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科舉
大周王朝京師,武漢北城漢陽。
其中一座大院內一大早就陸續湧入了大量穿著讀書人打扮的人,其中有十來歲的少年,也有二三十年的青壯,甚至都還有四五十歲的中老年人。
但是這些無一例外,都是提著文房四寶,穿著一身文士長袍。
這些人乃是來參加大周王朝科舉的。
自從大周王朝率先在鄖陽府具備了第一次科舉府試,以選拔官員後,緊接著又是在襄陽府搞了一次。
兩次府試都算是辦的比較成功,從中選拔了大量的讀書人作為官員。
雖然新選拔的這些官員說實話質量都不咋地,都是以長期無法考上前明功名的半吊子讀書人為主,但是大周王朝對官員的文化水平要求比較實用化,不要求你的八股文章做的有多好,隻要具備基本的文化水平,能讀能寫基本就差不多了。
相反,要求更多的是算學以及一些基本常識性的東西,也就是格物之類的。
當然了,更加重要的是大周王朝正處於急速擴張當中,對官員,尤其是基層官員的需求非常大。
按照大周王朝的行政體係,官方機構所需要的官員還是比較多的,哪怕都是一些八品,九品的低級官員,但是即便是這些低級官員,那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啊。
至少公文要能夠看得懂啊。
目前來說,大周王朝的行政機構,設立了府直隸州、縣、鄉鎮、村一共四級。
其中村是比較簡陋的,有正式編製的隻有村長、村稅務官、村巡警官三人,然後大村的話,還會再額外配幾個雇傭的辦事人員。
而這些人一般都是以官府直接任命當地人為主,其中的巡警官一般都是以退役軍人為主。
鄉一級就比較完善了,設有多個機構,基本上就是縣衙門的縮小版。
等到了縣這一級別,則是非常正規了,縣一級也是目前大周王朝在地方的核心組成部分,設縣令、縣丞外,還設有各科,如內務科、工商科、農務科、稅務局、巡警局、督察院、審判院等等,基本上覆蓋了方方麵麵,並且效仿京畿各機構,大小機構會有十幾個。
其實這也不算多,某種程度上就是把以前明縣衙裏的六房之類的機構進行了拆分,再把原來的吏員們直接變成了八品,九品之類的低級官員而已。
從人員編製上來說,其實也不會比明朝時期的衙門人員多太多。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周王朝設立各衙門的時候,並沒有全盤接受各種前明的官吏,而是有選擇性的接受了一部分,而缺口的這一部分自然是需要自行招募委派的。
這隨著地盤的持續擴大,這缺額自然也不少,所以大周王朝持續辦了兩次府試科舉後,打算把科舉正式化。
因此趁著拿下武昌這個有利時機,同時在直隸府,安陸府(承天府改回原名),黃州府,德安府,荊州府,嶽州府,長沙府等目前控製力比較強,有一定基礎的地方舉辦了府試。
如今漢陽城裏舉辦的就是屬於直隸府的府試。
等各地府試過後,將會初步從中選拔一定的人才以充實各地官府。
這種府試的目的非常簡單而純粹的,就是為了選拔基層人才,考上後雖然是官員了,但是也都隻能擔任普通的科員,可不是說直接就擔任中高級官員了,更不可能直接擔任什麽縣令了。
別說縣令了,鎮長,鄉長都不會給他們當。
因為這是以選拔科員為主,因此很多讀書人其實也看不上,尤其是那些本來就有秀才功名的人就更加不可能看上了。
因為他們想要直接去任職的話,都不用去參加科舉,直接去投奔就能夠任職了。
畢竟現在的大周王朝是采取招募、科舉並行的方式,一方麵是直接邀請有高級功名的讀書人以及前明的致仕、被罷免之類的官員。另外一方麵也是采用招募普通能讀寫的人為各種基層辦事人員,前期是直接用類似招工的模式,現在嗎,則是套上了個府試的名頭。
大周王朝暫時還沒有和明王朝那樣,直接搞一個全國性的科舉,然後從全國範圍內才選出那麽點人,選出來就直接授予七品官,隨便培訓一二就讓他們去當縣令,主政一方。
這種方式在郭東岩看來太扯淡了,不在官場上磨礪的十年八年,怎麽可能當縣令主政一方?一點經驗都沒有就當一地父母官,這不扯淡嘛。
所以,目前大周王朝的各地主官,那麽是鎮長鄉長之類官員,那也是需要經過層層選拔的。
