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驅除欲淬新硎劍 拜舞思彈舊賜冠
“多謝你了,雙兒!”
陳柯上船之後,微微平息了一下自己的吐納,便感覺右胸火辣辣的疼。
遠遠望見馮錫範逃走,陳柯由衷的向雙兒表示感謝。
雙兒也微微一笑,說道:“我們可是同門啊!沒有想到阿珂的武功進步到這種程度了,如果馮錫範再敢來,我們合力定然可以將他殺敗。”
的確,沒有陳柯的牽製,雙兒對馮錫範也構不成威脅。
韋小寶他們見陳柯安然回來,同時雙兒更是逼退了馮錫範,都是大鬆了一口氣!
看馮錫範現在的樣子,似乎不敢公然與大清朝庭為敵。那些官船隻是不遠不近的吊在後麵。
韋小寶說道:“等到了天津,看老子提兵把他們都抓起來。哼!”
韋小寶很不爽。
馮錫範和鄭克爽每每跟他作對,就是撕成碎片也難解心頭之恨。
陳柯揉了揉心脈,隻說道:“這個老狗武功高強,好在他瞎了一隻眼睛,不然我和雙兒肯定抵擋不住!要趕快回大沽口,想來姓馮的也不敢在中原胡作非為。”
馮錫範的武功,當真讓他心存忌憚。
不過陳柯未必就怕了他!畢竟燧發槍這種東西他也造得出來。
如今武功大成,能回轉中原真正發展事業,造上成百上千條槍未必不可能。
“居然想來對付我?等老子真的組建了火槍隊,看不把你這老狗打成篩子!”
眾人商量著,同時盡量的與馮錫範的官船拉開距離。
行了不多時,卻是又看見幾隊官船遙遙從海上出沒,讓陳柯他們又是心中一懸。
陳柯看時,見這些官船上隱約也有人穿著大明的官服。也有人穿的是和服。
這時,接韋小寶回京的溫有道才說道:“韋大人,諸位夫人不用擔心。這些是來大清朝拜的外國使臣!”
聽他介紹之下,陳柯等人才知道,這些官船居然是來大清朝聖的。
有朝鮮使臣,東瀛幕府使臣,還有琉球使臣。
馮錫範實際上也是來朝拜大清的使臣。
因為這些外國使船的出現,也終於讓陳柯他們放下了心。
畢竟馮錫範再膽大包天,也不敢在眾目睽睽之下搞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清朝庭也算救了陳柯他們。
於是陳柯這才安下了心,回到船艙中盤膝打坐,調息被馮錫範震傷的經脈。
陳柯現在的武功已然圓滿,身體又融合了靈藥,恢複起來極快。這點小傷已不足為慮。
隻是他心中的疑惑也是越來越大。
台灣如果投降了,為什麽會像其他國家或幕府那樣,又向大清朝貢?
帶著這個疑惑,官船已於傍晚回到了大沽港口。
回到內陸,這就是韋小寶的地盤了。
眾人隨他在天津府上休整,又一路返京。
陳柯才終於慢慢打聽到如今的清庭,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局麵。
……
原來陳近南回到台灣之後,擁立鄭克臧為世子。鄭經也非常信任陳近南,倚仗他和鄭克臧固守台澎。
這讓馮錫範和鄭克爽非常之忌恨,但也不敢明麵上和鄭經過不去。
而在陳柯他們流落到通吃島後不久,康熙也終於一意孤行,準下了尚可喜告老的奏章。
尚之信請求襲爵鎮守廣東。康熙不準,於是尚之信開始耍賴。
不錯,陳柯沒有聽錯。
尚之信他們居然聽信了陳柯的“讒言”:不起兵不造返,不接旨不撤藩,不理會。
尚之信軟禁了老爸尚可喜,吳三桂和耿精忠也上折子和康熙“講道理”。
康熙惱羞成怒,斬了吳應熊立威,之後派兵剿滅三藩。
事實證明,先撩者賤。
戰事主要還是發生在四川,廣西,湖南,江西,浙江一線。但並沒有形成全國性戰亂,隻是局部衝突而已。
但這一次康熙失了民心,換成了朝庭“撤不掉藩鎮”,而非吳三桂“打不過長江”。
同樣的事情,被陳柯微微一攪,給人看到的局麵卻是截然不同。
而這個時候,陳永華出現了。
就在康熙與三藩僵持之際,台灣的戰船直接攻打杭州城!
