”字,深惡之。會禦史奏君羨與妖人員道信潛相謀結,將為不軌,遂下詔誅之。天授二年,其家屬詣闕稱冤,則天乃追複其官爵,以禮改葬)。時居承旨才人位之則天皇後亦武姓,故太宗皇帝崩逝前,專著則天皇後於其崩逝後,雖未蒙恩,亦隨嬪禦之例出家(《唐會要 卷三 皇後》“太宗崩。(武氏,即武曌)隨嬪禦之例出家。”注:“隨嬪禦之例出家”者,非嬪禦也。若為嬪禦,當為依嬪禦之例出家)。故此則天皇後至於禁苑尼寺。所以言隨嬪禦之例出家者,便為的未經承恩也。若經承恩,則末不當言“隨嬪禦”,則當言依嬪禦之例出家了。”壽王看著宅院內月下梅花,靜靜言說著。


  “原來為此。”


  “不僅此,說(唐)高宗天皇大帝其時心慕則天皇後已久,本可於貞觀年間,請將時為備選女官才人之則天皇後依例賜與尚為太子之(唐)高宗天皇大帝。太宗皇帝為有此秘記,雖知時為太子之(唐)高宗天皇大帝此念,亦未與行。”


  四 殊之

  “無怪(唐)高宗天皇大帝於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冬,十月,詔立則天皇後為後,赦天下。十一月,丁卯朔,臨軒命司空李勣齎璽綬冊皇後武氏。是日,百官朝皇後於肅義門(《資治通鑒 卷二百 唐紀十六》)。


  其立武昭儀為皇後詔曰——


  “武氏門著勳庸,地華纓黻,往以才行,選入**,譽重椒闈,德光蘭掖。朕昔在儲貳,特荷先慈,常得侍從,弗離朝夕。宮壺之內,恒自飭躬;嬪嬙之間,未嚐迕目。聖情鑒悉,每垂賞歎,遂以武氏賜朕,事同(王)政君,可立為皇後(《全唐文 唐卷十一 立武昭儀為皇後詔》,此詔亦見於《資治通鑒 卷二百 唐紀十六》)。”


  原來當年太宗皇帝確曾有將時為備選女官才人之則天皇後依例賜與尚為太子之(唐)高宗天皇大帝此念。說來(王)政君與則天皇後高下相去不可以語。然用此典,亦非無因。”


  “政君事,典出漢元帝。“初,李親任(王)政君在身,夢月入其懷。及壯大,婉順得婦人道。嚐許嫁未行,所許者死。後東平王聘政君為姬,未入,王薨。禁獨怪之,使卜數者相政君,“當大貴,不可言。”禁心以為然,乃教書,學鼓琴。五鳳中,獻政君,年十八矣,入掖庭為(備選)家人子(漢宣帝備選後宮家人子)。歲餘,會皇太子(漢宣帝之子,即後之漢元帝)所愛幸司馬良娣病,且死,……久之,宣帝聞太子恨過諸娣妾,欲順適其意,乃令皇後擇後宮(備選)家人子(即漢宣帝後宮備選家人子)可以虞侍太子者,(王)政君與在其中。……皇後使侍中杜輔、掖庭令濁賢交送政君太**,見丙殿。得禦幸,有身。……甘露三年,生(漢)成帝於甲館畫堂,為世適皇孫。(漢)宣帝愛之,自名曰驁,字太孫,常置左右。後三年,(漢)宣帝崩,太子即位,是為(漢)孝元帝。立太孫(漢宣帝後宮備選家人子為漢元帝所生子漢成帝)為太子,以母王妃為婕妤,……後三日,婕妤(王政君)立為皇後。(《漢書 卷九十八 元後傳第六十八》)

  即世皆知之漢宣帝將其後宮備選家人子王政君賜與太子。政君有身,生子太孫。宣帝崩,元帝繼位,立漢宣帝後宮備選家人子王政君為(漢元帝)皇後之事。”


  “元帝屢有此事,元帝之嬪禦傅昭儀少為上官太後才人(即漢宣帝之才人),自元帝為太子,得進幸。元帝即位,立為倢伃,甚有寵。……元帝既重傅倢伃,及馮倢伃亦幸,生中山孝王,上欲殊之於後宮,以二人皆有子為王,上尚在,未得稱太後,乃更號曰昭儀,賜以印綬,在倢伃上。昭其儀,尊之也。(《漢書 卷九十七下 外戚傳第六十七下》)”


  “玉娘(即楊玉環),本來帝皇以宮之未蒙恩女官賜與子嗣諸王,亦乃常事。不詳宮之體製者,多以為怪。此皆非深知故實者。總為不讀書、無學過故。”


  “元帝“欲殊之於後宮,以二人(傅倢伃、馮倢伃)皆有子為王,上尚在,未得稱太後,乃更號曰昭儀,賜以印綬,在倢伃上。昭其儀,尊之也。(《漢書 卷九十七下 外戚傳第六十七下》)”說來這當是則天皇後自禁苑尼寺還宮,首封昭儀之故典了。以漢元帝之嬪禦傅昭儀,亦曾為漢元帝之父——漢宣帝之才人也。亦以昭儀者,昭其儀,尊之意。”


  “誠然。亦此,(唐)高宗天皇大帝首封則天皇後昭儀時,前廷後宮之知者,皆以此封號深得故實。亦惟此,有知者亦鹹知,(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於則天皇後,意不僅止於昭儀也。以此封號“上尚在,未得稱太後,乃更號曰昭儀”之典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