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重生大宋征服史> 第219章 說服蘇軾

第219章 說服蘇軾

  沈方見蘇小妹瞪他,回過神來之後,看到蘇軾疑惑的目光,便解釋道,“看到令妹,突然想起在昌國的二妹,失態之處,還請子瞻兄、蘇小娘子見諒。”


  蘇軾啞然失笑,他並不認為沈方有特殊的癖好,專挑李師師、蘇八娘這樣的小姑娘糾纏。自家小妹可愛乖巧,家中無人不喜歡,沈方為之傾心也屬正常,可惜小妹年幼,而沈方又成為當朝駙馬,許多事情隻好放下。


  “無妨,八娘,邁兒,過來見過沈公子。”等到二位少年向沈方施禮之後,蘇軾繼續說道,“邁兒,沈公子隻比你大三歲,卻精通聖學,你切不可自滿懈怠,好生向沈公子請教學問。”


  蘇邁應諾,但從表情上看的出來,他對這聖學並沒有什麽興趣,遠不象他老爹那麽熱心。


  蘇小妹、蘇邁站在蘇軾身後,好奇地看著離他們不遠的這位傳奇人物。若說如今東京城內,論起荒唐張揚,沈方若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但除了武藝才氣之外,此人又要當著這麽多正牌進士、學富五車、才高八鬥之文士麵前宣講聖學,想起來也有些不可思議。


  幾個月前,沈方曾經給沈披、沈括兄弟講過理氣論,如今講來倒是毫不費力。沈方見蘇軾等人已做好準備,便將朱熹的理氣論、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存天理,滅人欲”等思想結合他在昌國時期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的物理學基本常識結合到一起,得出了理是事物的規律,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的觀點,並將理氣論在這些大周精英麵前和盤推出。


  “這理氣論乃是以程伯淳(注:程顥)、程正叔(注:程頤)兩兄弟的理本論為基礎,吸取了茂叔先生的太極說,橫渠先生(注:張載)的氣本論以及佛教、道兩家的思想而形成。這一理論體係的核心是理,或稱本源、道、太極、如來藏,乃是宇宙萬物產生之前就存在的永恒不滅的存在。”


  “這裏的理有四層含義。”


  “其一,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理比氣更根本,理先於氣;同時,氣有變化的能動性,理也不能離開氣。萬物各有其理,而萬物之理終歸一,這就是道或太極。”


  “其二,理是事物的規律。規律需要有事物為載體,但卻不依事物的存在而存在。比如音律、數學等,無論有沒有宇宙萬物,都存在於某一特定的所在,此所在沒有空間、沒有時間,乃是純粹的理。所謂靈機一動、如有神助,便是接通了此處的理,得以窺見一斑。”


  “其三,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太極隻是一個理字。太極既包括萬物之理,萬物便可分別體現整個太極。這便是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每一個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為它存在的根據,每一個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這一點在佛家裏麵經常提到,人人皆有佛性,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便是明證。”


  “其四,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氣是理氣論體係中僅次於理的第二個範疇。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跡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一的產物。理和氣的關係有主有次。理生氣並寓於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後,屬第二性。就象剛才我提到的外在究竟便是氣,而內在究竟便是理,氣可以千變萬化,但是離不開理的製約。”


  理氣論體係的根本特點就是將儒家的社會、民族及倫理道德和個人生命信仰理念,構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係統化的哲學及信仰體係,並使其邏輯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這使得理學具有極強的自主意識,形成了理高於勢,道統高於治統的政治理念,為抑製君權,讓政治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間參政議政提供了理論支持。


  蘇軾等人熱衷於政事,但頗不得誌,隻道是奸臣當道,自己懷才不遇,如今聽了理氣論才漸漸意識到,或許是自己想偏了,對於理並未研究通透,致使不能左右逢源,被官家所喜。與其相反,沈括、沈方父子卻屢獲聖恩,便是沈方做了那麽多有違世情公議之事,到最後還是安然無憂,成為當朝附馬。除了沈家對大周朝廷的貢獻之外,沈方將理氣論靈活運用,將事情辦得通透也是原因之一。


