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5,二次革命
1913年 孫中山以袁世凱獨裁賣國發動“二次革命”,失敗。
宋教仁被刺的時候,孫中山正在日本。他在日本到處發表演說,宣傳“大亞洲主義”,希望跟日本聯手以“王道的文化”反對“歐美霸道的文化”。
孫中山在講演中說:“亞洲今日屈伏於歐人勢力範圍之下。假使中日兩國協力進行,不難造成一大亞洲,恢複以前光榮之曆史”。
他的想法跟日本人非常契合。不知道日本在“二戰”期間鼓吹“大東亞共榮圈”是不是受了孫中山的啟發。
他跟日本政要頻繁會麵,希望中日結盟。“桂太郎與孫中山發起中日同盟會”。這個龜(桂)太郎是當時的日本首相。
孫中山得到宋教仁遇刺的消息立即從日本趕回國內。
孫中山一口咬定袁世凱是幕後真凶,主張“二次革命”興兵討伐袁世凱。
孫中山的私人秘書馬素對外界說:“宋教仁先生在國會開會前夕被暗殺。調查發現,北京政府的高層領導參與此事,時任國務總理涉嫌教唆殺人。有證據顯示,袁世凱默許了此次暗殺”。“我黨要求徹底調查此事,但袁世凱總統拒絕了,更袒護趙秉鈞總理”。
黃興建議孫中山通過法律手段報仇。馬上就要召開國會了,我們可以通過國會改選總統或者彈劾總統。
黨內意見不統一。這事就被暫時擱置下來。但孫中山不肯善罷甘休,暗中串聯上海的陳其美、江西的李烈鈞、南京的第八師等準備起兵反袁。第八師的前身是廣西新軍,受國民黨(同盟會)控製。
國會如期開幕,開始選舉議長,為製定法律做準備工作。大家的注意力開始轉移到議會鬥爭上麵。
這時“善後大借款”和“蒙事六條”等事曝光,政壇再次發生騷動。袁世凱遭到社會輿論的口誅筆伐。
“善後大借款”是用於戰後善後工作的費用。袁世凱向列強借款2500萬鎊用於支付各種到期外債、遣散南方多餘的軍隊和政府日常開銷,以及履行對清朝皇室的優待。
國民黨認為袁世凱沒有經過國會討論就私自借款屬於違法行為。並且這筆借款以鹽稅、關稅為抵押,讓外國人“協管”鹽稅,有出賣國家主權的嫌疑。
袁世凱拒絕國民黨要求國會審議的提議,辯解說這是孫中山時期的南京政府定下的事。孫中山當時沒借來,我出麵去借,借來了而已,不需要再審議。
大家不認可這個解釋,認為袁世凱借款其實是想擴張北洋軍的勢力,以損害國家主權為代價謀取私利。
這話倒也沒冤枉袁世凱。袁世凱的確有借機增強北洋軍實力的想法。北洋軍的確實力不俗,但如果南方抱成團,袁世凱也發怵。袁世凱一麵要求南方裁軍,一麵發展自己的實力。他知道南北各自擁有軍隊存在爆發戰爭的隱患。他希望加強中央軍的實力讓南方不敢輕舉妄動。
其實當初孫中山向日本借款也是想擴充自己的實力跟袁世凱打。並且他當時也是以主權為抵押向外國借款,出賣的主權比袁世凱還多。中國名義上實現民主了,實際上都憋著以武力解決分歧。
國會宣布拒絕批準“善後大借款”。但袁世凱說錢都進賬了,批與不批都沒有意義了。
國會對袁世凱非常不滿,卻又無可奈何。
國民黨人不肯放過袁世凱。國民黨人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電反對袁世凱貸款。
袁世凱大怒,下令免去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的職務,同時派北洋軍南下進行武力威懾。
孫中山指示李烈鈞通電反袁,宣布江西獨立。同時,孫中山再次勸說黃興發動“二次革命”推翻袁世凱。黃興仍然有些猶豫。孫中山索性繞過黃興進行起兵動員。
南京第八師的師旅長對孫中山起事的提議消極響應。孫中山忍無可忍,讓人攜款去南京“運動第八師的幾個營、連長,叫他們殺了師長、旅長後宣布獨立”。
