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中華世紀談> 132,黨錮再起

132,黨錮再起

  公元167年——176年 桓帝卒,靈帝繼。外戚竇武欲誅廢宦官,反被宦官矯詔殺害。宦官第二次黨錮,規模更大。


  宦官在這次風波中毫發無損,而士人遭受嚴重打擊。朝中敢於跟宦官對抗的官員不剩幾個了。三公都被罷免。宦官可以說獲得大勝,進一步控製了朝廷。


  士人和宦官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黨爭上麵。國家政治也因此更加敗壞。


  “司隸、豫州饑,死者什四五,至有滅戶者。”包括京師在內的河南地區爆發饑荒,接近半數百姓餓死,甚至有全家死絕的。即便如此也不見宦官或士人官員有隻言片語談及饑荒和饑民。


  天災民變頻發,貪官汙吏橫行,國庫益發拮據。漢桓帝不得不把官吏的薪水降低了一半。但是堤內損失堤外補,貪官汙吏變本加厲地貪汙受賄。


  漢桓帝發現降薪也沒能解決國庫虧空問題,就又想了一個辦法賣官鬻爵。既然節流不能解決問題那就想辦法開源吧。他把朝廷各級官職明碼標價公開出售。


  這招果然給朝廷帶來大筆收入。別看朝廷窮百姓窮,中間的豪強劣紳並不窮。官職的銷路非常好,以至於漢桓帝後悔價碼標低了。


  這幫豪強劣紳把做官當做一本萬利的買賣,上任後連本帶利地搜刮。


  一幫貪官汙吏橫行於世,老百姓可就苦了。東漢末年本來就災害不斷,百姓的日子不好過。天災再加上人禍,雪上加霜,百姓就沒更活路了。實在過不下去的百姓隻剩下兩條路可選,要麽上吊,要麽造反。


  東漢末年,不但邊境戰亂不斷,國內也是動蕩不堪,可謂內憂外患。


  但是內憂外患對於漢桓帝來說好像不是什麽大事,他依然沉溺於酒色之中。


  漢桓帝好酒色。宦官投其所好,遍選美女,後宮很快充斥了四五千人。漢桓帝再沒工夫操心朝政。


  皇帝荒淫,官吏暴虐,外族侵擾,百姓造反,東漢末世的樣子起來了。


  公元167年,36歲的漢桓帝死了。


  漢桓帝閱花無數,卻一個兒子也沒整出來。


  竇皇後和竇武商量後,在他侄子裏麵找了一個12歲的孩子繼任皇帝,即漢靈帝。


  皇後都喜歡找個年紀小的繼任皇帝,這樣她可以皇太後的身份臨朝聽政掌握大權。誰都想過過當權的癮,不管自己有沒有那個能力。


  竇太後臨朝,外戚自然跟著雞犬升天。竇武榮升大將軍。他的子侄也被封侯。


  整個東漢後期都是這麽一種怪圈:前任皇帝英年早逝,幼帝登基,太後臨朝,外戚幹政。皇帝長大後依靠太監奪回政權,宦官取外戚而代之。太後領銜的外戚集團和皇帝領銜的宦官集團彼此爭鬥,你來我往,一朝君子一朝臣,勝者王侯敗者賊。


  這次也不例外。外戚竇武粉墨登場後開始和宦官爭權。


  竇武廢除黨錮,將陳蕃、李膺等全都召回朝廷。這些人對宦官恨之入骨,視宦官如仇寇,必殺之而後快。他們不僅支持竇武跟宦官奪權,還強烈建議對宦官斬草除根,徹底解決宦官之患。


  竇武深以為然。


  他們製定計策,決定利用災異,勸說竇太後誅殺宦官。


  竇武於是去見太後,要求太後同意“悉誅廢(宦官)以清朝廷”。


  竇太後覺得太荒唐了。她跟宦官朝夕相處,不認為宦官是壞人。她說,如果有哪個宦官違法亂紀,你要殺他我不攔著。但你不問青紅皂白要把宦官全殺了就太過分了。


  竇太後坐鎮後宮垂簾聽政需要宦官的協助,不能接受“盡廢”宦官的計劃。


  竇武退而求其次,要求誅殺中常侍蘇康、管霸。這倆家夥霸占別人的良田和產業遭到大臣劉祐的彈劾,結果在漢桓帝的包庇嘛事沒有,反倒把劉祐送去勞改。士人對此忿忿不平。


  竇太後看在父親的麵子上同意了。蘇康、管霸於是被竇武抓起來殺了。


  陳蕃說:“曹節、王甫等,自先帝時操弄國權,濁亂海內,今不誅之,後必難圖。”


