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請帖風波
用了一個時辰,朱由校便回到了乾清宮中。
事實上,天壽山帝陵所在地距離京城並不遠,只有五十里地而已。
這一次出京和回京朱由校都異常低調,也沒有之前那般百官相送和迎接的場面出現,所以,並沒有對京城裡的交通狀況造成什麼影響。
朱由校雖然已經刻意低調了,但是天子出京畢竟是一件大事,還是成了民間百姓們茶餘飯後的趣事,所造成的影響依舊不低。
聖上這一次是去幹什麼了,那是去視察英烈閣的奠基儀式去的。
英烈閣是什麼,經過這一段時間錦衣衛和東廠的刻意宣傳,已經搞得人盡皆知,這是專門為那些在戰場上戰死的明軍士兵所修建的。
只要入了英烈閣的將士們,不僅會名留青史,死後也會世代受人供奉,而且據說陛下還會親自帶領百官去祭祀。
與國同在,只要大明不滅,英烈閣便永世長存。
之前人們還懷疑這樣的事情的真偽,聖上真的這麼重視那群泥腿子?還會親自去祭祀?
可是當朱由校親自視察了英烈閣之後,這樣的行動讓所有人都看到了陛下的誠心,頓時,質疑的聲音為之一空。
緊接著便是狂喜,民間之前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好男兒不當兵。可是自從當今聖上登基以來,重視兵事,新編練的勇衛營每日所吃的飯菜,每月所發的銀餉,都是之前不曾有過的豐厚。
關於勇衛營的事情早已在京城中的大街小巷間流傳開來。
不僅如此,在不久前,聖上在京營中實行了一次大清掃,老弱病殘盡皆被逐出,吃空餉之事也為之一清。
現如今,聖上不僅給這些將士們吃住待遇都尤其豐厚,就連身後之事都給安排好了。
這無疑使得剛剛經歷了一次清掃的京營迅速安穩下來,而且對於朱由校更加地感激涕零。
所以,朱由校此次建設英烈閣,還親自去視察,看似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在民間和官場上所代表的意義卻是深遠的。
其中尤其以普通士兵們最為振奮,其次便是民間百姓,百姓之中很多老人的兒子,婦女的丈夫,孩子的父親都去當了兵。以前的時候,兵餉沒有得到多少,因為蒙古韃子時常南侵,遼東建奴又興起,所以這些士兵們還時常有喪命的危險。
而現在好了,隨著這些士兵們的銀餉待遇等等變好,他們家裡人水平也跟著得到提升,哪怕是戰死後,也可以入駐英烈閣,世受香火供奉,這如何不令那些民間百姓高興。
但是,有人為此受益,則必然有人為此而遭受損失。
比如勛貴們,比如被逐出京營里的老弱病殘,當然,還有對此感到不滿的文官集團。
乾清宮中。
朱由校摘下披在身上的貂皮大襖,問魏忠賢。
「參見鹽場拍賣的請帖都送出去了吧,各方都有什麼反應?」
魏忠賢一邊殷勤的將貂皮大襖整理好,一邊說道。
「皇爺您就放心吧,京中一切動向奴婢都讓人盯著呢。從古至今,誰不知道鹽是暴利啊,如今聽說陛下要用拍賣的方式租聘出去,京里京外,所有人都恨不得能分一杯羹呢。」
「您是不知道,為了一張小小的請帖,那些平時斯文的文臣啊,此時都恨不得打起來。」
「哦?呵呵。」朱由校只是略微遲疑了一下,便沒有多關注。
畢竟很多文臣們的家族裡可都是在經商的,以前沒有機會,現在朝廷放開了政策,他們不來爭上一爭怎麼也說不過去。
要知道,有可能就是因為這樣一個抉擇,直接可以使家族短短時間內迅速壯大起來。
而這些出身士紳商人家的文臣們,平時為了朝廷辦事他們還會敷衍了事,但是現在要為他們背後的家族爭利益了,哪還會有半點敷衍。
家國,家國,先家后國,不僅僅是如今的大明,哪怕是他前世里的二十一世紀時期,這樣的觀念也並沒有改變多少。
所以,對此朱由校也沒有任何好的辦法。
不過,這次所採取的方式是不同的,他採取的方式是直接去送請帖,根本用不著他們去爭。
要知道,送的話,那是聖上賞賜的,人家還會感念恩情,而他們自己爭到的話,則完全沒有感恩的心態,他們只會感謝自己的努力。
當然,朱由校送也不是全送,而是只送給那些朱由校看中的文臣,而剩下的一些沒有得到請帖的文臣們則只能去爭了,有的靠著銀子直接從其他已經得到請帖官員們手裡買,有的則靠著官大一級威逼。
在現如今的大明官場上,那一張小小的請帖早已不是其表面所代表的意義了,而是一種是否受寵的表現,更官方一點的說法則是,是一種是否得到陛下賞識的表現。
所以,這段時間以來,官員們相互遇到的時候,第一件事便是相互試探,對方是否拿到了請帖,若都拿到請帖的話,則比較是以何種方式拿到的。
一種奇怪的現象開始產生,拿到請帖的官員開始輕視那些沒有拿到請帖的官員,而雙方都有請帖的情況下,被親自送來請帖的官員,又有些看不起那些用錢買來請帖的官員。
一條完整的關係鏈就這麼產生,在這之前朱由校是沒有想到的。
朱由校又問魏忠賢。
「那些勛貴們呢?」
聽到陛下這樣問,魏忠賢知道,這是在關心英國公那邊的情況,要不然也不會專門派汪文言這個人去親自送請帖外加試探。
於是,直奔主題,說道。
「其他勛貴都異常歡喜,只是英國公那邊好像有些推辭的意思。」
勛貴們異常歡喜?朱由校心中冷笑,他們當然高興了,誰都能看出來,鹽業是暴利,這將是一個發財的機會。
但是估計心中對自己怨恨還是有的,並不會因為自己的這些拉攏而改變多少,畢竟自己整頓京營斷了他們一條財路。
人都是這樣,貪是本性。
朱由校並沒有多少意外,而是轉問道。
「英國公怎麼了?」
魏忠賢左右看了一眼,壓低聲音說道。
「老奴查到,不僅是英國公,包括定國公等很多勛貴都和南邊有書信往來。」
朱由校點點頭,明白了他的意思,臉上卻波瀾不驚,彷彿早有預料一般。
「知道了,此事不可聲張出去。」
對於這個結果朱由校並沒有意外,在前世的時候,只知道那些沿海的商人在不斷地買通文官,蠶食著朝廷,來到明朝之後,他漸漸發現,他們不僅在買通文臣,培養文臣,還在不斷地接觸著這些勛貴們,而這些勛貴們早就眼紅這些海商們的利益,有了這個橄欖枝,自然順桿便爬。
本來也是,這些在京城發展了二百年的勛貴們,其底蘊怎麼可能只是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想到這裡朱由校暗嘆口氣。
得發展水師啊,發展屬於朝廷自己的水師。不僅僅是為了從根本上擊垮那些沿海的走私海商們,更重要的是大航海時代馬上來臨,大明這個東方的老大帝國這一次無論如何都不能再錯失機會。
有了這個決定,朱由校對於鹽場拍賣租聘所得來的銀子已經有了安排。
「傳朕旨意,明日召開廷議,選舉出財課局局長之人選,儘快將鹽業新政實施下去。」朱由校吩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