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趙廣超,生於香港,早年肄業於法國貝桑鬆藝術學院及巴黎第一大學。20世紀90年代回港,從事藝術及設計教育,曾執教於香港演藝學院及沙田工業學院。目前為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客席講師、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設計係兼任導師,教授東西方藝術、設計與文化理論分析。香港設計聯盟(MODA)會員,為該會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合辦之全方位設計課程籌委成員。
內容簡介
對傳統的每一次深情回望,都讓我們心生敬意。這是一本可以讓你很享受的關於中國傳統木建築的普及讀物,然而又不隻是講中國傳統木建築,更是講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藝術。
作者趙廣超先生從“家”開始,述中國人將“家”與自然共處一室,把你帶入中國傳統木建築的大門,接著是伐木、文字、高台、標準、結構、鬥栱……四合院、風水、園林、裝飾等篇章,沒有教科書的刻板,有的是諧趣甚至詩意雋永的語言,借著建築與中外文化甚至中國古典詩詞之間的聯係,將中國傳統木建築文化娓娓道來。
推薦理由
這是一本讓你很享受的關於中國傳統木建築的普及讀物。豐富的中國傳統木建築知識點,知識性和藝術性兼而有之。從“家”開始,述中國人將“家”與自然共處一室,把你帶入中國傳統木建築的大門,接著是伐木、文字、高台、標準、結構、鬥栱……四合院、風水、園林、裝飾等
沒有教科書的刻板,有的是諧趣詩意、形象生動的語言:“在家外月亮總是在照著別人,院子裏看到的月亮可像自己家人一樣,院子其實就是將地劃了一塊放在家裏,一個可以讓樹木從家裏向空生長的房間。”“中國人用木頭造出紙張,用木頭刻字製版,然後在木頭搭建的空間裏,一並寫下整個建築和工藝發展史。”
精致典雅而又不失於活潑的圖文編排,彰顯中國傳統木建築的深邃意境:標題、正文、引文、圖注、圖片等,精心布局,隨處可見的滿滿的設計福精選精修近四百幅圖片,足以讓你在閱讀詩意文字的同時直觀地感受中國傳統木建築的深邃意境、恒久魅力。
朱家溍之女、故宮《紫禁城》雜誌編輯朱傳榮女士作序推薦:“這是一本原來沒有過的書,是知識性的,也是藝術性的,但與向來讀到的知識性或藝術性的書都不同,作者的講述沒有學院的腔調,沒有勉強的抒情,也沒有做作的兒語。知識點多,而具發散性,語言平實,而飽含詩意。”
精彩文摘
在鳳翔佛寺有個叫做郭璩的知客僧人,某次鋸木頭,幾經嚐試都無從入手。郭璩懷疑木頭裏麵有鐵石,於是就換了一把新鋸,再焚香禱告一番,然後才成功鋸入木頭裏麵。及至分開時,居然發現裏麵的木紋生成兩匹馬的形象,一紅一黑,互相啃咬著,口鼻鬃尾,蹄腳筋骨,皆栩栩如生。(〔宋〕《太平廣記》)
米開朗基羅一直覺得,自己手中的雕刻工具是在粗糙的石頭表麵下,喚醒裏麵早已存在的生命……我們發現的每一種事物早就已經存在:一具雕刻的形象和自然律兩者都隱藏在材料之鄭在另一種意義上,一個人所發明的便是他所發現的。(布倫奈斯基(***ronoski)《人類文明的演進》第三章《石頭的紋路》)
《太平廣記》記載的大部分都是民間流傳的奇聞軼事,幾近迷信。布倫奈斯基是位數學家,米開朗基羅是不朽的藝術家,都不約而同地期待著隱藏在材料裏的生命。榫卯令人聯想起米開朗基羅那番著名的“浴盆”理論。這位西方最偉大的雕刻家,以“浴盆”來形容一塊未經雕琢的原材,深信每一塊石頭都沉睡著一個生命。作為雕刻家,米開朗基羅覺得自己的職責隻不過是將這生命從“浴盆”中牽出來,把多餘的部分鑿掉而已。
榫卯就活像是隱藏在兩塊木頭裏的靈魂,當古代的工匠將多餘的部分鑿掉之後,兩塊木頭便會緊緊地互相握著,不再分開。
理論上,一個單方向的榫卯組合,嵌接的部分在毫無幹擾的情況下,也許十年、也許十五年,長時間在大自然磁場的牽引之下,便會自動鬆脫,這是木材所含的水分受到引力影響的結果,就如潮汐漲湍道理一樣。然而,當榫卯結構是由不同的方向嵌接的話,張緊與鬆脫的作用力便會互相抵消。一個榫卯如是,無數的榫卯組合在一起時,就會出現極其複雜微妙的平衡。
榫卯技術在宋代達到巔峰,一整棟大型宮殿成千上萬的構件,不靠一枚釘就能緊緊扣在一起,實在非常了不起。每當榫卯構件受到更大的壓力時,就會變得越牢固。古老的木構建築可以經曆多次地震之後依然安然無恙,除了由於木材的延展力強之外,還有一個個的榫卯在挽手維係著。
1937年,當中國現代研究傳統建築的先驅梁思成教授,經過長途跋涉,幾經艱辛,在山西五台山找到一座造型簡練古樸的廟宇時,這座興建於唐代大中十一年(857年)的佛光寺已經在山野叢林中靜候了一千多年,梁柱間的榫卯結構還像當初一樣互相緊扣,不離不棄。
如果再沒有諸如“滅法”運動之類的人為破壞,如果命運沒有安排梁教授率領的勘察隊伍走上通往佛光寺的崎嶇徑,這些珍貴的唐代建築孤例,相信還會靜靜地再等待另外的一千年,直至我們“有幸”來到它的麵前,撥開梁柱上“積存幾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樣的塵土”(《梁思成文集·記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築》),來驚歎古人這種巧妙到接近神奇的建築技術了。《圖解思考:建築表現技法(第3版)》重要特點:用草圖表示的易懂的討論,對技術和概念高級圖示的新方法,大量最新的圖畫與圖解思維過程有關的新技術的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