  於是竇武又去找竇太後,要求誅殺曹節、王甫等人。


  竇太後不幹了。蘇康、管霸是漢桓帝的人,殺就殺了。曹節、王甫是太後的人,太後不忍心殺掉他們。


  竇武隻好作罷。


  陳蕃不死心,上書竇太後要求殺掉士人所恨的侯覽、曹節、王甫等人。聲稱:“陛下今不急誅此曹,必生變亂,傾危社稷,其禍難量”。


  但竇太後仍然置之不理。


  竇武於是決定先把勾結宦官的尚書抓起來,拿到口供後再抓其他人,一步步株連到所有宦官。


  但是他的計劃被宦官知曉。他在宮內的辦公室被宦官潛入,翻出了他事先寫好的奏章。


  宦官一傳十十傳百全知道了,跳腳大罵竇武。


  宦官決定聯合起來絕地反擊。


  宦官住在宮中,有著別人沒有的便利條件。他們仗劍闖入漢靈帝的宮殿控製住漢靈帝,然後闖入太後宮中搶得玉璽,宣布皇帝親政,以皇帝的名義下旨捉拿竇武一夥。


  竇武拒捕逃入軍營,企圖靠手中的兵權武力對抗。宦官領兵追到軍營,用聖旨鎮住竇武的官兵,告訴他們誰跟竇武跑就是參與謀反,要誅九族。官兵立刻拋棄竇武跑到宦官一邊。竇武發現自己成了光杆司令,隻得橫劍自刎。


  陳蕃不肯束手就擒,率領下屬官員和學生八十人反攻皇宮,結果兵敗被殺。


  外戚勢力剛起步就被一掃而空。宦官勢力重新掌控了朝廷。漢靈帝跟著沾光,不用候場直接上台親政了。


  因為擁立有功,帶頭政變的幾個宦官都被漢靈帝封為侯。十二個宦官被封為中常侍。朝政完全被宦官把持。


  宦官是閹人,屬殘疾人。和一般殘疾人不同,他們不聾不啞不瘸不拐,五官四肢俱全,隻是少了命根子。生理的殘缺導致心理的殘缺。身體變得雌雄莫辨之後,心理也變得不陰不陽,外柔內剛,口蜜腹劍,又陰又狠,睚眥必報。他們適合搞陰謀,但不適合搞政治。


  讓一幫玩陰的宦官把持朝廷,朝廷的風氣立馬就變了。他們重用沾親帶故的,提拔行賄送禮的,照顧溜須拍馬的,打擊心懷不滿的。宦官沒兒沒女,不怕被人罵斷子絕孫、生下孩子沒**,什麽缺德事都敢幹。仗著皇帝的寵信,他們膽大妄為。


  朝廷政治在漢靈帝上台後進入最黑暗期。


  宦官殺了竇武,軟禁了竇太後,控製了漢靈帝,完全控製了朝廷大權。但他們還沒有安全感。他們相信想殺他們的不僅竇武一人,而是整個士人階層。


  宦官再以結黨不軌的名義清洗士人官員,但凡反對、抨擊過宦官的人都要清除掉。“凡黨人死者百餘人”。


  李膺等人雖然沒有參與竇武、陳蕃誅殺宦官的謀劃,但仍被宦官忌恨,被宦官抓進牢裏拷打致死。


  清肅黨人運動擴大化。“有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眥之忿,濫入黨中。”被處死、流放、罷官、黨錮的人又有六七百人。


  漢靈帝不過是14歲的孩子,對一些事似懂非懂。他問宦官:什麽叫黨人?什麽都要殺了?

  宦官說:黨人就是互相勾結圖謀不軌的人。他們想推翻朝廷,奪了您的江山社稷。


  漢靈帝明白了,那該殺。


  朝內權力鬥爭進入**,朝外災情也進入**。“河內(黃河以北)人婦食夫,河南(黃河以南)人夫食婦。”這比易子而食都慘。但權力鬥爭的雙方誰也無暇顧及。


  公元171年,漢靈帝舉行成人禮,立宋貴人為皇後。


  皇帝成年並且立了皇後,按理說應該大赦天下以示普天同慶。漢桓帝也是這樣做的,但是他在大赦天下的詔書裏特意注明“唯黨人不赦”。漢桓帝被宦官洗腦,認為黨人比壞人還壞。


  竇太後鬱鬱而終。宦官打算隨便埋了就完了。漢靈帝念她當初選擇自己繼承皇位,下令厚葬。


  有人在宮門上寫小字報,抨擊宦官囚禁殺害太後而朝臣屍位素餐不敢仗義執言。宦官下令嚴查。司隸校尉劉猛認為小字報說的沒錯,不肯執行命令。宦官將劉猛下放勞改,以段熲為司隸校尉。段熲雷厲風行到處捉人。上千太學的學生因此被捕。


  段熲在西北平定羌亂,“凡百八十戰,斬三萬八千餘級,獲雜畜四十二萬七千餘頭,費用四十四億”,因功調入中央。此番投靠宦官抓捕黨人又立新功,被升為太尉。


  大清洗後,朝內外再沒有敢跟宦官叫板的人了。宦官滿意了。


  但是過了些年,士人似乎好了傷疤忘了疼,開始為遭到清洗的人鳴冤叫屈,上書漢靈帝放開黨錮,釋放被囚禁或流放的士人。


  漢靈帝看到奏章勃然大怒。他這麽些年跟宦官一直混在一起,早已經跟宦官同心合意。不用宦官出聲,漢靈帝就下旨處死提意見的人,同時要求更加嚴格地執行黨錮,重新調查黨人的親朋好友,但凡有做官的一律免職永不敘用。


  漢靈帝跟宦官朝夕相處,非常信任宦官也自覺維護宦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