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二)
雲貴的讀書人們來到騰越之後,正趕上秋收的尾聲。看到這裏的農業,他們真正體會到了陳柯並沒有騙人。
今年的騰越,秋收是一片喜慶祥和的場麵。
隨著小冰期走遠,中國大地春回。糧食產量也隨之恢複,逐漸達到了明代水平。
而騰越及周邊各壩子農田,因為完成了基層組織,成立合作社。加之化肥的使用,產量當真提高了一倍。
各處田野中,農民們在穀浪邊辛勤的收割。成捆的糧食堆成了一座座的小山。
而且現在的合作社,有了工場裏配備的蒸汽機,脫粒機,揚場機。這讓糧食加工快了十倍。
這是糧食加工站。成捆的糧食加工之後,被裝進麻布袋,縫上標簽碼放整齊。
完成基層組織工作的農民,如今分配起不同工作來也像模像樣。不再像以前那樣一盤散沙了。
許多合作社還經營了副業。各種家禽,牲畜也開始成規模的圈養,提供各種副食供應。
有的合作社,搭成了成片的葡萄架。
如今碩果累累,除了能拿到市場售賣,這還是政府需要的工業原料,不愁沒有銷路。
還有的合作社,承包了牲畜養殖。
夏秋過後,成群的小牛犢子,小馬駒子開始撒著歡的跑。牲畜繁殖量幾乎增加了一倍。
農舍邊還有成片的雞。
河塘裏遊著數不清的鴨,鵝。禽舍內,成筐的蛋被被搬了出來,墊上草鋪準備拉去市場。
“這就是郡主所說的,把專業產能最大化吧?真是太厲害了。原本以為騰越是個窮鄉僻壤,沒想到如此富庶!”
一位秀才遠遠的站在農田邊,忍不住發出了讚歎。
另一位學友則是說道:“以前騰越的確是窮鄉僻壤。如今是因為郡主治理了兩年,才有了現在這番光景。”
“兩年!”
這位秀才不覺震驚。
如果全國上下都能夠這樣治理,哪怕達不到郡主授課時的預計,那中國也會富饒到難以想象的程度。
……
“各位合作社的社長和鄉親們,請排好隊!……”
時近重陽,騰越又到了一年交納農稅的日子。衙門上的幾口大喇叭內又傳出了維持秩序的聲音。
今年的農民們氣色比往年都要好。因為他們的收成是收前都不敢想象的,一畝田能產六百斤以上的精糧。
而衙門要納的稅和往年一樣,依然是每畝三鬥。各處合作社用大車小車拉來的糧食,大多是給政府收購的。
“納稅的走這邊,收購的走這邊!……”同知舉著話筒,指揮著工作人員和農民們。
農民們經過合作生產,也開始變得井然有序。不再像以前那樣亂哄哄。
這讓納稅的過程變得非常順利。
而且合作社的成立,讓每個村舍不用把人全叫齊。社長隻帶足夠的人手,一次性把社裏該納的糧食交完就行。
然後,他們就將剩下的大頭出售給政府,作為商品糧。
政府嚴格按平價收購。兩石精糧的官價為一兩白銀,五石雜糧的官價為一兩白銀。且當麵收糧付帳。
這就是“交足國家”。
剩下的“留夠集體”,就是社裏自己的事了。每家該分多少糧,分多少錢,合作社裏都有帳目。
這就大大節省了政府收納農業剩餘的成本。以前鬧騰半個多月的納糧工作,今年隻用了三天就順利收工。
商品糧由政府收購完畢後,不少農民不光社裏還有存糧,自己更有了錢。
剛征售完一車葡萄的老大爺,無比興奮地跑在街上。腳步之輕快,簡直像個小夥子。
因為他的手上拿著一疊嶄新的票子,足有五十圓。
“鄉親們哪!我王老五活了大半輩子,還沒見過這麽多的錢哪?沒什麽說的,都到我家喝酒去吧!……”
……
騰越的農民真的有錢了,這算得上是破天荒的奇跡。
因為陳柯不光有先發優勢,還有後發優勢。
後發優勢在於跳過試錯階段,少去了基層組織化的線性發展過程。這樣能最大程度降低工業化帶來的陣痛。
能把兩種優勢相結合,這才是穿越者的及格線。從這個層麵上說,陳柯的確比王莽要做得好一點。
當然,前提是這個穿越者要以身作則。不要成天想著稱霸世界,花天酒地,玩美女。
看著老鄉們如此快樂的樣子,陳柯現在也終於體會到大英帝國的輝煌了。
“據說馬戛爾尼訪華時期,英國農民每年負擔全家人的生活開支後,還能盈餘十一英磅。這才叫日不落啊!”
