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3,北虜歸順
1570年——1572年 俺答汗歸順明朝,四海靖平。隆慶縱欲亡身。萬曆幼主登基即位。
高拱借海瑞之手搞垮徐階,隨後又借言官之手趕走海瑞,利用借刀殺人之計連除兩個異己。
隆慶朝從始至終充滿了大臣之間的傾軋。明朝的黨爭問題就是從隆慶開始。隆慶皇帝知道下麵的大臣們分派互鬥,但生性仁厚而平庸無力製止,致使黨爭愈演愈烈。
徐階在嘉靖、隆慶交接班時起草遺詔和即位詔書,借機興利除弊,平反冤獄,贏得了巨大聲望。高拱嫉妒徐階,恨徐階起草詔書時隻叫了張居正,沒叫上他,開始跟徐階產生芥蒂。兩人之後的合作頻起齷齪。徐階忍無可忍將高拱趕走。
高拱是隆慶的老師。老師被攆走,學生心裏不痛快。隆慶本人也不喜歡徐階,嫌他管得太寬,手都伸到了宮裏麵。我開個宴會,任命個宦官他都要管。
高拱一派也一直在攻擊徐階。徐階申請退休,以退為進,想以此逼皇帝出手壓製住自己的對手。但沒想到隆慶批準徐階退休。徐階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隻好黯然離職回家。
隆慶召回高拱。“胡漢三”回來了,那肯定得反攻倒算啊。高拱“扼階(徐階)不遺餘力”,極盡打擊報複之能事。
海瑞清查徐階給了高拱一個好機會。高拱“盡奪其田,戍其二子”,幾乎讓他家破人亡。
張居正算是徐階那邊的人。高拱想把張居正排擠走。張居正發覺不妙跟司禮監太監馮保結為同盟對付高拱。馮保是隆慶自幼的玩伴,深得隆慶寵信。有馮保保駕護航,高拱奈何張居正不得。
後來隆慶去世,張居正跟馮保聯手扳倒高拱。此後張居正把持了朝堂。
不過高拱雖然熱衷黨爭,但工作並沒有耽誤。他在任上還是做了一些事情。朝政並沒有因為黨爭而混亂。
高拱做的最出彩的一件事是解決“北虜”問題。
俺答汗求貢不成,年年犯邊搶掠,殺人放火,搞得邊民都不敢下地幹活。明軍不敢出戰。朝廷也無可奈何。
俺答汗控製了遼東的兀良哈部蒙古人。北京的東北方向也不太平。明軍沿長城從東到西設置了薊州、宣府、大同三個重鎮環衛北京。
1570年,俺答汗的孫子漢那吉投降明朝。
漢那吉父母雙亡,從小被俺答汗的媳婦養大。俺答汗將漢那吉的未婚妻據為己有,惹惱了漢那吉。漢那吉一氣之下叛逃明朝。
明朝這邊的邊將請示朝廷是否接受漢那吉投降。朝廷有人認為是福是禍難以判斷,不如拒絕了事,省得招來俺答汗的報複。高拱力排眾議要求邊將不但受降還要厚待漢那吉,吸引俺答汗歸順。
俺答汗非常鍾愛孫子,聽說孫子跑了,率兵來追。追到明朝邊境,明軍邊將告訴他想要回孫子必須歸順我朝。
俺答汗說:其實我也不想打,我隻求互市而已。如果你們同意講和,我願意接受你們的冊封,做你們的藩屬。
消息傳回朝廷。高拱拍板接受講和,封俺答汗為王,在邊境設立市場進行貿易。
俺答要回了孫子,發誓再不侵略中原。此後北方果然戰火熄滅。
明朝跟蒙古人打了二百年,終於消停了。
1572年,隆慶皇帝死了。
隆慶皇帝是個宅男。他在位六年隻上過兩次朝,其餘時間都眯在後宮,結果沉溺後宮,精盡人亡。
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大多是宅男。前任皇帝嘉靖在位的最後27年隻上了4次朝。
