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情動一城念何人
張秋池快要講完課的時候,忽然一時興起,向大家說道:“看來明日又是一個好日子,要不咱們都到蕺山腳下的那片大草地上放風箏去?”
學生們聽到後,都齊聲答道:“好的,好的!”這群學生從來沒有跟班上的同窗一塊去放風箏,對張秋池的這個提議自是欣喜若狂,興奮至極。
張秋池和同學們預定好時間後,心裏想到:“有些學生家離那裏實在是有些遠,從這麽遠的地方把風箏帶過去,也不是方便,太麻煩了些。”張秋池思忖了片刻,就對大家說道:“諸位明天也不用帶風箏了,自有先生來安排。”
台下又是一陣歡呼雀躍。
第二天中午,班上的同學們便陸續來到了蕺山腳下的那片草地上。這天氣果真如張秋池所料想的那般天高氣爽,晴空萬裏,遙遙碧空中隻有幾縷浮雲悠悠揚揚地飄散著,而這片大草地很是寬廣遼闊,碧綠如茵。
平日裏,在這大片草地上時常有不少人來放風箏,也有很多老人在這裏鍛煉身體,不少孩子在這片草地上互相追逐,奔來奔去。這時有幾隻風箏正飄揚在半空中,順著風向飄來飄去。
幾個先到的同學剛走進這草地上,就遙遙看到張秋池正坐在花團錦簇之中,頓覺驚訝萬分,就向張秋池走去。
慢慢地走近一看,竟看到這色彩斑斕的一團竟不是花,而是一隻隻風箏和一張張彩紙,旁邊還有一些竹子和繩子,張秋池就靜坐在其中,動作快速且不停歇。這幾個同學看了一會,終於明白了,原來張先生是在親手製作風箏。
過了一會兒,李芙蓉,葉清蘭和其他同學也都陸續來了,望著張先生正埋頭勞作地製作風箏,心裏隻覺得這事情異常奇怪,更是頗為難得。因為在張秋池來當她們的國文先生之前,她們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想象出自己的國文先生會帶領她們一個班級的學生來放風箏,而且這風箏還是先生自己製作的。當然,這種事情放在年邁的曾滄海身上是決計沒有可能的。
按理來說,二十多個學生組織起來放風箏,應當是自己帶著自己的,可張秋池卻覺得她們從家裏把風箏帶過來不妥。因為有的學生家離這裏路途遙遠,實在是不方便,便自己帶了竹、繩、細線和彩紙等等必要材料,早早地來到這裏做風箏了。
諸位學生們剛開始時,本來對張先生自己會做風箏這一件事情感到大為驚奇,而後來轉念一想,便不覺得這件事有什麽稀奇之處了——張先生平素裏本來就奇怪,年紀輕輕就當了國文先生、講課時會提及許多題外話、講詩之餘更會聊起古人的奇聞軼事、自己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卻從未在學生麵前作過一首詩……所以親手為學生做這二十多隻風箏,便不是什麽令人驚訝的事情了,取而代之的隻是感覺眼前的國文先生隻是自己的一個朋友而已。
傳授知識時,旁征博引,幽默風趣,使學生聽了如沐春風,那學問知識自然就會被學生們輕鬆銘記;
平日交流時,真誠實意,為學生著想,還親手為學生們製作東西,那麽在學生心中自然就會把先生當作朋友一般。
這製作風箏的技術是張秋池幼年時侯便學會的,他看著村裏有人會製作長達十數米的風箏,便想跟著那手藝人學習。苦求之下,那手藝人終於答應傳授給他製作風箏的基本功,張秋池便學會了。隻是這門技術也算是微末“道行”,所以張秋池便鮮有機會讓自己展露這門技術,正巧這次可以給學生們製作風箏,也可算是大顯身手一次。其實張秋池名義上雖是先生,可也隻是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玩鬧之心自然是難以消去的。
學生們漸漸開始圍向前去,學著張秋池做風箏的步驟,也自己動手製作了起來。張秋池看著眼前的學生們都在幫著自己,心中很是高興,便想給她們講講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比如新近發生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還有陳獨秀,魯迅等人。
幾個學生問:“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它們是什麽?”
張秋池道:“這也是我前天在報紙上看到的,它們是一種文化運動,文化思潮。”張秋池仰頭看了看藍天,又接著道:“新文化運動是一次提倡民主與科學的文化運動,宣傳新的文學和思想,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啟蒙運動。”
學生們在下麵聽得似懂非懂。
張秋池接著道:“這次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陳獨秀,胡適還有魯迅等人。大家應該都知道魯迅先生吧?”
學生們一時不敢肯定,自言自語道:“魯迅?”
張秋池答道:“對,就是那篇《狂人日記》的作者,我給你們讀過的。”
學生們這才狂然大悟:“噢,原來他就是魯迅啊。”
張秋池笑道:“對,正是他,他也是浙江紹興人。”
有幾個學生答道:“先生給我們介紹過了。那先生快告訴我們五四運動是怎麽一回事?”
張秋池道:“五四運動是一次以北平學生為主體的運動。在巴黎和會上,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激起了北平學生的憤怒,就群起而進行了這場運動。”
在場的雖都是女學生,但一聽到割讓領土便都認為這是國恥,義憤填膺之色溢於言表。有幾個學生問道:“ 張先生,是什麽運動呢?”
張秋池道:“這次運動此時正以北平學生為主導的,比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學校的學生都去參加了。”
芙蓉和清蘭一聽到“北京大學”,都猛地一怔,忽然想到了宋竹庭,心思不約而同地飄到千裏之外的北平,心裏想到他肯定也會參加這次運動的。
張秋池就這樣坐在草地上,給身旁的學生們講著最近發生的大事,學生們也都聽得津津有味,手裏卻仍舊忙個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