黃興擔心國民黨發生內訌,不得不同意起兵。
黃興來到南京,宣布江蘇獨立。
黃興現在是國民黨的當家人。他出麵組織反袁,大家紛紛響應。
安徽的柏文蔚、上海的陳其美、廣東的陳炯明、福建的孫道仁和許崇智、浙江的朱瑞、湖南的譚延闓、四川的熊克武通電反袁,宣布獨立。大家推黃興為反袁軍總司令。
國民黨控製的省份不少,但是控製的軍隊不多。反袁軍力量薄弱,跟袁世凱鬥明顯實力不足。
黃興去遊說黎元洪,希望跟黎元洪聯手扳倒袁世凱。
黎元洪可不想跟國民黨合作。你們的張振武企圖發動兵變幹掉我。你們的議員吵吵著要彈劾我。多虧袁世凱出手相助,我才渡過難關。讓我跟你們合作去推翻袁世凱?沒門。
雲南都督蔡鍔那時是站在袁世凱這邊的,反對國民黨挑起內戰。他認為袁世凱是大家公推的總統,代表著國家的統一。國民黨搞二次革命就是搞分裂。政府有什麽問題可以通過國會按法律程序解決。不能再用敵我矛盾的方式來解決人民內部矛盾。蔡鍔發表聲明:“萬一有人發難,當視為全國公敵”。
反對內戰的各省都督、各界名流紛紛發聲勸國民黨不要打內戰。有話好好說。誰先動手,誰就是與人民為敵。
國內輿論也大多反對武力解決問題,對國民黨的所謂“二次革命”既不理解也不支持。相反輿論支持袁世凱,認為他有能力保持國家的統一。國民黨被視為亂黨,為一己私利推翻政府。
國民黨的“二次革命”既得不到支持也得不到支援,但是箭在弦上又不得不發。
李烈鈞率領的江西反袁軍在九江、黃興率領的江蘇反袁軍在徐州迎戰南下的北洋軍。
陳其美率領上海反袁軍進攻江南製造局。
江南製造局是國內最大的軍工企業,生產槍炮和輪船。反袁軍如果能夠控製江南製造局,實力將會大幅提升。但江南製造局的守軍支持袁世凱,拒絕反袁軍接收江南製造局。雙方展開激戰。
蔡鍔支持袁世凱,接受袁世凱的指令,起兵進攻四川。
討袁軍受到兩麵夾擊很快敗下陣來。
馮國璋、張勳率領北洋軍殺入南方。
之前宣布獨立的省份一看袁世凱一手訓練出來的北洋軍真不是蓋的,馬上宣布反正或取消獨立。他們跟風孫中山不過是借機追求更大的自治權而已,並非打算與袁世凱為敵。
孫中山、黃興見勢不妙逃之夭夭。討袁軍群龍無首很快被平息。
“二次革命”變成一場鬧劇。
孫中山魯莽行事得不償失,賠了夫人又折兵,不但把自己又搞成通緝犯還連累國民黨成了亂黨。最要命的是,孫中山起了個很不好的頭,拉開中國三十年軍閥混戰的序幕。從此大家不再相信民主,而是相信“槍杆子裏麵出政權”。
另外,袁世凱為自己找到很好的借口拋棄民主、拋棄共和。
談判有什麽用?講道理有什麽用?這一出兵全解決了。以前我的政令不過長江,現在我說話好使了,南北真正統一了。以前任命一個縣長都被認為是幹涉他們的內政,現在我撤換他們的都督都沒人敢吱聲。袁世凱命令北洋軍就勢駐紮南方,看誰還敢鬧事。
當然,並非因為“二次革命”袁世凱才起了背棄民主的心。他原本就沒打算走民主的路。即使沒有“二次革命”,袁世凱也會想方設法往獨裁的路上靠。擠走內閣總理唐紹儀就是一個例證。
不光是袁世凱,孫中山也是一個德行。民主是說給別人聽的。他自己也是一個獨裁者。他做大總統就要求總統製,讓別人做大總統就改為內閣製,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他後來有點權力後,獨裁傾向越來越嚴重。
民主在中國來說是個新生事物,需要時間讓大家去接受、去學習。民主不是一蹴而就的東西,它需要時間積累,需要時間打基礎。革命黨人帶來民主的種子,但它需要足夠的土壤才能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