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二拴的一九七八> 第三十二章 春種秋收(三)

第三十二章 春種秋收(三)

  搓魚魚就是把和好的莜面,搓成細粉粗細的條狀。

  首先把莜面揪成鴿蛋大小的季子,按照每公分一個等距豎排四個季子。

  相距四十公分成兩行。

  雙手伸出按在季子上面,手掌外緣發力,掌心協作,上下搓動,雙掌對向靠攏。

  莜面魚魚就從手掌外側冒出,這是個技術活,需要長時間鍛煉。

  馬玉仁喜歡吃莜面,尤其喜歡冷鹽湯調莜面。

  熗好的的辣椒搗碎,一挑就是一大筷子,吃的滿頭冒汗。

  李之重的吃辣椒也是學的母親,嗜辣。

  惹得父親常說:「死吃辣椒死睡覺,一輩子沒出息。」為自己不吃辣椒背書。

  馬玉仁幹活很利落,就是有點懶,左右開弓,八根莜面魚魚歡快地從她手裡就鑽了出來。

  推窩窩,也是先揪好季子,把季子放在菜刀背上,用拇指下方肉厚處碾壓推開。

  食指和拇指捻起一甩,繞指一周呈無底桶狀,豎放籠屜里。

  下一個挨排碼放即可,成品叫莜面窩窩,也叫莜面洞洞。

  據說後山的女人(大青山後)大腿內側都是白的。

  因為推窩窩習慣脫了褲子,張開大腿,抱個大盔,左右開弓,窩窩在大腿內側碾壓成形。

  經年累月,大腿內側嫩白如玉,看來莜面還有美容效果。

  後山屬於丘陵地貌,乾旱少雨且無霜期短,可種作物較少。

  莜麥和土豆是主要品種,是莜麥的主產區。

  莜面餄餎需要使用鐵餄餎床子,有大有小。

  李之重家的餄餎床子是馬耀祖送的,社辦工廠做個這小菜一碟。

  餄餎床子長八十公分左右,有四腳極顯壯實。

  壓餄餎時,將床子的四腳騎在面板上。

  在它的鐵臼里塞入和好的柱形麵糰,鐵杵對準鐵臼,雙手緊握壓把兒用力向下壓。

  必要時須坐在壓柄的端頭,靠身體的重力,使鐵杵下行。

  在吱吱呀呀的聲響中,餄餎床子底部的鐵箅子開始吐出一束圓柱形根根分離的勻稱長條。

  麵條源源不斷地落在主婦手中。

  鐵杵到底后,主婦用手一抿,莜麵條從篦子底脫落,隨即擺放到準備好的籠屜里。

  莜面要大火蒸制十五分鐘左右即可成熟。

  莜面講究「三熟」,即炒鍋炒熟、開水沖熟和大火蒸熟。

  食用時黃瓜、水蘿蔔切絲,加鹽湯,熱油蔥花爆香澆在湯上,冷調涼拌莜面。

  也可用羊肉熱湯湯、熟土豆佐餐,按各自口味自行調製。

  莜面還有一種吃法叫「塊壘」,是生莜面與土豆絲攪拌在一起,蒸熟或炒熟的混合麵食。

  元曲中寫作酷累。

  先將土豆入鍋煮約半小時,出鍋後去皮。

  用礤(cǎ)子(一種擦土豆蘿蔔成絲的廚具)成絲。

  按照一比一加莜面和適量的鹽,用手搓成碎塊狀。

  然後均勻的撒在鋪有籠布的籠屜內,厚約五六公分。

  蓋上鍋蓋蒸約十五分鐘,聞到香味后即可揭籠出鍋。

  吃時就上小米稀粥和爛腌菜,本地人滿足地說:「一吃一喝,就是入法」。

  爛腌菜是胡蘿蔔、園菜切絲,微鹽壓實,七日後可食,酸脆爽口,爛指其狀。

