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神都將開之荼蘼濃夏錦紈扇> 濃夏楊玉環 五外戚 六畫敕

濃夏楊玉環 五外戚 六畫敕

  五 外戚

  “聞則天皇後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冬月得位,父武士彠崇贈並州都督、司徒、周國公(《新唐書 卷二百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高宗永徽中,以士彠仲女為皇後,故崇贈並州都督、司徒、周國公”)。母楊氏國夫人。一門中,武惟良、武懷運、武元慶、武元爽皆超遷。則天皇後母乃置酒,謂惟良等曰:“頗憶疇昔之事乎?今日之榮貴複何如?”對曰:“惟良等幸以功臣子弟,早登宦籍,揣分量才,不求貴達,豈意以皇後之故,曲荷朝恩,夙夜憂懼,不為榮也。”則天皇後母不悅。皇後上疏,請出惟良等為刺史,元慶至州,以憂卒。元爽坐事流南地而死(《資治通鑒 卷第二百一 唐紀十七》“後既立,楊氏號榮國夫人,越石妻號韓國夫人,惟良自始州長史超遷司衛少卿,懷運自瀛州長史遷淄州刺史,元慶自右衛郎將為宗正少卿,元爽自安州戶曹累遷少府少監。榮國夫人嚐置酒,謂惟良等曰:“頗憶疇昔之事乎?今日之榮貴複何如?”對曰:“惟良等幸以功臣子弟,早登宦籍,揣分量才,不求貴達,豈意以皇後之故,曲荷朝恩,夙夜憂懼,不為榮也。”榮國不悅。皇後乃上疏,請出惟良等為遠州刺史,外示廉抑,實惡之也。於是以惟良檢校始州刺史,元慶為龍州刺史,元爽為濠州刺史。元慶至州,以憂卒。元爽坐事流振州而死”)。


  以此,頗多以為則天皇後於兄弟間有細語者。”


  “玉娘(即楊玉環),從來外戚最難以製。皇後若不能製戚屬,必大憂。若此,一旦帝崩,外戚專位,新君太後兩廢,朝代更革,至無容身所者,所在非鮮。則天皇後封後,王氏、蕭氏兩廢,未來易儲,可以見之。


  武惟良等語,以功臣子弟,早登宦籍。是以其父舊日之功,驕之也。又謂揣分量才,不求貴達,豈意以皇後之故,曲荷朝恩,夙夜憂懼,不為榮也。此家宴言,全不以皇後及其母。若此,皇後母、皇後於此諸戚屬日後還能如何為也?其不諳世故若此,試思此諸戚屬與朝中殿臣相事時,將何以自居位?又何能以為事也?


  皇後上疏,請出惟良等為刺史者,非為不悅,是以其當曆練,知世務,方能後日計也。否者,以皇後戚屬居朝中,行事諸般,難免為所笑者。


  至於元慶至州,以憂卒。元爽坐事流南地而死。自來朝臣外官,升遷難免。況坐事而流,自之過也。以憂卒者,朝中常有雷霆變,出京即以憂卒,若於朝中,頃刻有變,將如之何?”壽王言此,略不以然。


  “說來亦是。”壽王妃(即楊玉環)聞,思及壽王母易儲之所計,慮及日後,不覺輕喟了聲。


  “太宗皇帝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親征高麗,高宗天皇大帝定州監國。何有人言高宗天皇大帝保傅曾領太宗部分嬪妃,前往遼東前綫覲見,深受太宗皇帝信任之事呢?且高宗天皇大帝登位,專以此封此保傅周國夫人。言曰“往者文帝(即太宗皇帝李世民)親揔元戎,自臨王險,使領貴人,度遼遠覲,後襃前効,特封(高宗天皇大帝之保傅)周國(夫人)。(《大唐故周國夫人姬氏墓誌銘幷敘》)”


  “太宗皇帝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親征高麗,高宗天皇大帝留於定州監國,並請飛驛遞表起居,又請遞敕垂報,太宗皇帝許之。(《唐會要 卷二十六 箋表例》“貞觀十九年正月,上征遼,發定州,皇太子奏請飛驛遞表起居,又請遞敕垂報,許之。飛表奏事,自此始也)