英國是金本位製,十一英磅的購買力折合白銀為三十三兩。由此也能計算出近代世界的金銀匯率是一比三左右。
而在陳柯的治理下,騰越一個普通農民除了能吃飽肚子的存糧之外,盈餘的隻有五十圓。也就是白銀五兩。
這都讓他們高興得如此喜笑顏開,也讓陳柯受之有愧。
不過一同清算帳目的陶潛他們,當然是為當前的治理成果感到高興。
大清還沒有哪個地方的農民有騰越這樣滋潤。
“郡主,今年府庫的存糧果真比去年多了一倍有餘!再加上雜糧混搭,咱們的存糧當真是用之不完。”
陳柯笑道:“有餘糧的話,還要用於工業生產,那可是個無底洞。所以糧食這種東西,自然還是越多越好。馬上要補種第二季了,咱們得做好準備才行。”
“那可是!如今大家都知道了雜糧的好處,相信很多人自己都會補種的。”
陶潛幼年生活在江浙,自然知道雜糧的價值。隻是一直沒有機會真正推廣。
封建社會,皇權不下鄉。一種東西要推廣開,隻能順其自然發展,至少要一百多年。
但陳柯的動員力,已經開始下鄉了。
他說道:“等我胡伯伯回來,咱們就一起安排。畢竟這種事情還是得官家一起動員才好搞。”
說著,陳柯又問道:“對了陶大人,今年的秋季薪俸還沒有發下去吧?”
陶潛一愣:“秋俸?郡主,您到底是忙糊塗了。咱大清的官員,隻領春俸,秋季領的是祿米。俸祿俸祿,今年的祿米剛剛納完糧,就已經發下去了。”
陳柯卻是說道:“去年不也補發了一次秋俸嗎?我以前就說過,大清的俸銀太低了。大家辛苦忙活一年,手頭多少得有點錢花,不然誰買我供銷社的東西呢。”
說著,他拿出了一張比較簡略的企劃稿紙。
“我的意思,以後除了春俸,還得發一次秋俸。就按咱們騰越的標準,發新幣,這也不違朝庭體製嘛!當地衙門裏的人也好改善一下生活,清官不等於要受窮。”
陶潛看了一眼這個企劃,陳柯竟然準備實行季薪製,五年計劃後達到月薪製。
“郡主,這……這俸祿會不會太高了?”
陳柯說道:“不高,真的一點都不高。以前隻是本位貨幣流轉困難,如今開始流通新幣,這些已經不是問題了。官員收入太低,就容易滋生腐敗;就算不腐敗,很多知縣連衙門裏的轎夫都養不起!有的當官為老百姓辦點事,還借官貸銀子,欠了一庇股的債,這要長久下去吏治能好得了嗎。”
陶潛微微想了一下,點頭道:“好,這件事情就依郡主。不過不能急,今年先發這一季秋俸,等到五年計劃真正開始實施再發季薪。計劃完成後,是否改為月薪,還得看實際經濟情況。臣知道郡主是好心,但是……”
說著,他朝衙門外微微使了個眼色。
“有些人,別看他們平時悶不作聲。關鍵時刻,就怕這些家夥跳出來壞事兒!”
陳柯也會意的點點頭。隻說道:“等時機成熟了,我自然有收拾他們的日子!別以為我這個人沒有脾氣。”
陶潛也說道:“臣也一樣。”
說著,兩人都嘿嘿嘿的笑了起來。
……
秋收之後,騰越全州府上下都被官府動員起來,補種雜糧。王權下鄉開始變成了現實。
陳柯也經常抽空下鄉視察,看胡逸之和眾僧人教導農民耕種,或者交流經驗。
外國人嘲笑中國農民,終年勞碌,不懂休耕。這肯定是不對的,因為地理氣候不一樣。
中國屬於季風氣候,冬夏溫差大,土地代謝快。農民們耕種千年,也有著各自的絕活。
比如胡逸之用的是,是一種隴田耕種法。把田畝翻成一道道整齊的田隴,隴上種植,隴溝為渠。
等到來年重新翻地,就把隴翻低為渠,渠翻高為隴。這樣隴和溝相互休耕,莊稼也能經年耕種。
各地農民,不少都有絕活。靠山種山,靠水種水,如今成立合作社,大家真正開始互相交流。
幾千年的農業智慧,又豈是洋鬼子弄得懂的。
第二季耕種開始之後,已不覺到了九月中旬。
騰越按陳柯的安排,再次給所有的官吏和體製內人員發放了一次秋俸。
這次秋俸是用新幣發的,貨幣價值一樣。
比如普通教員是未入流品級,按大清製領從九品俸銀,為三十一兩五錢二分。
那麽折算成新幣,就是三百一十五圓二角。
銀本位的貨幣,購買力是很強的。五分錢就可以買一斤米,或者兩到三斤雜糧。
這些收入,在相當程度上改善了當地官員的生活。他們的消費,同樣也增添了市場的繁榮。
陳柯對貨幣還做了規定:如果要去騰越之外消費,鈔票要先兌換成平庫銀。
如今的騰越,幾乎每天都是圩市。大小店鋪,攤位上,擺滿了米,麵,糧,以及各種時令蔬菜水果。
供銷社的商品也越來越多,在貨廊上排得整整齊齊。不少百姓也有了一定的消費能力,生意紅火。
至於騰越以前的副業,更是翻了好幾倍。茶樓,酒館,賭坊,伎院,吆喝叫賣聲此起彼伏。
百姓的精神麵貌也有了不小的改善。不光外表衣著整潔多了,人文風氣也開始文明開化。
秋收大忙之後,日子總算清閑了幾分。
陳柯再去東固壩子察訪的時候,這裏的鋼鐵場已經初步完工了。
“咦,鐵軌已經開始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