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兄弟(85)
第129章 兄弟(85)
很難有人能夠將語言的幽默,情境的詼諧,社會及政治典型特點的現實諷刺以如此令人滿意的方式表現出來……余華能夠在小說中將過去的意識形態的幻象和現在的物質主義結合在一起。(《新蘇黎世報》 2009年10月10日)
當君特·格拉斯的《鐵皮鼓》出版時,引發的讀者熱情並不一致。一方面人們談論「令人著迷的時代諷刺文學」,另一方面卻對其顯示了極大的反對和厭惡。《鐵皮鼓》被認為是「抑鬱的色情文學」,並最終上升到「荒唐和噁心的程度」。半個世紀后,中國產生了類似的反響。同樣一組評論家聚在一起,像他們自己所說,是為了打消知名作家余華的希望。一個「黃色」的希望,因為余華的小說《兄弟》被看做色情的;一個錯誤的希望,因為作者破壞了可能性的所有規定;一個被破壞的希望,因為這本書政治上是錯誤的;也是一個「黑色」的希望,因為它不同於所有文學作品具有使人向善的作用,敗壞了道德。(德國《世界報》 2009年9月26日)
小說《兄弟》描寫很豐滿,充滿了對中國歷史的小小的漫遊。原著非常出色,考爾茨先生的譯筆也很棒。至於中國審察部門為什麼不禁止活躍的作家余華去法蘭克福旅行,我想有關部門不會有人向我們解釋的。(德國《世界報》 2009年10月19日)
《兄弟》的主人公是一對兄弟,作者把他們的命運放在一個動蕩混亂、倫理顛覆的政治經濟大變革時期的中國大社會背景下來描寫……這部小說是這次法蘭克福書展上被重點推出的一部作品。(德國《法蘭克福彙報》 2009年10月22日)
在他的小說《兄弟》中,中國作家余華講述了他的國家怎樣沉湎醉心於文革和市場經濟,並在宿醉般的劇烈痛苦后重新清醒……《兄弟》一書就其所有的笑話和所有粗糙的詼諧來說,是一部非常悲傷的作品。(德國《焦點》周刊 2009年8月21日)
《兄弟》在德國開展的中國法蘭克福書展年的眾多翻譯版本中脫穎而出,成為了熱門作品。它是一部了不起的,非常有價值的流浪小說。(德國《明鏡》周刊 2009年10月13日)
一部激烈的,厲害的,充斥著性場景的怪誕作品,其中包含了市場經濟,個人主義及日常生意經的發展。(《南德意志報》 2009年10月13日)
「怪誕的,詼諧的,鮮明的,有吸引力的」,中國作家余華為現代中國引進了一種人們難以設想的幽默。(《西德普通報》 2009年10月11日)
這是一部令人欽佩的作品,一部充滿野性、令人回味無窮的荒誕的藝術作品,充斥著一些粗野原始下流的描述字句。創作這部作品的余華現在已是國際上最知名的中國作家。(《柏林文學評論》 2009年8月24日)
這本小說不僅僅是粗野的,諷刺的,誇張的,荒誕的,幽默而悲傷的,它包含了中國式的酸甜和濃烈,還促進了一種有影響的閱讀。這部作品很有意思(對遙遠的中國有基本興趣為前提!),人們以又笑又哭的狀態廢寢忘食地閱讀它,相反,從沒有人會抱怨這本小說長達750頁的長度……這是一部偉大的小說,毋庸置疑有著世界文學的突出水平。(德國《紐倫堡新聞》 2009年10月14日)
余華對中國歷史進行清算,其中的諷刺會咬人,冷嘲熱諷中充滿苦楚。這是一本令人震驚、令人惘然若失的書,是一部了不起的小說。(北德電台:文化 2009年8月12日)
余華的新作《兄弟》剛剛在德國出版。評論家將其美評為有著《布登勃洛克一家》式品質的「跨時代作品」。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大事件。余華的《兄弟》是一部肆意的、極端的、著迷於性而又充滿了生與死的作品。它絕對不是寫給神經脆弱之人的書。(北德電台:本周圖書 2009年10月13日)
余華通過富有激情的敘述、令人費解的構思以及黑色幽默描述了劉鎮五十年裡發生的一切,小說里的人物有尖酸刻薄的,有可愛真摯的,他們有的單純,有的粗俗,有些高興的事也有些焦慮的事。他展示了文化大革命到之後經濟蓬勃發展的大變化給人們帶來的巨大影響。這本小說描繪了社會大動亂時期中國百姓的心理活動。它揭示了中國經濟順利地高速發展的表面下隱藏的洶湧澎湃的大浪。這是一部偉大的,具有影響力的小說。(西德廣播 2009年7月22日)
小說是極端社會諷刺、極端漫畫、滑稽劇、超現實主義、粗俗性場景描摹、血腥噱頭和黑色幽默的畸形混合體……這種血腥屠殺、受人嘲笑、殘忍自我譏諷的混合體在德國現代文學中找不到可比的對象。(柏林—勃蘭登堡廣播公司:文化欄目 2009年8月17日)
余華是中國在國際上最出名的作家,他被譽為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他的作品已經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余華以他的批判題材出名,寫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兄弟》這本書介紹了兩兄弟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生,描述了這兩兄弟在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之後,在新中國改革開放時期淘金的悲喜劇。(德國電台 2009年10月16日)
神奇尖銳,壯麗骯髒……余華的這部作品在中國取得的成就可以和《鐵皮鼓》在德國的地位相媲美:作品在時代允許的情況下,盡其所能的、嘲笑之能事地討論了中國人的精神狀態。在這個意義上,這部作品對西方讀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德國 hr-online 2009年10月5日)
余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帶著苦澀的快樂結局,正如他的整部小說是帶著苦澀的中國社會轉型的紀事史一樣,按照傳統的時間順序,以史詩般的橫向跨度和大步流星的速度來敘述。(德國電台:文化新聞談話2009年9月17日)
他讓讀者帶著驚奇參與到了小城劉鎮的生活當中,感受到其方方面面,體會到它的日常生活。余華的小說震撼人心,它展示了在西洋鏡般的經濟增長的光鮮表面背後的中國社會普通民眾的內里生活。一本出色而尖銳的書。(德國之聲:讀書推薦 2009年10月3日)
余華用《兄弟》描述了那個激流湍急的時代,這部作品的震撼力是歐洲人可能始終無法完全理解的。作品的敘述在如童話般美妙的敘事中和對暴力、性的頻繁描寫中交替,正是這種敘事風格上的交替使得作品讀起來讓人覺得陌生而又具有異國情調。余華也藉助這部作品從許多不同的層面對中國的現狀和過去進行了抨擊。(奧地利國家廣播電台 2009年9月18日)