  故有高宗天皇大帝保傅周國夫人“使領貴人,度遼遠覲”言。此處之貴人,係指時為太子之天皇大帝所遣人,非太宗皇帝嬪妃也。


  宮中之製,禁皆森嚴,豈有東宮太子保傅可領帝皇之嬪妃者?此真笑談。”


  “吾亦以笑談,然有人言貴人者,乃太宗皇帝嬪妃也。”


  “豈有此說?貴人之於內職,係後漢光武皇帝所置。至於本朝,已無斯職。


  太宗皇帝朝,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並為四夫人,昭儀、昭容、昭媛、充儀、充容、充嬡並為嬪,婕妤、美人、才人二十七世婦,又寶林、禦女、采女等(《唐六典 卷二?尚書吏部》“凡內命婦之製: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並為夫人,皆正一品;昭儀、昭容、昭媛、充儀、充容、充嬡並為嬪,正二品;婕妤九員,正三品;美人九員,正四品;才人九員,正五品;寶林二十七員,正六品;禦女二十七員,正七品;采女二十七員;正八品。”)。


  高宗朝內職改名,乃至阿爺(唐玄宗)內官之製“惠妃一人 麗妃一人 華妃一人 淑儀一人 德儀一人 賢儀一人 順儀一人 婉儀一人 芳儀一人 美人四人 才人七人(《唐六典 卷十二?內官宮官內侍省 內官》)”,亦無貴人之內職稱。


  宮之內外,稱貴人者,多不過尊稱耳。


  太宗皇帝名諱(世民)之由來故事曰:高祖之臨岐州,太宗時年四歲。有書生自言善相,謁高祖曰:“公貴人也,且有貴子。”見太宗,曰:“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高祖懼其言泄,將殺之,忽失所在,因采“濟世安民”之義以為(唐太宗李世民)名焉。(《舊唐書 卷二 本紀第二 太宗上》)是相者之稱尚未為帝皇之高祖也(注:1、《唐大詔令集 巻六 荅宰臣上尊號第四表》不避“世”、“民”。2、《唐大詔令集 卷十二 宣宗遺詔》不避“世”。3、《唐大詔令集 卷一 肅宗即位冊文、卷三 懿宗即位赦》不避“民”)。


  至於貴人(《新唐書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 劉義》“不能俛仰貴人”),要官貴人、亦即達官貴人者(《新唐書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 鄭注》“要官貴人”)。


  又或言宮中或東宮遣使者,謂之“貴人”——“中貴人”者(1、《舊唐書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王武俊》“代宗嘉其功,使中貴人馬承倩齎詔宣勞。”《資治通鑒 卷第二百二十五 唐紀四十一》“上(唐代宗)嘉李寶臣之功,遣中使馬承倩齎詔勞之。”此處《舊唐書》《資治通鑒》所言皆一事,中“貴人”即中使也。2、《舊唐書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王承元》“元和十五年冬,承宗卒,秘不發喪。……(王)承元拜泣不受,諸將請之不已。承元曰:“天子使中貴人監軍,有事盍先與議。”及監軍至,因以諸將意讚之。”《新唐書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十三 王承元》“(王)承宗死,未發喪,……(王)承元曰:“上使中貴人監軍,盍先請?”監軍至,又如命”。 《資治通鑒 卷二百四十一 唐紀五十七》“(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冬,十月,王承宗薨,其下秘不發喪……告諭諸將及親兵,立承宗之弟觀察支使承元。承元時年二十,將士拜之,承元不受,泣且拜,諸將固請不已。承元曰:“天子遣中使監軍,有事當與之議。”及監軍至,亦勸之。”此處《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所言皆一事,中“貴人”即中使也)。


  曾無有東宮太子之保傅領帝皇之嬪妃者說。此真匪夷言也。”


