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夏楊玉環 三三卒年 三四三郎
三十三 武惠妃卒年考
武惠妃卒年考。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武惠妃(即貞順皇後)薨逝。詳據如下:
一、敬陵出土殘片實證《全唐文》“貞順皇後哀冊文”。《全唐文 唐卷三百五 貞順皇後(即武惠妃)哀冊文》、《資治通鑒 卷二百一十四 唐紀三十》互證武惠妃薨年月日、葬年月及葬地。武惠妃即貞順皇後薨年月日乃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丙午,葬年月及葬地乃開元二十六年二月於敬陵。
1、《全唐文 唐卷三百五 貞順皇後(即武惠妃)哀冊文》貞順皇後即武惠妃薨年月日、葬年月、葬地。
貞順皇後哀冊文《全唐文 唐卷三百五》
維開元二十五年歲次丁醜十二月庚子朔七日丙午,惠妃武氏薨於興慶宮之前院,移殯春宮麗正殿之西階。粵翌日,乃命有司持節冊諡曰貞順皇後,以旌德飾終也。洎明年春二月己亥朔二十二日庚申,將遷座於敬陵,禮也。啟攢塗於春禁,候重門於初旭,轉靈衛於金根,緬哀懷於上國。亦既有命,銘於貞王。其詞曰……
2、《資治通鑒》武惠妃薨年月日:
《資治通鑒 卷二百一十四 唐紀三十》(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丙午,惠妃武氏薨,贈諡貞順皇後。
《資治通鑒》武惠妃葬年月及葬地:
《資治通鑒 卷二百一十四 唐紀三十》(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二月……己未,葬貞順皇後於敬陵。
3、敬陵出土殘片殘餘文字皆可與《貞順皇後哀冊文》對應,若“辭訣”、“貞順”等。《貞順皇後哀冊文》為實,則惠妃薨於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也。
二、武惠妃薨於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壽王妃楊玉環開元二十八年度為女道士,《新唐書 卷五 本紀第五 玄宗》(開元)二十八年……十月甲子,幸溫泉宮。以壽王妃楊氏為道士,號太真。
開元二十九(公元741年)年十一月,寧王薨,諡曰讓皇帝,壽王瑁請製服以報乳養之恩,玄宗從之。《唐會要 卷五 諸王 雜錄》“及讓帝薨。(壽王)瑁請製服。以報乳養之恩。玄宗從之”《舊唐書 列傳第五十七 壽王瑁》“二十九年,讓帝薨,瑁請製服。以報乳養之恩。玄宗從之”。
天寶四載(公元745年)七月,冊壽王新妃韋妃。
《唐大詔令集 巻四十 冊夀王韋妃文》
維天寳四載歳次乙酉、七月丁巳朔、二十六日壬辰,皇帝若曰:於戲。古之建封,式崇垣翰,永言配德,必擇幽閑。谘爾左衛勳二府右郎將韋昭訓第二女,毓慶高門,稟柔中壺,動修法度,居翫琴瑟。夙聞師氏之學,素習公宮之禮。聿求貞懿,作儷藩維。爰資輔佐之徳,以成樂善之美。是用命爾為夀王妃。……
常理論,親王議婚至冊妃,需年載以上之時日。
《新唐書 卷五 本紀第五 玄宗》楊玉環度為女道士時日乃開元二十八年冬,至開元二十九年十一月讓皇帝薨壽王瑁請製服以報乳養之恩,時日之距不及年載,讓皇帝開元二十九年十一月薨之前,壽王瑁議婚新妃之事不能底定,不及定壽王新妃。至開元二十九年十一月讓皇帝薨,壽王瑁為讓皇帝守製,製服期滿,複議婚,天寶四載冊壽王新妃韋妃。時日為合理也。
若武惠妃薨年於開元二十四年,壽王妃楊玉環入宮為女道士為開元二十四年。則壽王為武惠妃製服期滿,至讓皇帝薨開元二十九年十一月之間,數載之光陰,如何未能為壽王議婚冊壽王新妃也?此不合理之至也。
三、《舊唐書》武惠妃薨年月日:
1、《舊唐書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後妃上 玄宗貞順皇後武氏》惠妃以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薨,年四十餘。下製曰:
“存有懿範,沒有寵章,豈獨被於朝班,故乃施於亞政,……可贈貞順皇後,宜令所司擇日冊命。”葬於敬陵。
2、《舊唐書 卷九 本紀第九 玄宗下》“(開元二十五年)冬十月,製自今年每年立春日迎春於東郊,其夏及秋冬如常。以十二月朔日於正殿受朝,讀時令。……(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丙午,惠妃武氏薨,追諡為貞順皇後,葬於敬陵。”
3、《舊唐書 卷一百七 列傳第五十七 玄宗諸子 壽王瑁》“(開元)二十五年,惠妃薨,葬以後禮。”
四、《新唐書》武惠妃薨年月日
《新唐書 卷五 本紀第五 玄宗》“(開元)二十五年……四月……乙醜,廢皇太子瑛及鄂王瑤、光王琚為庶人,皆殺之。十一月壬申,幸溫泉宮。乙酉,至自溫泉宮。(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丙午,惠妃武氏薨。丁巳,追冊為皇後。”
五、《唐會要》武惠妃薨年月日
《唐會要 卷三 皇後》“皇後武氏(即武惠妃)。恆安王攸止女。攸止卒後。後尚幼。隨例入宮。及王皇後廢。賜號惠妃。宮中禮秩。一同皇後。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七日。薨。年四十。贈皇後。諡曰貞順。”
六、《太平禦覽》武惠妃薨年
《太平禦覽 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 玄宗武皇後》“《唐書》曰:玄宗貞順皇後武氏(即武惠妃),……惠妃開元初產夏悼王及懷安哀王、上仙公主,並繈褓不育,上特垂傷悼。及生壽王瑁,不敢養於宮中,命寧王憲於外養之。又生盛王琦,鹹宜、太華二公主。惠妃以開元二十五薨,年四十餘。”
七、《全唐文》武惠妃薨年月日葬年月地
《全唐文 唐卷三百五》貞順皇後(即武惠妃)哀冊文
維開元二十五年歲次丁醜十二月庚子朔七日丙午,惠妃武氏薨於興慶宮之前院,移殯春宮麗正殿之西階。粵翌日,乃命有司持節冊諡曰貞順皇後,以旌德飾終也。洎明年春二月己亥朔二十二日庚申,將遷座於敬陵,禮也。啟攢塗於春禁,候重門於初旭,轉靈衛於金根,緬哀懷於上國。亦既有命,銘於貞王。其詞曰……
三十四 三郎
開元二十四年。冬,十一月一日。
“皆言陛下(即唐玄宗)前許年曾賜忠王(即唐肅宗)數人,可為實者?”
“阿爺(即唐玄宗)前數年曾往其(忠王,即唐肅宗)宅中,見庭宇不灑掃,而樂器久屏,塵埃積其間,左右使命,無有妓女。為之動色,乃詔下京兆尹,亟選人間女子細長潔白者五人,將以賜之。臣屬以曾宣旨京兆閱致女子,人間囂囂然,而朝廷好言事者,得以為口實。乃以掖庭中故衣冠以事沒其家者,按籍閱視。得細長者數人,乃以賜之(指忠王)。(《次柳氏舊聞 唐 李德裕》肅宗在東宮,為李林甫所構,勢幾危者數矣。無何,鬢發斑白。常早朝,上(唐玄宗)見之,愀然曰:“汝第歸院,吾當幸汝。”及上至,顧見宮中庭宇不灑掃,而樂器久屏,塵埃積其間,左右使命,無有妓女。上為之動色,顧(高)力士曰……上即詔力士下京兆尹,亟選人間女子細長潔白者五人,將以賜太子。力士趨出庭下,複還奏曰:“臣他日嚐宣旨京兆閱致女子,人間囂囂然,而朝廷好言事者,得以為口實。臣以為掖庭中故衣冠以事沒其家者,宜可備選。”上大悅,使力士詔掖庭,令按籍閱視。得三人,乃以賜太子)”
“陛下命擇選掖庭宮女子之細長者賜忠王麽?”
“阿爺(唐玄宗)宮中尚窈窕。素以細長為美——”
“原來陛下(唐玄宗)之宮中尚窈窕之者也。說來何宮中之稱陛下(即唐玄宗)三郎也?”