  沈方用理氣論將儒學進行了全新的解釋,為天地君親師、仁義禮智信找到了理學上的依據。千百年來,人們隻是學習聖學,從來沒有認真思索過聖人為何會這麽說,隻在《大學》中由曾參闡明了儒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曾參對格物並未作更多的闡述,後人隻道是研究萬事萬物,卻沒曾想到,格的是氣,得的卻是理。


  沈方侃侃而言,蘇八娘、蘇邁年幼,隻能聽個熱鬧,但其他人浸淫聖學多年,如今被沈方用外力打爛,又重新組織在一起,頓時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以蘇軾為首,看著沈方滔滔不絕地講述理氣論的運用,都有一種目眩神迷之感。仿佛他們一直生活在房屋之內,沈方幫他們捅破了窗戶紙,他們本來還嫌沈方搞破壞添亂,定睛一看,原來窗戶之外,乃是更加寬廣的世界。


  《莊子齊物論》中有“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誌,聖人議而不辯。”的說法,自古以來對於無法掌握現象,古人多歸之於鬼神之說,統治者以天之驕子的身份替天行道,統領萬域萬民。而沈方從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從每個個體最基本的細胞、最微小的原子分子,到構成整個社會的國家機器,到整個地球幾千年的發展及文明,再到無盡曆史長河中無限遠大的宇宙,全部用理氣論體係解釋地清清楚楚,而沒有說什麽“存而不論”的掩耳盜鈴之語。沈方肯定不是聖人,但是他卻道出了每一個普通人都能達到的境界,他所講的理學能讓每個人都活得明明白白,從根本上認識到“人欲”的缺陷和無聊,從而自覺地守住天理。


  萬事萬物都同根同源,按沈方的解釋,大周、西夏、北遼三國之爭,就象三個兄弟分家產,老二、老三不聽話,老大要打他們幾巴掌,但到了最後還是一家人,都是華夏民族的一份子。那些北遼的凶惡之徒隻要能有穩定的生活,誰還願意去和大周打仗送死?


  所謂仁者無敵就是這種狀態,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便是這種理論體係的優勢,猶如一個補元境界的高手不會去為難一個普通人,理氣論體係下高度發展的各種科技,已將潛在敵人的所有可能性封死,隻要大周按照理氣論正常的發展下去,世間便沒有一個敵手,這就是理學的力量,理智的結果。


  人可學,國可治,戰可勝,民可富。理氣論的魅力被沈方闡述得淋漓盡致,蘇軾、黃庭堅等人就平時感到疑惑之事提了幾個問題,沈方用理氣論進行了鞭辟入裏的解釋,然後便無人再敢發問。在眾人心目中,沈方便似一座高山巍然屹立,令他們仰視。


  蘇軾再次如上次在沈府一般,站起身來躬身施禮道,“子矩之大才,還在蘇某意料之外,今日聞聽理氣論,便覺世間一切,皆可通達,蘇某受益菲淺,請受我一拜。”


  眾人都起身向沈方行禮,就連沈衝猶豫了一下,也站起身來,神色複雜地看向沈方。


  “子瞻兄、魯直兄,千萬不要這樣。”沈方站起身來還禮,“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便都受理氣製約,都是理學的小學生。不瞞諸位,沈某在昌國組建了一個學院,專門研究理氣論的運用,奈何學員多是昌國沈氏的匠人,能力與效率頗低。若是子瞻兄、魯直兄能夠屈尊前往,以兩位之才幹,必定可以昌興聖學。”


  幾天之前,沈方便多次提出昌國的興盛,言下之意有邀請蘇軾前往昌國之意,蘇軾這兩日也對昌國的消息關注整理了一番,雖然昌國確實呈現出與大周其它州縣不同的精神麵貌,但還不足以讓他放棄官職前往,既使到了昌國有再優厚的待遇,如果沒有官身,其地位便會與一般的文士相同,這讓自持甚高的蘇軾如何能夠接受。今日,沈方在展現了理氣論博大精深一麵之後,蘇軾頗有些意動,如今在官場頗不得誌,官家對自己不甚青睞,石相一直防範甚嚴,隻怕用不了多時,便會象其它同僚一般被下放到州縣,與其如此,倒還不如象安樂先生、程正叔一般研究學問、詩詞、書畫,留下身後之名。


