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宗趙恆

  真宗名恆(998年~1022年),曾名德昌、元休、元侃。太宗第三子。淳化五年(995年)被立為太子。至道二年真宗像(997年)太宗去世,真宗登皇帝位。真宗不是太宗的長子,母親也不是皇后,原本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當大哥趙元佐發瘋、二哥趙元僖暴死之後,輪到了他繼位。真宗即位之初,勤於政事,分全國為15路,各路轉運使輪流進京述職,蠲免五代以來的欠稅。但是與久經沙場的太祖、太宗不同,從小生活在深宮中的趙恆性格較為懦弱,缺乏開拓創新的決心和勇氣,在他看來,堅持太宗晚年推崇的黃老無為思想,繼續守成的局面是最好的選擇。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后,真宗在政治上沒有什麼作為,反而致力於封祀之事,粉飾太平,廣建宮觀,勞民傷財,使得宋王朝的「內憂外患」日趨嚴重。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二十日去世,享年55歲,在位26年,葬於永定陵。


  澶淵之盟建於真宗時期的定州敵塔自雍熙北伐慘敗后,對遼朝就一直心存畏懼,逐漸由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禦。相反,遼朝對宋朝卻是步步緊逼,不斷南下侵擾宋朝。自咸平二年(999年)開始,遼朝陸續派兵在邊境挑釁,掠奪財物,屠殺百姓,給邊境地區的居民帶來了巨大災難。雖然宋軍在楊延朗(又名楊延昭,也就是人們熟知的楊六郎)、楊嗣等將領率領下,積極抵抗入侵,但遼朝騎兵進退速度極快,戰術靈活,給宋朝邊防帶來的壓力愈益增大。


  真宗朝名相寇準,對宋遼關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寇準是華州下邽人,在很多文學作品中常被戲稱為「寇老西兒」。寇準19歲就考中進士,仕途比較順利,其人生性豪爽,不拘小節,是個很有個性的人。太宗時,有一次在大殿奏事,寇準的話很不合乎太宗的心意,太宗憤而離去,寇準居然不顧君臣之禮,扯著太宗的衣服不讓他離開,太宗被他搞得極為尷尬。或許正是因為寇準的直率,使太宗比較信任他,在立太子等敏感問題上也徵求他的意見。寇準支持太宗立時為襄王的元侃為太子,又打消太宗立太子后的疑慮,所以說起來真宗能順利登上皇位也有寇準的一份功勞。這樣,真宗也很信任寇準,後任命他為宰相。


  景德元年(1004年)閏九月,遼國蕭太后和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圍攻定州,來勢洶洶。此消息傳至京城,朝野震驚,真宗急召群臣商量對策,主和、主戰兩派各持己見,莫衷一是。王欽若、陳堯叟等人主張遷都金陵或成都避難,而宰相寇準則力排眾議,堅決要求真宗北上親征,安定民心,鼓舞士氣,打退遼軍的進攻。宰相畢士安、大將高瓊等人也反對南遷,原想一逃了之的真宗極不情願地把南遷計劃壓了下來。為了防止王欽若再向真宗進言,寇準便把王欽若調離京城,出任地方官。朝廷中的主遷派失去了核心人物,懦弱的真宗也只得決定親征,卻遲遲不肯出發。為了催促真宗早日啟程,寇準頗費了一番心思。前線戰事日趨緊急,急報一封接著一封發到朝廷,他故意都扣留下來,先不讓真宗知道,等積多了一併呈給真宗看。真宗一見這麼多急報,就慌了手腳,忙問該怎麼辦。寇準不緊不慢地說:「陛下是想儘快解決此事呢,還是想慢慢來?」真宗當然是想儘快解決。寇準趁勢說道,只要陛下御駕親征,此事五日之內就能解決。無奈之下,真宗只得同意立即出征。此後,朝廷確定了親征的相關事宜,安排雍王趙元份留守京城,真宗於十一月二十日出發親征。


