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科幻靈異>故宋帆影> 第九十二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 一

第九十二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 一

  曆朝曆代都將人口作為國家的根本,但這個根本必須在有效的管理和組織之下才能真正利用起來。


  中興社的人口在一年裏幾倍幾十倍的增長,管理上的壓力也同樣成倍的增加。在幾十人或者幾百人的時候,靠領導者的個人魅力或者靠幾個核心管理者的能力就能將眾人團結在一起。但到了幾千人的規模時,領導者就沒辦法事必躬親,手底下必須有更細致的分工,更完善的製度,所以那時就有了張鏑的“澎湖建製”,將中興社分為貿易、屯田、開拓三個大的模塊,又置軍備、財計、招才、醫藥四科,這樣的劃分讓每個部分各司其職,大大提高了效率。


  現如今人口規模再上一個台階,實現了由千到萬的級數躍升。原有的管理機構就太過簡單,無法再適應當前的管理需要。所以張鏑設計了一套新的組織架構,首先在中興總社設立了八個部門,其中有仿造朝庭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此外為體現中興社的重商理念還設立了一個貿易部,同時熱帶島嶼病蟲疫疾多發,自然也少不了一個醫藥部。其中吏部管人事選拔、戶部管財計民生、禮部管禮儀教化、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律令刑法、工部管建設、貿易部管商貿據點和海貿活動,醫藥部管醫療防疫全民健康。八個部門基本上延續了原本的三分社和四科的業務範疇,不過原本三分社大於四科,現在則八部並列,而且功能劃分和人員配比都進行了細化和優化。八部長官都稱部長,八部之上則是總理張鏑和副總理劉石堅,並有若幹文職輔助人員組成的總理署協助處理日常庶務。


  在總社以下設立分社,但現在的分社不是澎湖建製時的開拓分社、貿易分社那樣以業務來區分,而主要以地方區域來劃分,類似於中原的州縣製或者蒙元的行省製,是地方一級的機構,分社長官稱為總管。當前中興社的地盤不算大,先劃分為淡水與台員兩個分社,每個分社都具有相對獨立的行政權力,與總社一樣按照人事、民政、刑名等分成幾個不同的管理部門,隻不過軍事和貿易兩部的功能弱化,地方分社在軍事上隻有訓練民兵的功能,而貿易則基本由總社直接經營。


  淡水分社以自新寨為中心,現在基本已經可以稱為自新城,該城也同時是中興社總社的所在地,全社人口也基本集中在此。台員分社是幾個月前由張魯振率隊在流求南部剛開拓出來的一處據點,原先隻有不到一千人,建了一個台員寨作為中心,並在沿海港口開設貿易區。張鏑預備再譴五千人左右去支援台員的建設,讓島嶼南部的這個新據點盡快穩固,以便在將來實現南北通達進而更好的掌控全島。又因台員離澎湖較近,按照地域劃分,將澎湖諸島也並入台員分社,這將有助於台員的初期建設,更快的形成大陸經澎湖到台員的海上貿易路線。


  新的組織架構有助於張鏑對中興社進行更好的統籌管理,但這還隻是一個框架而已,要讓它發揮作用還必須有合適的人選填充進這個框架之中。而中興社現在最缺的恰恰就是人才,尤其是政務方麵的人才。


  過去治下人民少,這個問題似乎不算嚴峻,但現在治下足有三萬多人,這可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數字,他們有不同的思想、有不同的情緒,自然也有許許多多的矛盾衝突。要讓這麽多獨立的個體凝聚在一起可不是一件易事,頂層設計固然重要,更重要的還需要成百上千名合格的基層管理者、各項決策的實際執行者。在中原的朝廷,這類人被稱為官吏,而在中興社,張鏑將他們稱為事務官。他的事務官人手缺口太大,莫說八個大部門以及兩個分社所需的大量普通辦事人員,就是八個部長都差點湊不齊,張鏑費了一番思量才將各部的主官任命下去。

  吏部先由葉承擔起,這是個極為重要的部門,中興社中下層事務官的任免考核升降賞罰都歸該部掌管,是管理官員的部門,權利當然大,中原朝廷稱吏部尚書為“天官”,可見地位尊崇。所以這個位置必須由最可靠的人擔任,作為萬金油的葉承當仁不讓了。隨著人口的驟增,劉十九、王希文、劉五四等人在泉州招收勞工的任務就沒那麽迫切了,所以原本招才科人員和業務都並入吏部。


  吏部目前最大的任務是為改組後的中興社各部門選拔足夠的事務官,這是全社正常運轉的前提。所謂萬人為英、千人為俊,百人為豪、十人為傑,三萬人中完全可以湧現出英傑之人,當然也不會缺乏治政人才,問題是如何去蕪存菁將真正的人才篩選出來。當然不可能從三萬人中一一評判,那樣做時間精力都不允許。於是葉承先采取薦舉的辦法,中興社所有百姓、軍漢、水手、勞工甚至“流放者”都能作為薦舉對象,既可以推舉他人也可毛遂自薦報名參與選拔。報名者由葉承和劉十九等人進行初步的篩選,再由各部主官根據自身工作範圍進一步挑選,有突出的則報給張鏑親自接見。人才的篩選以身、言、書三條原則,身就是看體貌特征,雖說不能以貌取人,但一般的事務官在同等條件下還是取體貌端正的為佳。言則是考察講話水平,言為心聲,說話能很大程度上體現一個人的基本素質。書則是考察文字水平,作為事務官承擔政令上傳下達的任務,至少要有基本的文字水平。