  塊壘用油炒著吃更好,塊壘出蒸鍋后,蔥和辣椒熱油爆香,加入熱塊壘,翻炒均勻即可出鍋,多了油香和焦味兒。

  油炒塊壘是一種窮飯富吃的典型,按照當地人說「這是吃到挨刀處了。」

  罵人話,意為奢侈至極了。

  「挨刀處」指喉嚨,殺豬放血一般先用刀捅這裡。

  還有一種叫「二莜面」,莜面與高粱面按比例混合而成的。

  蒸制出來發紅,澀口難咽,是大多數人家主糧之一。

  胡麻是一種油料作物,適宜在涼爽、半乾的氣候生長。

  胡麻起源於西亞,傳說是張騫帶回的,因源於胡地,稱之為胡麻,別稱亞麻。

  一同帶回來的還有胡蘿蔔、胡椒、胡瓜(黃瓜)、胡桃(核桃)和胡豆(蠶豆)等。

  在中國主要分佈在山西、甘肅、寧夏、NMG等地。

  胡麻開一種淡藍色的小花,成片種植花期時,大地若綠毯鑲藍,煞是好看。

  胡麻渾身都是寶,麻子榨油,麻餅喂牲口。

  胡麻秸稈(胡麻柴)可漚麻,是最好的天然紡織原料之一。

  冬天塞土豆窖過年攏旺火都少不了一把胡麻柴。

  油坊古來就是個好地方,吃得好油水足是很多飢腸轆轆的人們嚮往之地。

  不過也是一個重體力活兒。

  胡麻油壓榨由胡麻籽的精選、炒熟、磨碎、蒸制、踩踏、包裹、壓榨和沉澱等幾道工序組成。

  精選就是胡麻收穫后晾乾,利用二細篩篩除細土,再用簸箕簸去胡麻殼皮。

  最後人工翻檢出大點的土塊和雜物,留下光潔潤滑的胡麻籽。

  胡麻籽在油坊用專用炒鍋(形制和炒莜麥的基本相近)炒制,這個工序要把握好火候。

  胡麻籽欠火,出油率不高,味道欠佳。

  胡麻籽糊了,出來的油色澤發黑口味發苦。

  火候需要恰到好處,出來的胡麻籽顏色焦亮,籽粒爆圓將裂是上品。

  磨碎是用機器完成的,這是通電后才引進的,原來都是人推石磨碾壓粉碎。

  機器磨出來的胡麻籽成膏狀,油亮發黑,濃香撲鼻,燙手,工人管這個叫油石。

  油坊的香氣吸引了很多孩子駐足。

  有臉面可以進去討要一個丸藥大小的「油石蛋蛋」,趁熱吃下,香濃可口。

  剛剛的父親每年到了榨油季就從隊里出來參與榨油,屬於公派,隊里記工分兒。

  期間可以吃幾天好的,李之重前世粘剛剛的光,可以經常吃到「油石蛋蛋」。

  磨好的油石加上大約百分之八的水攪拌再上籠蒸,油石加水主要是「以水換油」。

  不加水的油石榨完后,油渣出不盡油,而加水的油石榨完后油渣內含油較少。

  這是人們經過長期實踐證明的。

  只知其現象,不知其道理,就連油房的大師傅也不懂其中奧妙。

  油石需要蒸制半個小時左右,晾至溫熱不燙時,用鐵鍬鏟到一個水泥平台上鋪開。

  工人們光腳上去不停踩踏,直至油石如面有了筋道感停下。

  工人們把直徑五十公分高八公分的籠圈平放在地上。

  再把備好的籠布(麻布)鋪在裡邊,然後加滿油石。

  用木鎚子砸實油石砣。

  包油石砣的是一條粗麻繩,從油石砣下邊押好繩頭,再往油石砣上一圈兒一圈兒緊緊纏繞。

  同步把籠圈從上退出,纏到上邊把繩頭押好,照此共包十五個油石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