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性命雙修在今朝
元放先生接著說:「同時還要修鍊命功,這一點在《心印經》中有講到,修鍊精氣神。
精氣神怎麼煉?
所謂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一層接一層,一步扣一步,這是時間的積累,是功夫的疊加,絲毫沒有捷徑可走。
試想一下,整天大腹便便,腦滿肚圓,時間長了會怎麼樣?
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拖著個病體,你成什麼仙?登什麼真?
道教的修行人,有幾個這樣的?
哪個不是神清氣足,身形俊逸?這都是動功靜功、內功外功煉出來的。
其次,修道者,即世成道,它是解決現實問題的一種方法。
在有些人看來,修道和其他宗教一樣,是一種信仰。
作為信仰,往往是超現實的、純精神性的一種寄託。
但是我在修道過程中,卻越來越體會到,與其說它是一種信仰,倒不如說是一種活生生的生活哲學。
道是以一種辯證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來認知我們生活的客觀世界與自我的。
它並不是使人超脫,而是使人更客觀、更實際的面對現實,是用來解決現實問題的一種非常實用的方法。
修道的目的,是讓我們過上一種理想的現實生活。
人生充滿了艱辛和坎坷,現實生活並不浪漫,幸福不會從天而降。
要過上一種理想的現實生活,首先必須正視現實,然後針對現實,積極尋找改善和改變的辦法,而不是消極迴避與逃遁。
道的人生哲學,是智慧的哲學。
它順應了事物內在的本質規律,通過巧妙的迂迴方式,力求圓滿的解決事物內部的矛盾衝突,建立起新的平衡。
這種方式是平和的、無創的、雙贏的。
大道至深至遠。
大而無其外,小而無其內,包羅萬象,無所不能。
它好比是一把萬能的鑰匙,一旦掌握了它,就能打開我們心中所有的癥結,無往而不勝。
因此,修道可以幫助我們全方位的化解生活中的難題,清除生活中所有的障礙,獲得精神上的幸福和美滿。
這樣一來,我們的命運就會發生改變。修道可以使我們一直沿著平坦的大道向前走,不誤入迷途。
其次,修道者,旨在改變自我內在狀態,而不是外在客觀。
外在客觀,是不以我們主觀意識為轉移的。
對此,我們無法改變。
太陽每天早晨從東方升起,我們無法改變。
我們誕生在當下這個時代,無法選擇。
每天,我們要面對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人和事,這也無法迴避。
我們改變不了外在,並不是一種不幸。
不幸的是我們的心常常不能自主,被外在所左右,最後迷失了自我。
修道,能夠幫助我們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回自我,恢復自我的自主性,讓外在的東西不再左右我們的心。
舉一個日常的例子。修道是需要以靜為前提的。
那麼,該怎樣理解這個『靜』字?是一個清靜、恬淡、閑逸的外部環境嗎?
當今社會,到處充滿了喧囂和浮躁,這樣的環境是很難有的,是創造不出來的。
那麼,我們只有改變自己。
在鬧中取靜,讓自己的心不為鬧所動,練的才是真功夫。
所謂『大隱隱於市』,就是指此而言。
心是靜的,看一切才是靜的;心若靜,風奈何?否則,就不用奢談修鍊的功夫。
在一個恬靜的世外桃源里,本心自然得到安靜。
所以,正因為我們無法改變客觀世界,我們才要改變我們自身。
內心改變了,我們看客觀的角度就改變了。
我們能夠感知到客觀世界的存在,是因為它進入了我們的主觀世界,留下了影像。
所謂境由心生、境隨心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修道不可逃避現實,無為才能無不為。
有些人以為,修道就是遁入深山,去過隱士的生活。
還有些人理解,道家思想就是無為,消極遁世,與世無爭。這種認識是片面的。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一種辯證思維,是在陰陽中求得平衡。
無為是與無不為相伴隨的。
兩者如形隨影,密不可分,各自以對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前提。
其中,無為是手段,無不為才是目的。
只有做到了無為,才能無所不為。
沒有無不為的目的,無為就沒有存在的前提。
所以,只有處理好陰陽的辯證關係,在無為中得到無不為,才是真正理解了道,實踐了道。
道教不講因果,而講天道承負,不講逆來順受,而講改造。
從道家文化形成那天起,修道之士就提倡人的主觀能動精神,注重活在當下,通過有效的奮鬥來改變命運,也就是道家常講的『循天機而起,改天機而行,我命在我不在天』。
大家看一下那些修行的道長,哪個會今生不努力修鍊,而將希望寄托在來生來世上?
這輩子都實現不了的事情,都確保不了的事情,你怎樣在來生來世去實現?
就是因為這種思想的存在,讓我們不少當父母的將自己沒有達成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讓他們生活的很累。
就算是有來生來世,你怎麼能將這一世的修鍊嫁接在下一世上去?你會移花接木不成。
道教的文化是讓人們生活的更好,這不僅僅體現在精神方面,也體現在物質方面。
道教不滿足於現狀,而通過自己所學去不斷地發明創造,不斷改造生命狀態和生活品質,不僅要個人受益,更要讓社會大眾受益。
由於這個基本的出發點,道教有了自己獨特的技術去確保人們的生活品質。
為了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我們可以欣賞曲韻悠長的道家音樂,觀賞豐富多彩的道家繪畫;
為了確保人們身體健康,道家有黃帝內經,發現了經絡走向,五行五髒的關係,又完善了道醫學和養生學,存有不少回春長壽的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