“玉娘(即楊玉環),稱阿爺(唐玄宗李隆基)為三郎者,不過阿爺行三,宮中久習之稱。即於睿宗皇帝朝,亦皆稱阿爺(唐玄宗李隆基)為三郎也。其時睿宗皇帝常與太平公主圖議大政,每入奏事,坐語移時;或時不朝謁,則宰相就第谘之。每宰相奏事,睿宗皇帝輒問:‘嚐與太平公主議否?’又問:‘與三郎議否?’然後可之。三郎,即謂時為太子(唐玄宗李隆基)之阿爺也。
(1、《資治通鑒 卷二百九 唐紀二十五》“太平公主沉敏多權略,武後以為類己,故於諸子中獨愛幸,頗得預密謀,……上(唐睿宗)常與之(太平公主)圖議大政,每入奏事,坐語移時;或時不朝謁,則宰相就第谘之。每宰相奏事,上輒問:‘嚐與太平議否?’又問:‘與三郎議否?’然後可之。三郎,謂太子(唐玄宗李隆基)也。(太平)公主所欲,上無不聽,自宰相以下,進退係其一言,其餘薦士驟曆清顯者不可勝數,權傾人主,趨附其門者如市。”
2、唐 劉肅《大唐新語 卷九 諛佞第二十一》太平公主,沉斷有謀,則天愛其類己。誅二張,滅韋氏,鹹賴其力焉。睿宗朝,軍國大事皆令宰相就第諮決,然後以聞。睿宗與群臣呼公主為太平,玄宗為三郎。凡所奏請,必問曰:“與三郎商量未?”)
如吾(壽王李瑁),乃阿爺(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宮中何嚐不皆稱吾(壽王李瑁)十八郎。(1、《唐會要 卷五 諸王 雜錄》壽王瑁母武惠妃。頻產夏王懷王。及上僊公主。皆繈褓不育。瑁之初生。讓帝妃元氏。請於邸中收養。妃自乳之。名為己子。十餘年在寧邸。故封建晚於諸王。邸中常呼為十八郎。2、《舊唐書 卷一百七 列傳第五十七 玄宗諸子 壽王瑁》“壽王瑁,玄宗第十八子也。……及瑁之初生。讓帝妃元氏請瑁於邸中收養。妃自乳之。名為己子。十餘年在寧邸。故封建之事晚於諸王。宮中常呼(壽王李瑁)為十八郎。”)
又之玉娘(即壽王妃楊玉環),與玉娘母家中人言語時,玉娘母家中之人,何嚐不稱玉娘為娘子也。(《冊府元龜 卷第三百七 外戚部(八)》玄宗聞河朔變起,欲以皇太子監國,而自親征。謀於國忠。國忠大懼,歸謂姊妹曰:我等死在旦夕。今儲宮監國,當與娘子等併命矣。姊妹哭訴於貴妃。貴妃銜土請命,其事乃止。是時稱娘子者,皆普通之稱呼也。楊國忠亦以此稱其姊妹國夫人諸人者。則楊玉環母家之戚者,稱呼楊玉環時,亦當如此作稱。)
當載太宗文皇帝於貞觀十九年東征高麗之時,與時為太子之高宗皇帝書翰,以時為太子之高宗皇帝之太子嬪疾患,乃於書翰中謂“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即唐太宗)忌欲恒死,少時間忽得奴(即唐高宗)手書,報娘子(即時為太子之唐高宗之太子嬪)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淳化閣帖 曆代帝王法帖 卷一 唐太宗書 兩度帖》(淳化閣帖係)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壬辰歲十一月六日奉(宋太宗)聖旨(將禦府之書,繇三代至唐,厘為十卷)摹勒上石,其中即有此唐太宗之兩度帖)”是唐太宗稱時為太子之高宗皇帝之太子嬪“娘子”也。
此皆稱呼之通例。未之為奇。
(元 趙孟頫《鬆雪齋文集 卷十 題跋(《淳化閣帖 曆代帝王法帖》)閣帖跋》“(宋)太宗皇帝以文治,製詔有司,以善賈購法書,聚之禦府,甚者或賞以官。時五代喪亂之餘,視唐所藏,存者百一,古跡散落,帝甚憫焉。淳化中(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詔翰林侍書王著,以所購書,由三代至唐,厘為十卷,摹刻秘閣,題曰上石,其實木也。既成,賜宗室、大臣人一本,自此遇大臣進二府,輒墨本賜焉。後乃止不賜,故世尤貴之。黃太史曰:“禁中板刻古帖皆用歙州貢墨,墨本賜群臣。今都下用錢萬二千便可購得。元祐中,親賢宅借板墨百本,分遺宮僚,用潘穀墨,光輝有餘,而不甚黝黑,又多木橫裂文,士大夫或不能盡別。由此觀之,刻同而墨殊,亦有以也”)
詳注一:三郎,即唐玄宗李隆基。睿宗朝至玄宗朝皆稱唐玄宗為三郎。
1、《資治通鑒 卷二百九 唐紀二十五》“太平公主沉敏多權略,武後以為類己,故於諸子中獨愛幸,頗得預密謀,……上(唐睿宗)常與之(太平公主)圖議大政,每入奏事,坐語移時;或時不朝謁,則宰相就第谘之。每宰相奏事,上輒問:‘嚐與太平議否?’又問:‘與三郎議否?’然後可之。三郎,謂太子(唐玄宗李隆基)也。(太平)公主所欲,上無不聽,自宰相以下,進退係其一言,其餘薦士驟曆清顯者不可勝數,權傾人主,趨附其門者如市。”
2、唐 劉肅《大唐新語 卷九 諛佞第二十一》太平公主,沉斷有謀,則天愛其類己。誅二張,滅韋氏,鹹賴其力焉。睿宗朝,軍國大事皆令宰相就第諮決,然後以聞。睿宗與群臣呼公主為太平,玄宗為三郎。凡所奏請,必問曰:“與三郎商量未?”