  六 畫敕

  “李君羨事,吾亦早有耳聞。說太宗皇帝時,太史局李淳風所言“唐三代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之秘記本無人知。(唐)高宗天皇大帝朝漸為人曉,至則天皇後天授年間,李君羨後人請為平冤,秘記遂公之諸眾(《舊唐書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李君羨》貞觀初,太白頻晝見,太史占曰:“女主昌。”又有謠言:“當有女武王者。”太宗惡之。時君羨為左武衛將軍,在玄武門。太宗因武官內宴,作酒令,各言小名。君羨自稱小名“五娘子”,太宗愕然,因大笑曰:“何物女子,如此勇猛!”又以君羨封邑及屬縣皆有“武”字,深惡之。會禦史奏君羨與妖人員道信潛相謀結,將為不軌,遂下詔誅之。天授二年,其家屬詣闕稱冤,則天乃追複其官爵,以禮改葬),眾方鹹知事之本實。說來亦真良令人歎。然亦真難為解,秘記事,李君羨為乳名“五娘子”坐誅。何則天皇後得全呢?”壽王妃疑惑著。


  “玉娘(即楊玉環),此事亦有淵源。秘記初出,太史令李淳風言,其據象推算,其兆已成。其人已生,在陛下(太宗皇帝)宮內,從今不逾三十年,當有天下,誅殺唐氏子孫殆盡。太宗皇帝本有將宮內疑似者盡殺之念。李淳風又言“天之所命,必無禳避之理。王者不死,多恐枉及無辜。且據上象,今已成,複在宮內。更三十年,又當衰老,老則仁慈,雖受終易姓,其於陛下子孫,或不甚損。今若殺之,即當複生,少壯嚴毒,殺之立仇。若如此,即殺戮陛下子孫,必無遺類矣。”為此,太宗皇帝沉吟久之。又以則天皇後乃尚未蒙恩之宮之女官,遂定絕不使武氏女子蒙恩,宮中凡武氏人於其崩逝後皆使出家尼寺或往昭陵守靈,不得複入宮中。如此武氏女無主後宮可能,又無子嗣繼位以專權,代有天下。以為此,或可弭秘記所言之“唐三世之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禍。則天皇後故以此得全。


  亦為此,太宗皇帝本有之將時為未承恩之才人之則天皇後賜與時為皇太子之(唐)高宗天皇大帝念亦止於行。”壽王言及此,不覺輕喟了聲。


  “(唐)高宗天皇大帝竟不知“唐三代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之秘記事麽?”壽王妃問道。


  “(唐)高宗天皇大帝自是知曉此事。然詳起本實已為太宗皇帝崩逝後,(唐)高宗天皇大帝即位初了。太宗皇帝崩逝前,則天皇後以未承寵之宮中女官,隨太宗皇帝嬪禦出家之令已出。故則天皇後往禁苑尼寺出家事難猝更。”


  “讖諱之說,曆朝多矣。雖未必盡成實,然亦未必盡皆為虛。方隋之“大業中,童謠曰:桃李子,鴻鵠遶陽山,宛轉花林裏。莫浪語,誰道許?”其時坊間街頭“李氏當得天下”、“楊氏滅,李氏興”。又有方士安伽陀,自言曉圖讖,謂隋帝“當有李氏應為天子”。勸盡誅海內凡姓李者。致李氏人多有因之失命者。此皆曆朝事也。則天皇後亦終以女主天下,應此“唐三代以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之讖。此讖真非虛言。”


  “原來玉娘(即楊玉環)亦好閱史。如玉娘(即楊玉環)所言,此讖果非虛言。”壽王聞,微笑道。


  “不僅此,當載天皇大帝(唐高宗)初扶床,將戲弄筆。左右試置紙於前,乃亂畫滿紙。角邊畫處成草書“敕”字,(唐)太宗遽令焚之,不許傳外。(1、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之一?忠誌》“高宗初扶床,將戲弄筆。左右試置紙於前,乃亂畫滿紙。角邊畫處成草書“敕”字,太宗遽令焚之,不許傳外。”2、《康熙字典》“敕:《後漢?光武紀註》漢製度曰:帝之下書有四。一曰策書,二曰製書,三曰詔書,四曰誡敕”)。皆知天子誡敕。此亦讖諱之應者也。”


  “既太宗皇帝令焚之,不許傳外。何知之也?”壽王妃(即楊玉環)奇道。


  “斯事於(唐)高宗天皇大帝繼位後,偶自言之,遂傳之矣。”壽王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