  蘇氏門人此時多半未曾參加科舉,來去自由,他們對昌國及那理氣論的應用心神馳往,但蘇軾不發話,他們也不好主動請纓。


  “子矩,我等有官職在身,身不由己,隻怕愛莫能助。”蘇軾沉思了片刻,無奈的說道。


  “子瞻兄,你的顧慮我早已想過,昨天我便與官家提起此事。”


  蘇軾心髒劇跳,忍不住問道,“子瞻向官家提到蘇某?!”


  “子瞻兄不要誤會,沈某雖仰慕蘇學士的德行才幹,但未取得學士首肯,豈敢輕易上達天聽,萬一引起官家不悅,豈不連累蘇兄。沈某隻是向官家要人,官家讓我與石相列個名單,名單之上的官員皆會派往昌國任職。”


  蘇軾略有些失落,苦笑道,“石相巴不得蘇某離開京城,可惜蘇某滿腔抱負,卻不得上達天聽。”


  沈方笑道,“若依沈某之見,子瞻兄此時還是韜光養晦為好,如今新法勢大,大周日新月異,無論是官家還是石相,根本沒有心情聽取蘇兄之諫言。反倒是蘇兄,若將精力花費在聖學之上,必可取得極大的成功,屆時,整個天下都將傳誦蘇學士的大名,何愁得不到官家的重視。”


  蘇軾搖頭道,“功名利祿於我如浮雲,隻是蘇某不忍心看到新法之下,百姓流離失所,祖宗基業受到動搖。”


  沈方暗中搖頭,蘇軾乃是極矛盾的一個人,到了晚年才會寫下“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的詩文。此時的他仍然希望得到官家的認可,所以才會不斷地上書,直到惹怒了王安石,被貶出京,開始漫長而跌宕起伏的流官生涯,並險些因“烏台詩案”掉了腦袋。此時的蘇軾還未受過挫折,自然對京城的官場生活戀戀不舍。


  “二哥,你留在京城,未必能有大用,若到了昌國,必可受到重用,為何還猶豫不決呢?!”蘇八娘忽閃著眼睛說道。


  “八娘,你還是小孩子,你不懂。”蘇軾啞然失笑道。


  “沈某倒覺的蘇小娘子說的很對,子瞻兄、魯直兄及各位仁兄到了昌國,隻會比在京城更受重用,願意遠行的可以奉聖旨出使化外之地,為大周開疆拓土,不願意奔波的可以留在昌國主持昌國的各項產業,諸位也知道,昌國如今乃是官家四公主的封地,也算是皇家私產,為皇家效力之餘,還能親自參與理氣論的實踐,再不必參與官場的勾心鬥角,豈不快哉?!”


  “子矩兄,出使化外之地,為大周開疆拓土,此為何意?”蔡京問道。


  “大周之外,遠隔重洋,有大洲若幹,其地尚未服王化,官家命我遴選有誌之士,為大周開辟疆域,雖然大海茫茫,險阻無數,但若能克竟全功,便會立下不朽之功業。”


  蔡氏兄弟乃是福建仙遊人士,他們對海外之地多了一些內地之人所沒有的複雜情感,蔡京與蔡卞互視一眼,“子矩兄,我兄弟二人願意為大周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沈方微笑著點點頭,“元長兄、元度兄深明大義,沈某必向官家明言此事。”


  蔡氏兄弟大喜,忙向沈方行禮致謝,有了沈方的舉薦,隻怕官場之路便會順暢幾分。反正就算不去昌國,他們這些待選京官也會被外放到其它州縣,還不如去昌國曆練。


  “好吧,蘇軾答應子矩去昌國。”


  蘇氏門人聞言都鬆了一口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