皇帝不上班也不影響政府運轉。這得益於成祖朱棣以來的列祖列宗創立的內閣,一個相當有效的管理機構。就像國美老板黃光裕進了監獄,他的幾千個門店照樣開門營業。董事會幫他打理一切。重要文件才送進監獄讓他審批簽字。
朱元璋是小老板做派,事必躬親,每天天不亮就爬起來上朝,下朝以後還的批閱奏章,起得比雞早,睡得比雞晚,一天不得歇,累得跟孫子似地。
他的兒孫比較會享受生活。嘉靖煉丹修道追求長生不老。隆慶皇帝泡妞把妹追求性福生活。
隆慶沉溺後宮,廣修宮苑,犬馬歌舞,每天要多名美女陪伴。為了最大程度享受性福,他大量服用春藥。他自行開發研製出世界首款偉哥,俗稱金槍不倒藥,吃完以後“陽物晝夜不仆,遂不能視朝”。縱欲過度讓隆慶身體每況愈下,最終病倒。
臨死前的回光返照,他誤以為是大病初愈。他心情很好,決定上朝接見群臣。但是做上龍床忽然頭昏眼花沒法堅持,不得不匆匆退朝。感覺大限已到,他把高拱、張居正等人找來托付後事,令他們輔佐太子朱翊鈞即位。
隆慶死時隻有36歲。他在位期間似乎什麽也沒做,但好事都落到他的頭上。困擾明朝多年的“南寇北虜”問題都解決了,四海靖平。他也因此被稱為中興皇帝。並且,他沉溺後宮不理朝政也被理解為放手給臣子發揮才能的機會。
換個思路說,他也可能走的是“無為而治”的路子。皇帝無為而臣下有為。他似乎達到了“聖天子垂拱而治”的境界,揣著倆手就把天下治理得平安無事。隻是他的第三隻手不肯垂下,反而“晝夜不仆”,影響了他的形象,也害了他的性命。
但不管怎麽說,他是一個很走運的皇帝。
隆慶臨死前把內閣重臣高拱、張居正、禮部尚書高儀等人叫到跟前病榻托孤。
隆慶已經病得不行了,坐都坐不起來了,斜倚在龍塌上。皇後、貴妃旁邊伺候。太子朱翊鈞和司禮監太監馮寶站在床前。馮寶宣讀聖旨,大意是:我已經不行了。太子年幼,我把他托付給你們好生輔佐。
朱翊鈞是隆慶的第三個兒子。因為老大、老二死的早,朱翊鈞被立為太子。當時朱翊鈞隻有十歲。
高拱等人流著淚接旨。
隆慶把高拱叫到跟前,拉著他的手說“以天下累先生”。我這就把天下托付給你了。
隆慶死後,太子朱翊鈞繼位,史稱明神宗,又名萬曆皇帝。
在登基典禮上,太監馮保一直站在萬曆的禦座旁。文武百官見狀驚訝不已。
馮保宣讀隆慶遺旨,稱先帝駕崩前對太子說:我死後,這個皇帝你來做。有事跟內閣和司禮監商量。也就是說,馮保也成了先帝指定的輔政大臣之一。
高拱聞聽大怒:明明先帝親口說的讓我等輔政,何時又冒出一個司禮監?但當著萬曆皇帝的麵,他又不敢公開質疑。
散朝後,高拱對人講:這真是先帝遺詔嗎?這個遺詔是誰寫的?如果讓我查出是宦官偽造遺旨,我一定把宦官全都攆出去!
他傳話下去,凡事啟奏皇帝或宮中傳出什麽旨意,必須通過內閣。“白老臣(高拱自指)折衷之”,也就是先經過我的審查。同時他上書萬曆要求修改工作程序,防止司禮監扣押奏折或代皇帝批複。
高拱的奏折交到宮中。萬曆那時才十歲,哪懂朝政,交馮保處理。馮保代皇帝回複:照舊製行。也就是駁回了高拱要求修改程序的請求。
高拱大怒:安有十歲天子而能自裁?這句話意思是:哪有十歲天子能夠獨立裁決的?言外之意,這根本不是皇帝的意思,是你馮保的意思。
馮保立即把高拱的話去向萬曆匯報。不過他將高拱的話稍加改動。他對萬曆說:高拱揚言“十歲兒安能決事”。十歲小孩怎麽能裁決政事呢?言外之意,一個娃娃怎麽能當皇帝呢?