  事務官選拔的消息傳下以後,一般人的理解是在中興社做事務官相當於在中原的朝廷裏當官,是“勞心者治人”,這使得報名者趨之若鶩,足有上千人。但能滿足身、言、書三個條件的卻不多,首先文字這一條就淘汰了一大半人,此時的人們文盲居多,識字的十分難得。所以第一次的事務官公開選拔卡的並不嚴格,隻要粗通文墨,說話還算利索,沒有長得太奇形怪狀的基本都可以被錄取。但即便錄用要求已經放鬆了,最終入選的事務官也隻有不到二百人,加上原有的幾十名管理者,堪堪夠幾個部門和兩個分社搭起一個架子來,這樣至少各條線上都能正常運轉起來,剩下的缺口則可以留待後續調整補充。


  “官人,按照您的吩咐,吏部已經選了二百八十三名事務官,這是名單以及各人特長、履曆。”葉承將這幾日忙碌成果--厚厚的一遝事務官選用材料送來給張鏑過目。


  “嗯,各部門的人員分配都定好了嗎?”


  “定好了,名單後附有分部清冊。”


  “吏部六十一人,戶部五十五人,刑部……咦!為何各部人數這麽懸殊?禮部隻有八人?”


  “稟官人,各部確實不太平均,除了公務有繁簡,更重要的是應募者爭相報吏部、戶部等實權部門,聽聞禮部是要辦學校、推行教化,很多人認為是做教書先生,不願意去。”


  “豈有此理!事務官是要辦事的,還真以為是當老爺來了?記住!吏部用人務必要把規矩立起來,想來作威作福的,白吃幹飯的,淩駕於百姓之上的統統都不要。先把這些人試用著,嚴加督查,該退的退、該罰的罰、該抓的抓,我看至少剔除掉一半,才能收一收他們的僥幸之心。”


  “官人說的有理,職下明白!”葉承難得見張鏑板著臉訓話,自然也看出了這件事的嚴重性,第一次招收事務官時間太緊,難免魚目混珠,確實不可放任自流。

  “二郎不必拘束,我倒不是訓你,隻是吏治關乎民心、關乎事業成敗,不得不慎啊!這第一步一定要走好,我寧可官不聊生,也不要讓一幫壞官僚攪得民不聊生!”治民先治吏,古往今來,吏治都是一個頑疾,反反複複,張鏑也覺得憂心,所以八部之中首先關切的就是吏部。


  這個時代的人有很重的官本位思想,讀書人都追求學而優則仕,其實連張鏑本人也沒能免俗,十年寒窗才換來做官的資格。隻不過現在大宋朝的官場風氣實在是壞透了,文官庸碌迂腐,武官畏敵如虎,同時又無一例外的自私貪婪。這樣的環境裏無才又無德的貨色掌握權力,真正的忠勇才智之人卻往往被埋沒。張鏑的父親張秀山老先生當年也做過幾任小官,就是與這樣的官場風氣格格不入才憤而辭官歸鄉的。大宋厚待士大夫,用優越的待遇養著他們,卻養出來一群沒用的豬和另一群忘恩負義的白眼狼,緊要關頭卻幾乎沒人能為這個國家擔起責任。


  張鏑絕不希望手底下的事務官也變成那樣蠹國害民的贓官汙吏,所以從一開始就應該做好防範。官吏的好壞並不能完全指望個人的良知約束,哪怕都選擇道德模範來當官也難免會受到權利和欲望的侵蝕。所以張鏑傾向於從製度上來約束事務官的行為,但製度也並不是拍腦袋就能決策出來的,需要與實際相結合,更需要長期的改革與適應。所以張鏑隻是根據目前的情況提出了幾個方向性的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唯才是舉、因才施用。這是從事務官的選拔任用角度出發,任何人隻要有一技之長,都可參與應選,不需要花團錦簇的文章,隻要能勝任某一塊工作,中選者根據特長從事不同的崗位,讓專門的人做專門的事,中興社各個部門能讓各式各樣的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第二個原則是不重出身,隻重實績。中興社的事務官沒有“官”和“吏”兩種人天差地別的地位分化,隻要有能力,不論何種職位,都給予相同的機會。不因出身寒微而一輩子沉淪下僚,也不存在血統尊貴而驟得高位。升遷和重用的標準隻有一個,就是實幹的能力。


  第三個原則是優勝劣汰,厚賞重罰。事務官不應該是終身的甚至代代相傳的鐵飯碗,必須是能者進劣者退,以德、能、勤、績、廉為標準,對於立下功勞、做出成績之人不吝厚賞,對於無才無德、貪瀆不法之徒則課以重責,逐出隊伍,甚至罰為苦役。如此才能獎掖先進,激勵後進。


  張鏑的用人原則將會由吏部整合出台為細化的製度,雖然世上沒有完美的製度,再好的籠子也會留有空隙,張鏑也沒辦法堵住所有的漏洞,但可以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流求作為一個新開發的地方,就像一張白紙,正適宜張鏑去試驗、去革新,去匹配最佳的發展模式。


  三個用人原則中,第一和第三個或許還不是很大的創舉,開明一些的君主往往也能做到。但第二點就難能可貴了,意在打破門第、打破血統,體現一種天下為公的思想。曆朝曆代的天下都是一家一姓的天下,王侯將相與普通人從生下來起就有天然的鴻溝。張鏑希望彌平這樣的鴻溝,讓每個勤勞奮進的人都看到希望。如此才能保證中興社能保持源源不斷的活力,才能避免人亡政息的悲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