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與原生家庭和解(1)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一個人的?
所謂原生家庭,就是我們從小生活的那個家庭,父母是我們最早接觸的人,對我們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我們從父母那裏學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包含了對生活的評判標準,讓我們借此判斷是非對錯,這些價值觀來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們行為的人,他們的言行塑造了我們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的對我們之後的人生產生影響,但我們絕不是父母的翻版,雖然父母對我們影響很大,但每個人自身的獨特性,確保了我們不是父親或者母親的複製品,我們是獨立的個體,小時候被別人定罪已經很糟糕了,可是我們長大以後更糟糕的是連自己都覺得自己有罪,自己在審判自己,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所以千萬不要懲罰折磨自己,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隻有你自己,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向自己發問,比如我們能對自己好一些嗎?也許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能夠開始愛自己嗎?為什麽我必須要去同意聽從對方的想法,為什麽我就不能按我的想法去做?我們長大了,是可以反抗父母的權威的,我們可以按照我們自己的心意去生活的,我們不用活得像父母,我們要活的像個大人,做我們想要的那種父母去保護我們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活得更像當下的自己,不要被腦子裏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也不要被童年的情緒所困擾,我們應該基於事實來決定要怎麽做?隻有我們自己能夠決定要怎麽做?自己去找到答案,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是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讓我們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我知道他們也許是無心的,可我們還是會怪他們,我們就是要怪他們,讓我過的是那麽糟,如果你一直這樣想,那麽你的人生一直都是在泥塘裏出不來,此時已經走到十字路口,沒有辦法再回頭了,你選哪條路?你要為自己的不快樂責怪別人呢?還是選擇讓自己來承擔責任,我覺得比起責怪,我們更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這是我們成年人應該做的事情,當然這很難,相比起責怪別人,這真的是很難,但是如果你為自己負責了,你就會認識到你對自己是有自主權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是有力量來改變環境的,更重要的是由力量來改變你自己,那麽對於父母,我們可以選擇原諒他們,放下父母對我們的傷害,我們才能夠成長。在接下來的日子,我們就一起來探討原生家庭是怎樣影響一個人的?
??也許你過去沒有一個好的原生家庭,可此時的我們也正好是孩子的原生家庭,需要注意我們的言行舉止,從源頭控製切斷,我們希望給孩子帶來的是祝福,而不是傷害。
??有的父母總是高高在上,總喜歡一手遮天,說什麽就是什麽,巴不得自己生的孩子,乖巧懂事,聽話,但凡孩子和我們有分歧,我們就會凶相畢露。人都說嚴是愛鬆是害,棍棒底下出人才,但是,打罵並不等於鞭策,孩子的承諾也不等於順從,有些父母永遠不懂這個道理。對孩子格外嚴厲,該罵的時候罵,不該罵的時候也要罵。孩子就像你的一個玩具,一個附屬品,隨時被你捏在手心裏掌控?經常聽到有的媽媽說,不罵你,你就飄了,這樣的思維成了無數孩子的童年噩夢。考了第一名,也得不到表揚,家長總說我再表揚一下,你都要飛起來了,要謙虛,要謙虛。時過境遷,我們已經長大成人,在不經意間回想起曾經遭受的打擊打壓的時候,仍然會感到窒息。
