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另一個中國

  儺:另一個中國 注釋標題 此文為林河《古儺尋蹤》序,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聖經》中記載了人類遠古時期的洪水故事,中國很多民族的古代傳說裏同樣有洪水的故事。《聖經》中的人類始祖叫NOAH(諾亞),中國傳說中的人類始祖則叫NOYA(儺亞)。這些巧合和相似意味著什麽呢?


  這僅僅是很多曆史謎團中的一個,也是林河先生這本書極力要探明的問題之一。本世紀以來,有助於揭破這些謎底的文化人類學獲得了長足發展,改寫和重構了人們的一個個曆史觀、文化觀、哲學觀、藝術觀。但對於很多中國知識分子來說,文化人類學的方法還相當陌生,以致他們在大談弘揚傳統或反叛傳統時,在投入中西文化比較一類時髦話題時,甚至還沒有聽說過或還不大認識這一個字:儺。


  儺,音nuo,或no,意為神鳥,後引申為以鳥為圖騰的民族及其原始宗教活動。中國廣大農村至今還十分活躍的儺戲、儺祭等,顯示出這個字極強的生命力。林河先生研究“環太平洋儺文化圈”,把他以前的楚、越文化研究納入了儺文化這個更大框架中,為清理中國古代文化資源提供了一個新視角,進而做出了有關的新解釋。


  除了少數學者認為中國文明源於西方,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華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似已成了學界定論。北京周口店六十九萬年以前的“北京人”,陝西一百萬年以前的“藍田人”,曾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但七十年代以來一連串考古新發現大大拓展了人們的眼界,特別是長江流域金沙江畔元謀地區,發現了距今四百萬年以前的直立人化石,繼而又發現了大溪文化、高廟文化、屈家嶺文化等,使“黃河源頭”說出現了根本性的動搖。林河先生從考古學取“死”證,從民俗學取“活”證,重新梳理和描述中華文明發展脈絡,包括把“龍文化”與“旱糧文化”連接,把“鳳文化(儺文化)”與“水稻文化”連接,以豐富的材料,證明後者就是神農氏族的原始宗教文化,從長江流域發軔,輻射全國,最後登堂入室,在商、周時代達到了權威的頂峰並且統一中國。在“龍”與“鳳”的文化融合過程中,“鳳”文化是更早熟的文化主體,隻是到了周代以後,禮製確立,神權旁落,“儺”才被驅逐到中華文明聖殿之外,成了文人雅士們不屑一顧的“怪力亂神”,被兩千年來的宮廷正史所遮蔽。


  在林河先生看來,周代以後的文化已經分為上、下兩層。作為上層的儒家正統的禮製文化當然是重要的,但它的深度影響範圍,畢竟隻在占人口百分之五以下的士大夫之中;而作為下層的儺文化,在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中一直長盛不衰直至二十世紀,更能引起他的同情和關注。換一句話說,後者是他心目中的“民間中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更重要和更真實的中國。這將導致對有關中國文化的一係列結論的挑戰:中國是雅馴的?是君臣有序的?是男女有防的?是重農輕商的?……凡此上層文化的特征,一旦到了寬闊的儺文化世界裏,無不可以被迥然有別或截然相反的結論所替代。於是,中國到底是什麽,不得不重新成為一個問題。


  如果說,文化人類學曾經或正在破除文化史上的歐洲中心“一元論”,那麽林河先生的儺史研究,至少也在中國範圍內顯示出消解性和顛覆性的力量——一個是“黃河文化中心”,一個是“儒家文化中心”。這兩點不再是無可懷疑。


  我曾隨林河先生作過一些田野調查工作,在民族文化史方麵尊他為師,從他那裏學到了不少知識,度過了一些難忘的日日夜夜。當然,我並非這方麵的專家,對他在今後研究中更多注意方法論的希望,更多注意西學資源及相關工具的建議,隻是出於一個局外人的感覺,僅供他參考。同樣是從這種感覺出發,我一直相信,林河先生的研究——盡管眼下還不是特別完善和周密,是人們至今重視得遠遠不夠的一筆寶貴財富,終將使我們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別開新局,獲得一種革命性的拓展和推進。


  1997年3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