注二:十八郎,唐玄宗宮中稱壽王李瑁為十八郎。
1、《唐會要 卷五 諸王 雜錄》壽王瑁母武惠妃。頻產夏王懷王。及上僊公主。皆繈褓不育。瑁之初生。讓帝妃元氏。請於邸中收養。妃自乳之。名為己子。十餘年在寧邸。故封建晚於諸王。邸中常呼為十八郎。
2、《舊唐書 卷一百七 列傳第五十七 玄宗諸子 壽王瑁》“壽王瑁,玄宗第十八子也。……及瑁之初生。讓帝妃元氏請瑁於邸中收養。妃自乳之。名為己子。十餘年在寧邸。故封建之事晚於諸王。宮中常呼(壽王李瑁)為十八郎。”
注三:娘子:唐時稱年輕女子為娘子,非惟妻室之稱也。
1、《冊府元龜 卷第三百七 外戚部(八)》玄宗聞河朔變起,欲以皇太子監國,而自親征。謀於國忠。國忠大懼,歸謂姊妹曰:我等死在旦夕。今儲宮監國,當與娘子等併命矣。姊妹哭訴於貴妃。貴妃銜土請命,其事乃止。是時稱娘子者,皆普通之稱呼也。楊國忠亦以此稱其姊妹國夫人諸人者
2、《淳化閣帖 曆代帝王法帖 卷一 唐太宗書 兩度帖》“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淳化閣帖係)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壬辰歲十一月六日奉(宋太宗)聖旨(將禦府之書,繇三代至唐,厘為十卷)摹勒上石。
元 趙孟頫《鬆雪齋文集 卷十 題跋(《淳化閣帖 曆代帝王法帖》)閣帖跋》“(宋)太宗皇帝以文治,製詔有司,以善賈購法書,聚之禦府,甚者或賞以官。時五代喪亂之餘,視唐所藏,存者百一,古跡散落,帝甚憫焉。淳化中(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詔翰林侍書王著,以所購書,由三代至唐,厘為十卷,摹刻秘閣,題曰上石,其實木也。既成,賜宗室、大臣人一本,自此遇大臣進二府,輒墨本賜焉。後乃止不賜,故世尤貴之。黃太史曰:“禁中板刻古帖皆用歙州貢墨,墨本賜群臣。今都下用錢萬二千便可購得。元祐中,親賢宅借板墨百本,分遺宮僚,用潘穀墨,光輝有餘,而不甚黝黑,又多木橫裂文,士大夫或不能盡別。由此觀之,刻同而墨殊,亦有以也”
注四:《次柳氏舊聞 唐 李德裕》肅宗在東宮,為李林甫所構,勢幾危者數矣。無何,鬢發斑白。常早朝,上見之,愀然曰:“汝第歸院,吾當幸汝。”及上至,顧見宮中庭宇不灑掃,而樂器久屏,塵埃積其間,左右使命,無有妓女。上為之動色,顧力士曰:“太子居處如此,將軍盍使我聞之乎?”——上在禁中,不名力士,呼為將軍——力士奏曰:“臣嚐欲上言,太子不許,雲:無以動上念。”上即詔力士下京兆尹,亟選人間女子細長潔白者五人,將以賜太子。力士趨出庭下,複還奏曰:“臣他日嚐宣旨京兆閱致女子,人間囂囂然,而朝廷好言事者,得以為口實。臣以為掖庭中故衣冠以事沒其家者,宜可備選。”上大悅,使力士詔掖庭,令按籍閱視。得三人,乃以賜太子,而章敬皇後在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