  兩天之後,真宗一行抵達韋城,但前方戰況不明,王超的部隊又沒有按照事先約定南下接應,真宗開始猶豫,是否按原計劃繼續北上。此時隨行的官員中,有人主張儘快撤退到金陵,也有些人主張撤回京城。寇準則堅決反對,他對真宗說:「陛下現在只能前進,不能後退!河北諸軍日夜盼望陛下到來,若是現在撤退,軍心必然大亂,遼軍趁勢前來攻打,恐怕到不了金陵就成了遼軍的俘虜。」真宗聽后大驚失色,加之有其父太宗親征失蹤的前車之鑒,於是不敢再提撤退之事。與此同時,遼軍繼續南下,其主力早於真宗到達澶州(河南濮陽)城下。宋朝大軍行動遲緩,十一月二十五日才到達澶州南城。澶州以黃河為界,分南、北兩城,南城相對較為安全。真宗看到河對岸煙塵滾滾,就想留在南城,不去北城。寇準勸真宗:「宋軍的主力都在北城,陛下如果不去北城,親征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再說各路大軍已經陸續到達澶州,不會有什麼危險。」高瓊也勸真宗過河,不等真宗同意,他就催促衛兵們護送真宗前進。真宗勉強到了北城,在城樓上召見了各軍將領。宋軍將士看到城樓上的黃龍旗,得知皇帝到了,立即高呼萬歲,士氣大振。


  巡視完畢,真宗把軍事大權交給寇準。他相信寇準的能力,但生性懦弱的真宗內心還是頗為忐忑,生怕出現意外。其實寇準等人內心的憂慮決不亞於真宗,只是不能表露出來而已。為了穩住真宗,寇準每日與楊億等人飲酒作樂,裝出毫不在意的模樣。真宗得到密探關於寇準動靜的彙報后,以為寇準胸有成竹,情緒才逐漸穩定下來。宋、遼雙方在澶州相持了十餘日,形勢對宋軍相當有利,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城下射死遼軍大將蕭撻凜,使遼軍士氣一落千丈。蕭太后唯恐腹背受敵,秘密派人前來求和。真宗生性優柔寡斷,並沒有與遼軍一決勝負的決心。早在親征之前,他就曾經暗中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議和,只是因為戰事激烈,曹利用一直未能到達遼營。這時遼朝主動提出議和,正中真宗下懷,於是急忙催促曹利用前去議和。


  經過幾番交涉,兩國議和成功,和約規定:宋朝每年輸給遼絹20萬匹,銀10萬兩;雙方為兄弟之國。因該盟約在澶州簽訂,其西有湖泊曰澶淵,澶州亦名澶淵郡,故史稱為澶淵之盟。曹利用在議和之前曾面見真宗,詢問給遼朝財物的數量限度。真宗提出了可以接受的底線為100萬。寇準知道后警告曹利用:「皇上雖然說可以給100萬,但是若超過30萬,回來我就砍你的頭。」曹利用最後果真以30萬代價談判成功。曹利用回來之後,真宗派宦官去問他答應給遼多少錢物。曹利用沒有回答,只伸出三個手指。來人回去告訴真宗,曹利用伸出三個手指,估計是300萬吧。真宗驚叫:「太多了!」想了一會,真宗又居然認可了如此巨大的賠付數額:「能了結此事,300萬就300萬吧。」等到召見之時,曹利用只是一味謝罪,問他到底許給遼朝多少財物,曹利用說許了30萬。真宗大喜,重重獎賞了曹利用。


  澶淵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屈辱求和的結果。對宋而言,這是喪權辱國的和約,不僅燕雲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輸金納絹以求遼國不再南侵,此後遼更是不斷需索,使北宋國威掃地。遼國卻是在不利的軍事情勢下佔了大便宜,得到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不過,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雙方大致保持了百餘年之和平,這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民間交往和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病情急劇惡化。彌留之際,真宗放心不下年幼的太子,丁謂等人向真宗保證將全力輔佐太子,真宗這才稍稍安心。二十日,真宗死於延慶殿,享年55歲。


  劉后

  劉氏是四川成都人,生於開寶二年(969年)。她出身貧寒,從小父親就死了,跟隨外祖母家的親戚四處流浪,十幾歲時就嫁給銀匠龔美為妻。後來,龔美帶著劉氏到京城做生意。龔美生意不好,走投無路,就想把劉氏賣掉。


  真宗先後有三位皇后,第一位妻子潘氏是名將潘美第八個女兒,在真宗即位之前就去世了,后追封為皇后。郭氏是真宗第二任妻子,真宗即位后封為皇后,景德三年(1006年)去世。真宗第三位皇后,就是著名的劉皇后。真宗去世之後,劉皇后垂簾聽政,把持朝政達10餘年之久。作為宋代八位攝政皇后之第一人,這位對北宋政局產生過重要影響的皇后,一生頗具傳奇色彩。