而縣令的話,在大周王朝都是屬於中級官員序列了,更是需要慎重考慮才會任職。
如此,大周王朝裏的各地主官,不管是鄉長還是縣令,其品級都比較高。
鎮長乃是從七品,各科科長都是從七品,而縣丞乃是正七品,縣令乃是從六品,這和明王朝那邊是截然不同的。
明王朝那邊的縣令隻有正七品而已,至於各房裏的辦公人員那更是連品級都沒有。
大周王朝對所有為官方做事的行政人員,都是納入了管理當中,並沒有區分什麽官員和吏員,統一為官員。
大周王朝的這種模式可以說是顛覆了傳統的封疆王朝的組織模式。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大周王朝第一次巔峰傳統封建王朝的各種組織構架了,實際上現在的大周王朝雖然是中央君主集權製,也有著禮部,戶部之類的稱呼,一些地方長官也依舊稱之為知府,知縣等等,但是組織構架和傳統的封建王朝完全不一樣。
大周王朝內閣各部可是有十幾個呢,而傳統封建王朝不過六部而已,並且大周王朝的內閣各部正在根據情況隨時調整當中。
此外各部的職能也有極大的區別,比如戶部,這放在明王朝裏就是屬於管錢為主的機構,但是在大周王朝裏,卻是屬於各種內務管理,戶籍民生問題管理為主的機構,屬於民政部門。
而財政事務,包括稅收,開支等各種財政事務是由錢糧部負責,值得注意的是,錢糧部收稅是他們直接負責的,而各種開支的話並不是直接負責,實際上是一種代管的行為,充當的是一種銀庫的作用。
基本上他們會把錢根據聖旨,直接把資金調撥給各部門,然後各部門自己花錢。
錢糧部主要的職能還是收稅。
此外其他機構也有極大的區別,比如兵部,大周王朝是的兵部經過了兩次反複,一開始是作為全軍的最高指揮機構,後續被改革為參謀部獨立了出去,今年上半年再一次設立兵部,但是這個兵部主要是作為了務虛的機構而存在,主要負責地方上的軍民和諧以及一些宣傳和形象問題,堂堂兵部,在大周王朝裏算得上是存在感最差的一個部級機構了。
大周王朝裏內閣就有十幾個部級機構,然後軍方那邊還有獨立直接對皇帝負責的四大部,所以整個大周王朝的中央機構,和明王朝那邊截然不同。
而大周王朝機構設置,基本都遵循了一個原則,那就是中央君主集權。
郭東岩盡可能的集中全力。
這也使得了大周王朝目前的體係下,郭東岩的個人權力是遠遠超過明王朝裏的皇帝的。
當然了,這樣也不是沒有負麵後果的,比如說諸多機構都是直接向郭東岩負責,中間並沒有丞相、內閣之類的大臣過渡,這就使得了郭東岩的事務特別的多。
針對這種情況,郭東岩已經是開始著手設立正式的內閣了。
當然不可能是明王朝的那種內閣,也不可能是近代國家裏的那種正式的內閣,而是一種屬於他個人的內閣。
私人內閣和明王朝的正式內閣這兩者有什麽區別呢?
職權上其實沒啥區別,做的還是參與決策,幫著皇帝處理諸多政務的事情,哪怕是細節上可能會有什麽不同,但是這些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明王朝的內閣,除了早期的特殊時期外,其他時候內閣大臣的產生都是廷推產生,皇帝要做的隻是批準而已。
而郭東岩自然是不可能把內閣大臣產生的權力交給大臣們的,把內閣大臣的產生大權交給臣子,這毫無疑問是自己把自己的權力給砍掉。
隻要親自掌握了內閣大臣的選人權力,再加上其他一定的限製,比如無定員,無品級,無固定組織構架之類的,那麽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夠掌握內閣。
看誰不順眼,直接讓他滾出內閣就是了,甚至都不用讓他致仕,直接不讓他入值內閣就行了。
隻要掌握了人事權力,那麽剩下的都是無關緊要的東西了,皇帝完全可以通過對內閣大臣的人員安排來直接貫徹,調整自己的政治企圖。
九月初六,敲定定都漢陽後沒幾天,郭東岩再一次下旨,於內廷設禦事閣,抽錢糧部尚書、吏部尚書以及參謀部等各部尚書、侍郎以及其他重要臣子若幹人入值,二十小時不停輪流值守以隨時應對皇帝對政務的垂詢。
不過很快就有人發現這個內廷禦事閣有些古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