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漫說葡萄日月長
謝橫接著說:「之後,漢武帝於太初二年派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國,勝利后又引進葡萄品種、種植技術和釀酒技術到涼州。
從《史記》『大宛以葡萄釀酒』和《漢書?西域傳》『大宛左右以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斛,久者至數十歲不敗』、『漢使采葡萄、苜蓿種歸』等記載來看,
葡萄及葡萄酒原產西域,漢時傳入涼州后又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原。
進入後漢,涼州葡萄已負盛名,涼州葡萄酒也以味美醇厚馳名遐邇顯赫於京師。
當今孟佗以葡萄酒一升贈張讓即拜涼州刺史的傳說,就是一個有力的佐證。」
馬騰問:「我們張掖種植的葡萄以及釀造的葡萄酒,相比於其他地方,可有什麼優勢?」
謝模說:「我們這裡所產葡萄酒甘冽爽口、純凈曠遠、酒香清新幽雅、醇美柔潤,口感細膩柔和、豐滿協和,品質極佳。
曾有一名高官評價張掖的葡萄和葡萄酒,他的名字我忘記了。
他說,頭天晚上喝醉后,第二天早上如果吃些葡萄,可以用來解酒;
特別是涼州葡萄,甜而不膩,脆而不酸,冷而不寒,味長汁多,尤其可用以除煩解燥。
如果用來釀成葡萄酒,甘於酒麴,善醉而易醒。
即使是這麼一說,也會讓人流涎咽唾,何況親自品嘗呢?在我看來,其他地方的水果是比不上的!
我們涼州的葡萄為什麼這麼好呢?有這麼幾個原因:
河西走廊這地方,最適合種植葡萄。
為什麼這麼說呢?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其實不但是養一方人,也出產一些獨具特色的產品。
河西葡萄好吃,就是因為這裡所獨有的光、熱、水、土等條件,而這些條件是其他地方所無可比擬的!
先說光照。
葡萄是長日照作物,對陽光的反映很敏感。
太陽在河西走廊上晚降早升,日照時間特別長,這是中原內地所不能比的。
因此收穫的葡萄穗大粒大,著色非常好,由此釀成的葡萄酒香氣濃郁。
再說溫度。
這是我聽一位釀酒師傅說的。
他說葡萄是喜溫作物,對熱量要求很高。
河西走廊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有利於糖分結晶和積累,糖酸比例處於最佳狀態。
而西域一帶,由於成熟季節溫度高,成熟過快,葡萄的含糖量過高,在葡萄酒的釀造過程中往往需要人工加酸;而寧夏等產區則相反往往需要降酸。
再說降水。
河西走廊的氣候非常乾燥,葡萄不生病。
僅憑這一點,中原內地就遠遠比不上。
此外,乾燥的氣候為採摘后一天之內進行軋汁這一工藝要求也提供了保障。
再說土地。
河西走廊的葡萄產區都處在沙漠沿線的戈壁荒漠區,土壤疏鬆,空隙大,有利於葡萄紮根生長。
同時,該地區可供開發種植的沙荒地和戈壁灘很多,為發展葡萄產業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資源。
有這麼多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這兒的葡萄想不好吃都不可能!」
馬騰又問:「我們涼州的葡萄既然這麼好,釀造的葡萄酒又這麼受歡迎,但我聽說產量很少。
我常聽說,一壇好的葡萄酒,售價是很高的。
也就是說,釀酒應該獲利很大才是。可是為什麼我們這裡生產的葡萄酒這麼少呢?
你經常走南闖北,見多識廣,能不能為我解說一下?」
謝橫說:「人們只知道葡萄好吃,葡萄酒好喝,但卻不知道種植葡萄和釀造葡萄酒需要付出長期艱辛的努力,需要一種溫火燉肉的『慢功』。」
馬騰說:「這個怎麼說,請謝先生詳說一番。」
謝橫說:「說是『慢功』,主要是因為從葡萄種植到葡萄酒釀造,再到葡萄酒品牌打造,都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
葡萄酒產業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
因此,作為一種『慢產業』,需要有耐心,而且要下大工夫方能做好這個『慢功』。
而現在主要存在兩個問題:
一是老百姓不認同。
對於百姓來說,放牧種糧才是正經,種植葡萄只能是一種閑情逸趣。
他們會算賬,比方說一畝地,種小麥一年可收三百多斤,三年可收一千斤;
如果說種植葡萄,三年後方可收穫。
那就是說這三年裡搭上功夫,等於是顆粒無收。
這是一筆帳。
再有種上葡萄后,即使是收穫了,釀造的酒能不能成還在兩可之間;
即使是能成,當年還不能賣,需要陳放幾年。
這樣一來,有幾年下去了?
而如果是種糧食的話,年年有收成,年年有收入,這都是現成的錢。
這筆帳,任何一個農民都會算。
因此,他們不願意種葡萄。
而沒有好的葡萄,哪來的好的葡萄酒?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農牧民放牧種糧都是輕車熟路,而種植葡萄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新鮮事,從來沒幹過,更何況是釀造葡萄酒了。
農牧民只看眼前巴掌大的地方,你要讓他們種植葡萄,沒有十分的利益,他們是不做的。
二是官府不認可。
官府不認可,主要的原因是害怕影響賦稅。
農牧民放牧種糧,官府很省心,到秋上一收就完事了。
而種葡萄釀酒呢?
在沒有收入之前,應該收的賦稅怎麼辦?這都是問題。
雖說釀酒收入很高,其間的利益這些當官的也都知道,但關鍵還是一個周期問題,時間太長了,而這些當官的在一個地方只不過是幹個三年五年,哪有那麼好的耐心?
因此從官府這個角度,他們也不支持農牧民干這個。
有了這兩方面的因素,公子你說,張掖的葡萄酒行業如何才能發展得起來?」
有分教:
焉支山下野茫茫,弱水河畔盡大荒。
今日來話葡萄酒,江南景緻現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