此時,鄭經剛剛離世,他的長子鄭克臧繼延平郡王位,台灣兵權歸陳永華執掌。
陳永華趁清庭與三藩內亂,果然出奇兵製敵,攻戰杭州。
這一手當真讓清庭措手不及。杭州失陷,意味著掐斷了康熙的錢糧,大清江山汲汲可危。
因為陳柯救下了陳永華,因此在關鍵時刻給了康熙致命的一擊。
不過康熙也表現出了帝王心術,他竟派出使臣到台灣暗中議和。
康親王傑書向鄭克爽許諾:如鄭氏撤離杭州,退守台灣,就答應台灣變為藩屬,與之“通商貿易,永無嫌猜”。
鄭克爽與清庭一拍即和,趁陳永華出兵在外,製造“東寧政變”弑殺了鄭克臧。
同時在後方斷了陳永華的援軍和糧草,清庭即派施琅與陳永華開戰。
陳永華水師無糧無援,終於困守錢塘九十餘日,全軍敗亡。陳永華壯烈犧牲,其部屬林興珠被俘降清。
台澎之危即解,之後康熙派欽差賴塔前往台澎宣詔。
詔曰:“如鄭氏肯退守台灣,本朝何惜海外一彈丸之地?鄭氏可永據台灣,從此不必登岸,不必剃發,不必易衣冠。稱臣納貢可也,不稱臣,不納貢亦可也。以台灣為箕子之朝鮮,為徐福之日本。”
鄭克爽和馮錫範當即接旨,退兵回島,永不進犯。
在此期間,吳六奇父子也在戰亂之中,引渡了數萬流民前往台灣,以充漢地。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台灣順利回歸,同時保留下了漢地的氣脈。
這其中不乏有陳柯的心血,更有陳近南和台灣水師的犧牲,當然也有鄭克爽和馮錫範審時度勢的政治眼光。
而陳永華和鄭克臧,則為此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這也如陳柯所言:台灣回歸大陸是曆史潮流,不可違逆。隻看大陸是如何收複台灣,實現和平統一。
解決了台灣問題之後,三藩“禍首”尚可喜隨之薨逝。
其子尚之信再次上折請降,懇求康熙讓他襲爵,鎮守廣東。
這個時候,西藏和準葛爾也上折子向三藩求情。
甘陝王鋪臣也配合上折子請願,望朝庭“勿信奸佞之言,削國之棟梁”。
因為台灣與三藩之亂一同爆發,清庭元氣大傷,民怨沸騰。康熙也隻能順著台階下來了。
首先處理了一批無關緊要的“主戰派”官員,背黑鍋。
然後,清庭追封尚可喜為平南親王,尚之信襲郡王爵,鎮守廣東。
同時追封吳應熊為多羅郡王,並下詔撫恤吳三桂。
吳三桂和耿精忠也一同請降,三藩之亂就此“平定”。
事實證明,康熙也並非像吹捧中的那樣英明神武,起碼他撤藩的決策是錯誤的。
人民抵觸戰爭,渴望和平統一,這是曆史潮流。
在陳柯以前的那個世界,康熙的運氣實在太好。漢地又犯下低級錯誤,所以成就了他的光環。
如今,陳柯糾正了一點曆史錯誤,康熙的光環也隨之暗淡了一分!
一切回到起點,格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
五年的努力終究得到了回報,這給了陳柯極大的鼓勵,還有無窮的希望。
“老婆們,京城!看,是京城!”
就在陳柯坐在馬車內思緒連篇的時候,韋小寶的一聲高呼終於將他又喚醒過來。
耳邊傳來久違的人聲馬吼,陳柯下意識的掀開車簾,果然又看到了這座繁華古都。
高大的土灰色城牆,雄偉的古堡,以及來往穿行在大路上的車馬與行人,還有隱約在城中的古牌鍾樓。
陳柯第一次來,是和九難師父和韋小寶一起。
之後,又是和天地會的朋友,還有江湖上的英雄一起。
他們在這裏拜祭過煤山,刺殺過皇帝,更商議過許多轟轟烈烈的軍國大事。
但北亰依然還是北亰。和陳柯當初到來的時候一樣,未曾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