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吧時間:5月24日,地點:宿舍,內容:《受眾分析》131-140頁
筆記:
沒有多少實證研究能夠證明,一般來人們使用媒介確實是因為遇到了問題,或是為了解決問題,盡管這樣的情況通常並不難發現。當被問到使用媒介的動機時,人們才會回想和重新認識前麵已經提及的許多預料中的“動機”類別,這的確是事實。這亦為用功能主義語描述受眾打開了大門,同時也似乎表明,當被迫回答動機問題時,人們一般是如何理解白己的媒介使用行為的。
然而,總體上看,“使用與滿足”理論過高估計了受眾媒介使用行為的理性和主動性。實際上,大多數受眾群都是由各種各樣、湊巧碰到一起的人們所構成,他們並不總是有著一以貫之的期望和主觀動機。
受眾行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具體的、有意識的動機的支配,這一點直都存在爭論。巴布勞對此也表示懷疑,並且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我們應該采用“解釋框架”來思考問題。根據解釋框架,某些受眾選擇是有意義的而其他一些媒介接觸行為僅僅出於習慣和條件反射,可以認為是動機不明的行為。這些看法與本章前麵介紹過的“媒介取向”理論可謂一脈相承,各因素之間的關係在後麵會詳細闡述。
評論:
各國媒介素養教育開展的時間或早或遲,開展的動機和程度多有差異,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盡相同,因而形成了媒介素養教育的多元化價值取向。這正如馬斯特曼所指出的:“在每一次媒介教師的國際集會上,每一個人重新學習的第一課就是,必須樹立觀念,不是單數的媒介教育,而是複數形式的、多種多樣的媒介教育。”
西方發達國家的媒介素養教育經過80多年的倡導、研究與實踐,已經達到了較高的理論水平,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實踐模式,一定程度上對中國的媒介素養教育的開展具有示範效應和借鑒意義。
隨著大眾傳播媒介的迅猛發展,“媒介病毒”不斷複製、變異、暴發,隨之“媒介疫苗”也會更新換代、層出不窮,由此,媒介素養教育的“保護主義”價值取向獲得了多重視角的發展:保護傳統文化和精英文化免受流行文化的瓦解;保護青少年,幫助他們抗拒媒介提供的“低水平的滿足”;保護國家文化、民族文化,以此來抵禦文化帝國主義的侵略;保護主流意識形態,消除錯誤信仰和思想;保護消費者權益,抵製虛假信息的侵害;保護公民知情權,縮信息鴻溝;保護大眾理性判斷力,遠離媒介麻醉劑;保護媒介生態環境,防止媒介信息汙染;保護人類心靈家園,清除媒介垃圾;保護弱勢群體話語權,消除媒介歧視,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時間:5月25日,地點:家,內容:《受眾分析》141-150頁
筆記:
我們不清楚,“使用與滿足”理論相對其成功而言所存在的一些缺失,究竟是源於方法上的不足,還是因為它隻是反映了一種現實一受眾個體的媒介選擇使用行為,實際上是與環境有關的常偶然變和動機的雖後者可能比前者更有意義,但是這兩種解釋或許都有服力。
個人特征,有關年齡、性別、在家庭中的地位、學習和工作情況、收入水平,以及與生活方式相關的一信息。
與媒介相關的需求,如上麵討論過的,對有益於個饒諸如陪伴、娛樂消遣、獲取信息等的需求。這些需求是廣泛多樣的,要達到各種需求之間的平衡,取決於個人背景和環境個人品味和偏好,即對特定內容類別、類型和特定內容的品味和偏好。
閑暇時間媒介使用的一般習慣,以及在某一時間成為受眾的可能性。由於媒介使用是在定時間和一定空間中進行的,因此,成為受眾的可能性亦與適夷地點有關,此外,還涉及人們的經濟潛力,比如能夠並且願意買一張電影票,或者一張音樂唱片。
意識,有選擇的意識,了解所擁有的信息量和信息種類,也會影響受眾的形成。因此可以預期,更主動的受眾成員會有計劃地使用媒介。
使用的具體環境,因媒介不同而各異,但通常是指使用媒介時的群己狀況和場合。與此最為相關的是,使用者是單獨一人還是有人陪伴。使用媒介的場合既會影響受眾進行選擇的過程,也會影響受眾經驗的特征。
時機,時常影響受眾的媒介接觸。它的介入,實際上削弱了對受眾選擇和受眾構成進行解釋的能力。
評論:
英國最初倡導媒介素養教育采取的是“保護主義”的價值取向,當時的學者普遍認為新心大眾傳播媒介在商業動機刺激下所傳播的大眾文化、流行文化,往往在推銷一種“低水平的滿足”,這種低水平的滿足在一定程度上會誤導社會成員的精神追求,尤其會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各種各樣的負麵影響。因此,力求通過媒介素養教育,訓練、培養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識,使青少年能夠辨別和抵禦大眾傳媒的不良影響。
這種“保護主義”的價值取向視媒介內容為社會病毒而充斥於媒介環境中,它像真正的病毒一樣呈幾何級數複製並不斷變異,毒害社會肌體,損害人們的身心。基於“保護主義”價值取向的媒介素養教育就是要致力於“接種疫苗”、“打預防針”,來抵禦“媒介病毒”對人們心靈的侵害和對社會的汙染。
由於關乎民生和國家利益,即便在當今“保護主義”價值取向逐漸演變為“超保護主義”價值取向的曆史背景下,媒介素養教育的“保護主義”價值取向仍然是各國媒介素養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實質性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