高拱攻擊的是馮保,馮保卻巧妙地將高拱的矛頭轉移到皇帝身上。馮保把這事的前因後果都解釋成高拱對皇帝的非議。
萬曆大怒,去找太後告狀。
太後一聽,高拱這是想幹什麽?要造反啊?質疑先帝遺旨不就是質疑新君繼位的合法性嗎?不讓皇帝裁決政事不就是想獨攬大權嗎?
太後下旨,曉瑜群臣:當時先帝病榻托孤我在跟前。先帝親口說把皇位轉給太子,囑咐在場的人輔佐太子。高拱“攬權善政”,“蔑視幼主”。決定將削職為民,即刻返鄉,不準停留。
高拱當天就被攆出京城。
不久,另一個輔政大臣高儀病死。內閣隻剩下張居正一人。張居正不是首輔也相當於首輔,開始統攬朝政。
不過朝政也並非張居正一人說了算。宮內還有一個內廷。內廷是馮保說了算。
內廷就是指司禮監。
司禮監本職工作是皇帝的貼身秘書,負責傳遞奏折,記錄皇帝的批示,代管玉璽,傳達旨意等。負責蓋印的叫掌印太監。負責記錄的叫秉筆太監。掌印太監比秉筆太監地位高,相當於司禮監的頭兒,或者叫秘書長。
外麵的奏章送上來,一般情況下先讓內閣過目。內閣拿出參考意見,寫個條子附在奏章後麵,這個就是前麵提到的票擬。奏章和票擬送進內宮。皇帝看過奏章和票擬說“準奏”,秉筆太監馬上用紅筆把內閣的票擬抄到奏章上作為皇帝的批示。然後掌印太監審核後蓋上玉璽發回去。
如果皇帝不同意票擬會跟司禮監的太監討論,或者把內閣叫來討論。但有的皇帝懶惰或者寵信太監,隻跟太監討論甚至幹脆讓太監代他批閱奏章。準不準、蓋不蓋章都是司禮監的太監說了算。這樣司禮監也有了跟內閣一樣參與國事的權力。司禮監也就被稱為內廷。掌印太監成了內廷首輔。
皇帝越依賴內廷,越寵信宦官,內廷的權力就越大。內閣的權力相對就變小,甚至成了擺設。
武宗時期,掌印太監劉瑾被人叫做“站皇帝”,武宗被叫做“坐皇帝”。在群臣眼裏,倆人都是皇帝、都是爺。凡事劉瑾說了算。內閣實際上就是個擺設。
武宗死後,楊廷和假傳遺旨清洗宦官勢力,殺的殺、關的關、撤的撤。一時間宦官老實了很多,從此把尾巴夾起來低調做人做事。內廷也不複存在。
嘉靖迷戀道家不理朝政,宦官勢力又開始抬頭。有個老太監給小太監講古,說嘉靖前期我們見了內閣首輔得拱手致意、低眉順眼;中期的時候就敢平視了,也不作揖了;到了後期(也就是嚴嵩當政時期),內閣首輔見了我們開始打拱了。這說明內廷的地位在嘉靖時期開始逐步回升,最後超過了內閣。
隆慶沉溺酒色,寵幸太監,但在朝政上麵主要還是倚重內閣。宦官攢足資本開始亂政的時候,隆慶及時死了。所以,隆慶朝的宦官問題不算嚴重。
但是到了萬曆朝,情況發生了改變。宦官起手就獲得了朝政控製權。馮保矯詔成為輔政大臣。
《明史》明確說馮保拿出的那份遺詔是假的。但是也有一種說法,隆慶死前交代萬曆,內事問馮保、外事問高拱。也就是說隆慶讓馮保負責宮內的事,讓高拱負責朝廷上的事。馮保起草遺詔時隱瞞了這個情節。
但是不管遺詔是不是真的,它得到了太後和萬曆的認可。太後和萬曆信任宦官,希望借助遺詔讓司禮監製約內閣。
在萬曆朝,內廷跟內閣地位是平等的。司禮監跟首輔是平級的。馮保被稱為內相。張居正被稱為外相。兩個宰相共同執政。
馮保跟張居正關係挺好。馮保貪財不貪權。張居正貪權不貪財。兩人沒有衝突,相處得非常好。朝中的政事基本是張居正說了算。馮保並不幹涉。
太後跟萬曆也非常信任張居正,視張居正為忠臣,願意做他的後盾。張居正因此敢於在朝廷放手大幹。張居正的各項改革也因此得以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