??父母不斷的打壓,把孩子說得一無是處,孩子的自信心一點點的被消耗掉,磨滅掉。被否定打壓貶低著,我們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認可,於是那個弱小的我們會不斷的去討好父母。也就是在被貶低的生活裏,我們一點點的失去了自信,變得膽小自卑,一邊怕受傷,一邊又渴望被肯定。害怕被別人討厭,所以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和看法,在無限順應別人的過程中,完全忽略掉了自己的感受。表麵上和常人無異,但在心理上卻是卑躬屈膝。甚至別人誇我們一句,父母都要謙虛的不得了,說沒有沒有,他哪有你說的那麽好?其實別人怎麽說我們不重要,我們更在意的是父母對自己的看法。但恰恰是最重視的人,傷我們最深。
??我們經常會被道德綁架,我辛辛苦苦把你養大,你卻這樣。在潛移默化中,孩子真的就相信了父母口中自己真的很差勁很不堪。人們總說孩子心理承受力太低才會得病,平時應該多管教,多說幾句,遇事就不會脆弱了。實際上心理承受能力沒有辦法通過管教和謾罵來得到鍛煉和提升。慢慢的孩子會在成長中變得極為脆弱,容易把創傷無限放大,長期內化並吸納父母帶來的一些傷害。輕則會積壓出心理問題,重則就練成了抑鬱症。全球有3.5億人患這個病,僅次於癌症的第2殺手。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有的孩子會被媽媽360度的監視和控製。一到周末連軸轉,各種興趣班排滿,當你考到第1名的時候,本想著可以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揚,考了99分,他問你為什麽不考100分?永遠不滿足。孩子做什麽是沒有決定權的,必須聽從父母的,包括讀什麽大學,選什麽專業,找什麽工作,嫁什麽樣的男人,父母給了孩子生命,卻忽略了孩子應該有權利決定自己想要的生活。
??傳統觀念認為,孩子需要在嚴厲的環境中成長,鼓勵多了,會在沾沾自喜中迷失自我,於是打罵成為常態,受懲罰也不再是做錯事的專屬。其實孩子們會感到很混亂,一些人在成長中接受了為別人好就應該對他嚴厲起來的想法。望子成龍的父母,自己都不是龍,很多以愛之名壓迫孩子的人,在不自覺貶低孩子的過程中,出現了一種自我投射,將自己對生活的自卑與不滿足,安放到了孩子的身上,高考比考什麽大學,工作了比職位和工資。為什麽要比較,希望孩子能為自己爭光,減輕自己的生存壓力。如果孩子沒有按照父母期待想象中的樣子發展,他們會感到很失望,我這麽愛你,為什麽不能好好的回報我?這樣的問題充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讓他們迷糊,也讓他們失去自我。很多父母隻始終都無法明白,他們口中的愛其實是孩子的痛。強壓控製下形成的生長環境,造就的是一場兩敗俱傷的博弈。
??童年時期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冷嘲熱諷,會被無限的內化形成消極的自我意象,孩子會因此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也不相信會真正得到他人的愛。長大後沒有辦法愛自己,也沒有辦法愛家人。父母說的最多的是愛,而孩子最缺失的也是愛。父母隻有認識到孩子是自由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附屬品,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需要被人尊重,認同,隻有兩代人都加以關注,坦誠麵對真實的彼此,看到對方的真實存在,愛才有效。
??生命向來很奇妙,可以傳承,也可以複製和粘貼,孩子就是一麵鏡子,反映出的父母的涵養與智慧。越長大越發現自己越來越有父母的樣子,而且是缺點的影子,到了一定年紀,你會發現原來父母身上最讓你痛恨的東西已經完全活在你的身上了,有的人一直在複製父母的人生,一個人成長的家庭氛圍,真的會決定他的一生,刻上了成長軌跡的印記,愛和恨其實是同一種東西,兩者都意味著強烈的連接,當一個孩子沒有辦法改變,使她痛苦的東西就會非常的恨他,往往我們越怕什麽,就會越來什麽你越掙紮,命運之手會將你抓的越緊,我們沒有辦法去擁有一個完美的原生家庭,但是我們要把上天交給到我們手裏的這一副爛牌,把它打好,這是我們一生的任務,我們否定父母很容易,但是他不能讓自己活得更好,所以我們還是要為我們自己負起責任來,去回到童年,看看今天的自己是如何一步步的被塑造的,目的隻是為了去認識接納自己,更好的理解父母,和我們的童年,和我們的原生家庭,和我們的父母握手言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