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進擊的秦檜
戰爭之中,攻守雙方的情報不透明很容易造成各自的形勢誤判。
又因為消息傳遞的落後手段造成的延時性,雙方在戰爭中的應對便會嚴重脫節。
大同一方,徐澤聲東擊西,帶兵南下前,就已經做好了兵進河東路代州的準備。
而趙宋一方,直到雙方談判正式開始前,教主道君皇帝趙佶還一直活在徐澤帶兵南下抓自己的恐懼中,從一開始就誤判了形勢。
收到徐澤威脅出兵的國書後,趙佶不敢坐以待斃,立即做了多手準備。
一面遣職方員外郎秦檜進入河東路,詔令河東宣撫使譚稹嚴懲「擅自」招誘大同百姓的邊臣,以求息事寧人。
並令其人繼續北上,說服金國出兵攻擊大同或陳兵邊境,迫使同軍不能南下。
一面又派遣中書侍郎白時中為使,計劃北上燕京府,向徐澤解釋同宋兩國之間的「誤會」和本國的處理,請求其人勿忘睦鄰友好,息怒止兵。
同時,還召蔡攸、高俅、种師道等人商議軍情,做好萬一賊軍南下,就硬著頭皮打一仗的準備。
大國之間的全面戰爭,不同於局部小規模衝突。
雖然戰爭起因有各種稀奇古怪的原因,充滿了偶然性,但戰爭從醞釀到爆發卻是有跡可循的。
並且,對被攻擊一方來說,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外交斡旋和備戰。
戰爭發起方基本不會毫無徵兆的發起突擊,並不是沒人想過這種超前的戰術,而是落後的生產力和鬆散的政權組織力無法支撐這套戰術體系。
正常情況下,從外交攻勢到戰爭動員,再到軍隊部署調整、糧草徵集轉運,直至戰場遮蔽、兩軍小規模衝突逐漸升級,誤導防守方做出錯誤的判斷,並打亂其兵力部署。
最後,才是攻擊方調集主力,畢其功於一役。
所以,大國之間全面戰爭的準備時間動輒以年為時間單位。
即便是金國這種應戰而生的野蠻政權,發起滅遼之戰時,也前後準備了數年時間。
結果,還將「閃電戰」打成了追擊戰,最後還變成了消耗戰、治安戰。逼得完顏阿骨打不得不放棄滅遼戰略,轉而安頓內部,重新蓄積力量。
而趙宋這種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巨大戰爭潛力的王朝來說,只要統治者不放棄,想一戰滅其國也基本不可能。
因此,教主道君皇帝應對同軍可能入侵所做的準備,是非常全面而充分的。
正常情況下,足以阻止徐澤出兵。
可惜的是,其人遇到了一個另類。
從不按常理出牌的徐澤又一次違背了常理,其人在向趙宋發出出兵警告前,就已經率兵南下了。
趙佶派往河東的使者秦檜動作並不慢,但徐澤出兵的速度更快。
其人走到太原府,同軍就已經攻入滑州,再次威脅開封府了。
只是,太原與東京相距千餘里,道路又曲折難行消息傳遞嚴重滯后。
開封府形勢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就發生了如此急劇的變化,一路急趕的秦檜自是不知道。
秦檜出發時,教主道君皇帝尚不知道徐澤已經南下。
天子讓秦檜帶給河東宣撫使譚稹的秘旨,是立即拿下知代州事兼沿邊安撫使郭仲恂,並由出使燕京的白時中向徐澤解釋這一點。
若徐澤出兵太快,情況萬分危急,則允許譚稹殺掉郭仲恂,以平息徐澤的怒火。
譚稹雖是繼童貫之後的統兵宦官第一人,但其人的威望和資歷皆遠不及童貫,到河東小半年了,都沒有理順上下關係。
這個時候,天子卻以秘旨要求其人殺邊臣以息敵國之兵,譚宣撫如何敢奉詔?
郭仲恂雖是武臣,但能做到一州知州兼安撫使的武臣,又怎麼可能是一般的武夫?
其人出身巨鹿郭氏,相對於安陽韓氏,巨鹿郭氏自是不值一提,但在武臣之中,巨鹿郭氏的名聲卻相當大。
數十年前的神宗朝,率三十萬大軍征南征交址的郭逵郭仲通便是出自巨鹿郭氏。
憑此戰,郭逵乃與狄青齊名。
郭仲恂無論官位、家世,還是在軍中的關係,都非同一般。
應州之事本就是譚稹提議,得到了天子口諭授權,郭仲恂只是奉命行事的具體執行者,能有什麼罪?
天子就算害怕徐澤出兵,要甩鍋,也不能這麼甩。
而且,奉命行此事的也不止代州一地和郭仲恂一人。
豐州、府州、火山軍、岢嵐軍、寧化軍等地的守臣都參與此事,牽涉面太大。
莫說擅殺郭仲恂,就是捏造罪名控制其人,譚宣撫使都不敢。
譚稹活了大半輩子,早就看明白了。
其人雖是天子私奴,但已經外放為官,就不再是皇帝能夠隨意打殺的賤奴。
童貫闖了那麼大的禍,也沒見教主道君皇帝殺了他。
得罪了天子,頂多就是落職流放,只要保住了河東路,自己就還有機會。
但要是接受亂命懲處郭仲恂,讓豐、府、火山、岢嵐、寧化等州軍的軍頭們兔死狐悲,甚至逼反了這些人,造成河東糜爛,自己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更關鍵的是,天子性情涼薄,今日可以拋棄郭仲恂,焉知明日不能拋棄他譚稹?
譚宣撫思慮再三,乃以「大戰將起,擅殺邊臣,國之不祥」為由答覆天使,堅決不肯奉詔。
要是換成一般人,以正七品職方員外郎之職,遭遇帥臣不肯奉詔的情況,多半要灰溜溜回京復命,向天子告惡狀了。
但秦檜能以小小的太學學正得天子賞識,並被教主道君皇帝委以重任,自不是一般人。
其人見譚稹態度堅決,再磨嘴皮子只能是浪費時間,乃以「探查並向天子陳述邊地實情」為由,要求譚稹撥五十名親衛兵馬給自己。
譚宣撫自是知道秦檜打的什麼主意,這等小官剛得天子賞識,最是熱衷權勢,為了權勢連死都不怕,硬要強出頭,自己還能怎麼辦?
其人一意孤行,倒是方便自己事後推卸責任。
而且,邊地可不是內地,僅靠五十人,也鬧不出什麼亂子來。
猶豫片刻,譚稹還是答應了秦檜的請求。
當日,秦員外郎便帶著借來的五十人,直奔代州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