  真宗(當時還是襄王)的幕僚張旻見過劉氏后,覺得她聰慧貌美,想起真宗曾說起想納一個四川女子做侍妾,就安排兩人見面。真宗見到劉氏后非常滿意,便把她買了下來。劉氏頗得真宗的歡心,兩人如膠似漆,形影不離。太宗知道此事後大怒,勒令真宗把劉氏逐出襄王府。父命難違,但真宗實在捨不得劉氏,便偷偷把劉氏寄養在張旻家。張旻安排家人悉心照顧劉氏,自己為了避嫌,每天睡在襄王府,以免招致不必要的懷疑,甚至是殺身之禍。


  真宗即位后,沒有忘記劉氏,把她接到了皇宮,疼愛依舊。劉氏在宮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已經升為德妃。當時郭皇后已經去世,在後宮中,劉氏的地位最高,離皇后寶座只有一步之遙。


  劉氏不僅溫柔美麗,且生性機敏,通曉書史,對國家大事也頗具見識。真宗批閱文件,劉氏常陪伴左右。凡有疑難,劉氏總能提供恰當的建議,深得真宗信任。在郭皇後去世之後,真宗有意立劉氏為後,但他也知道劉氏的出身是最大的障礙。真宗拿不定主意,就找參知政事趙安仁商量。正因劉氏出身卑微,趙安仁反對立她為後。真宗聽了很不高興。第二天又找王欽若商量,並把趙安仁的意見告訴了他。王欽若對真宗說:「陛下不如問問趙安仁,他認為應該立誰為皇后。」改天,真宗問趙安仁該立何人為皇后,趙安仁建議:「德妃沈氏是前朝宰相沈義倫的後人,可以做皇后。」真宗次日跟王欽若說明了趙安仁的意見,王欽若說:「陛下不說,我也知道他會這樣說,趙安仁過去曾經做過沈義倫的門客!」真宗覺得趙安仁徇私,就罷免了他的官,下決心立劉氏為後。但劉氏為人處事頗為謹慎。當真宗決定立她為後時,宰相王旦忽然請病假,劉氏擔心王旦持反對意見,就勸說真宗推遲此事。後來王旦上疏表示同意立劉氏為後,這件事情才最終確定下來。


  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劉氏被冊立為皇后。劉氏由銀匠之妻成為一國的皇后,絕非單單因為美貌。此時的劉氏已經40多歲,早已過了花樣年華,吸引真宗的是她的智慧和能力。精明能幹的劉氏把後宮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同時在朝政方面能給真宗以幫助。真宗十分信任這個陪伴他多年的枕邊人,甚至有一點依賴她。當真宗的身體狀況日趨惡化時,劉氏便順理成章地幫丈夫處理朝廷日常政務,裁定軍國大事。另外,劉氏的前夫龔美將自己的妻子讓給真宗之後,也留在真宗身邊為其效力。真宗即位后,龔美改姓劉,與劉氏以兄妹相稱。由於劉氏的關係,劉美升得很快,逐漸掌握了京城軍權,成為劉氏最為得力的助手之一。真宗統治晚期,劉氏權力越來越大,成為實際上的統治者,其一舉一動,對當時的政局,尤其是寇準、丁謂兩派之間的鬥爭,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劉氏雖受真宗寵愛,但自己卻沒有生下一兒半女。正巧,真宗看上了劉氏宮裡的一個侍女李氏,受到真宗寵幸的李氏於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產下一子(趙受益,也就是後來的仁宗)。當時劉氏還沒有被封為皇后,年近四旬的劉氏可能認識到自己不會再有孩子,便接受了李氏的這個孩子,由她和另外一個嬪妃楊氏共同撫養,嚴禁宮人向孩子說明真相。真宗很寵愛劉氏,默許她抱養李氏之子。擁有子嗣,對劉氏能冊立為皇后,以及真宗死後順利垂簾聽政具有重要的意義。聰明的劉氏十分明白兒子對她的重要性,不管是出於真心,還是假意,劉氏還真是充當了一個合格母親的角色,細心地撫育趙受益,母子感情十分融洽。這位皇子從小就叫劉氏大娘娘,叫楊氏小娘娘,一直認為劉氏就是自己的親生母親,直到劉氏去世后,才知道真相。真宗先後有5個兒子,但都陸續夭折。趙受益的降生,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從小就十分疼愛他。等到受益年紀稍大一點,真宗就細心為他挑選老師,關注他的學業,培養他成為自己的接班人。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節,真宗正式下詔冊立8歲的趙受益為皇太子,改名為趙禎。


  太子趙禎即位。遺詔規定:尊劉皇後為皇太后,在仁宗成年之前代為處理軍國大事。真宗時代結束之後,開始了長達12年的劉太后垂簾聽政時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